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歌     
诗人虽然身居海岛台湾,却时刻心系祖国,他对民族传统文化强烈的爱,在诗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表达。诗题《民歌》,看似平常,却内涵丰富——几千年来,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灵魂,不都浓缩在质朴的民歌中吗?这里是借民歌之名,显民族之魂。了解了这一层意思,就不难理解那仿佛横空出世的惊人诗句——“传说北方有一首民  相似文献   

2.
自1934年至1949年,蒋介石亲自发起和领导的新生活运动,是国民党在大陆统治22年期间,加强“国民文化心理建设”以“求民族复兴”的一项重要拳措。直至上世纪60年代~80年代,在台湾开展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与其一脉相承,可见对国民党确实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前后持续了15年之久的新生活运动最终未达预期效果,本文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3.
《台湾三部曲》是台湾当代乡土小说家钟肇政的代表作之一,在台湾乡土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往大陆研究者大多关注作品中的民族精神、人物塑造,近几年则转为对其中客家文化的分析。本文立足客家文化为中华文化一系,探讨钟肇政的《台湾三部曲》之一《沉沦》中所体现的中华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就制定颁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该《纲要》要求:一是要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不断增强、扩大青少年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  相似文献   

5.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中华民族历来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著称于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结晶。”“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实例,说明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深入研究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之间、文化的力量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加深对上述内容标准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读天津社会科学杂志社尹靖先生主编的《中华文化大观》,令人振奋。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跃然近80万字的长卷之中。细读该书,犹如漫步于中华文化之林,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辉煌灿烂的古代科技,恢宏神妙的军事思想,独领风骚的华夏艺术……令人叹为观止!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让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系统地了解、认识中华文化的精华,对于更好地发扬、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十分必要的。《中华文化大观》是一部涉及中华民族文化诸多领域的综合性著作。细统性强、内容丰富是该书的一个突出特点。该书共分五编:“民族的智慧”、“民族的美德”、“民族的精神”、“民族的脊梁”、“中华文化与世界”。书中,作者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医学、教育、兵家韬略及文苑奇珍、文学艺术等,还以丰富而具体的史实称颂了华夏子孙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美好道德传统,诸如,勤劳刻苦、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从这一思想我们可以看出“精神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强大动力。新时代新征程,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任重道远。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需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夯实以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共同坚定的理想信念;提高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由中华文化、中华美德及民族精神三维构成。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与民族共生共存,只有民族文化的复兴,才有完整意义上的民族伟大复兴。道德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灵魂,也是民族的价值观,更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作为一个中国人,只有认同中华文化,具有中华美德,才有可能养育起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当今世界文明发展态势中,中华文化正在逐步摆脱百年以来的被动局面,她将随着中国的强大再次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新的贡献。为此,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将是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  相似文献   

9.
余光中这一代作家有着特殊的经历与遭遇,他们从大陆到台湾,从台湾到海外,他们经过了双重的放逐,离开故土越走越远了。尽管身置物质发达的西方社会,但在精神上却是痛苦的。这种思乡不仅是地理的,更是精神的,历史文化的,中华民族的。这种“中国情结”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归依;是对故乡故土的思念、眷恋;是对文化传统的挚爱、归宿。此时的游子,拒绝西方,即使身处蓝色文明的包围之中,也无法阻断对民族文化的向往。《南太极》以其精妙的语言,铺叙了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影响和冲突,奏响了一曲颂扬民族文化的凯歌。  相似文献   

10.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中华民族历来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著称于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结晶。”深入研究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利于政治教师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在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时更富有文化底蕴。一、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是相对于文化的具体样式而言的。在中华文化的各种具体样式中,如思想意识、宗教信仰、道德规范、文学艺术、政治法律制度、习俗、建筑等,都渗透、深藏、诠释着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由中华文化、中华美德及民族精神三维构成.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与民族共生共存,只有民族文化的复兴,才有完整意义上的民族伟大复兴.道德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灵魂,也是民族的价值观,更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作为一个中国人,只有认同中华文化,具有中华美德,才有可能养育起伟大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2.
民歌传播是探索民族文化精神、发现民歌艺术审美情趣、传播民族文化价值、对完整地继承和科学地发展民歌艺术本质的一项必要的行为活动。《中国民歌大会》节目在传播媒体繁荣发展的今天,充分利用传各类传播形式,更加全面、深入、趣味地展示民歌魅力、传播民歌文化、普及民歌知识。本文将从媒介对民歌传播历史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中国民歌大会》对民歌传播的选择路径进行探索与分析未来民歌传播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
以陈铨为代表的“战国策派”在20世纪40年代倡导的民族文学运动.借镜德国狂飙运动,主动吸取德国文化思想资源中的精神元素,期望以尚力和浪漫的民族文学实现抗战建国、民族复兴,并使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在世界文化之林占据伟大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
余光中因其《乡愁》一诗而有“乡愁诗人”之称。乡愁,指对大陆乡土文化的怀念。余光中在台湾生活40年。最近20年居住在南台湾的高雄,临山近海.周遭的风景,常在他的诗文中出现。南台湾盛产各种水果,诗人饕餮之余,常有吟咏,写水果的甘美,颂乡土之可爱。最近台湾的果仙果后如莲雾、芒果,飞越《乡愁》所说的“一湾浅浅的海峡”,登陆神州。大陆乡亲在品尝佳果的时候,不妨一读“乡愁诗人”的水果诗,感受一下他对乡土的恋慕赞美。  相似文献   

15.
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台湾长期以来的主流文化。1949年以后,台湾全面推行以“重建中国文化教育”为宗旨的教育方针。1952年台湾公布实施新的教育改革方案,将加强民族精神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并通过了《台湾省各级学校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纲要》规定:国民学校以“爱国、守法、孝顺、信实、礼节、合作、勤俭、整洁”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中心,中等学校以“忠勇、孝顺、仁爱、信义、廉耻、礼节、勤俭、合作”作为训导的准则。在其后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正统的儒家思想一直在教育上占据主导地位。台湾…  相似文献   

16.
以陈铨为代表的“战国策派”在20世纪40年代倡导的民族文学运动.借镜德国狂飙运动,主动吸取德国文化思想资源中的精神元素,期望以尚力和浪漫的民族文学实现抗战建国、民族复兴,并使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在世界文化之林占据伟大的位置。  相似文献   

17.
<正>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自信的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精神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高度的文化自信。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畲族独特的民歌、舞蹈、服饰、建筑等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宁德市民族中学是一所以畲族学生为主的民族学校,肩负着将闽东畲族子弟培养成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任。学校秉持“发展民族教育,培养民族人才”的办学宗旨,  相似文献   

18.
美点赏析《新疆的歌》通过对作家最深爱的一首维吾尔民歌《黑黑的眼睛》的描写,展示了伊犁人艰苦而乐观、沉重而热烈、压抑而开放的生活,表现了维吾尔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抒发了作家对他们最深挚的爱。文章感情真挚浓郁,令读者心神附焉。这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主要得益于比较、对比手法的运用。作家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运用比较、对比的手法来增强抒情的艺术效果。1、用一般的新疆歌曲与伊犁民歌作比较,突出伊犁民歌“更散漫,更缠绕,更辽阔”的特点,令人如痴如醉。2、用对比手法描写盲艺人司马义尔的歌声,既像奔腾洪水般地开放,又如千曲百回地压…  相似文献   

19.
美点赏析余光中是台湾著名的诗人,《民歌》是他采用民歌形式创作出来的诗歌,这首诗澎湃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情绪,而这种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情绪是化在奔腾的黄河、长江的浪涛之中的,是呼啸在你、我、他和一切中国人血脉之中的。诗人作为一个中国人,他从黄河之涛、长江之浪和自己血脉的奔腾中,强烈地体验到了这种民族精神,因而歌之。一种源远流长、奔流不断的雄浑的江河之唱,也即是一种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民族生存意识。在那百折不挠、坚毅执着的精神背后,有一种悲壮激越的情怀在诗篇中奔流、荡漾。在思想内难点指津考点训练容上,四段四层,逐…  相似文献   

20.
云南民歌《猜调》是一首家喻户晓的作品,其自身音乐形态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反映了我国民歌流传与加工过程中的智慧与创造性,从而引起很多作曲家的兴趣,他们以此为素材创作了不同版本的钢琴曲、合唱曲.这首民歌的传承与再传承过程,体现了继承和发展传统音乐文化不仅是对传统音乐材料的引用与创作技术的多元化融合,更重要的是对民族精神与民族气质的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