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陕西省档案局馆10余万卷资料里,珍藏有一本1937年3月1日,毛泽东与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关于<中日问题与西安事变>谈话的油印本.该小册书为32开,双折页装订,共14页(单页为27页).……  相似文献   

2.
1937年10月25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和英国记者贝特兰(James Bertram)谈话(后来题名《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发表于延安《解放》第1卷23期),贝特兰所记的谈话摘  相似文献   

3.
把解放区的部分真相透露给国统区人民毛主席论“游击战”早在1937年12月,本报星期增刊就登出了名记者陆诒从延安寄出的《毛泽东论抗战前途》和朱德总司令发表的《八路军半年来抗战的经验与教训》等文。次年8月,本报特派记者曹麦萍随赈济委员会工作队前往榆林,路过延安,23日细雨黄昏中,毛主席在一个整洁的窑洞里接见了曹,发表如下谈话,寄登本报:  相似文献   

4.
贝特兰,一名英国记者,他于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后,两次到陕西采访,向国内外报道了中国人民抗日斗争与西安事变的真相。毛泽东接见他时的谈话还被收入《毛泽东选集》,贝特兰因此成为中外闻名的记者和中国人民永远的朋友。  相似文献   

5.
1937年美国女记者海伦从西安只身前往延安采访,当时恰逢中共中央召开会议,所以海伦有幸见到了40多位中央领导人,唯有任弼时、邓小平已率领部队前往云阳镇。海伦深感遗憾,就以特有的钻劲找到毛泽东,请求帮助解决。毛泽东亲笔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介绍  相似文献   

6.
3月1日.晨报A2版关于温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的新闻报道在市属报纸中独具特色。一是有自己记者撰写的自采报道:二是以“关键词”突出温总理在线谈话的要点.如“在线交流,第一次的事情难免有点紧张”“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经济和资本市场有信心”“反腐败.正积极准备官员财产收入公开工作”等.既令人一目了然,又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三是在“访谈花絮”中.以记者采写的“网民留言请总理喝水”和“追访主持人的感受”等细节报道,为主报道锦上添花,增强了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1939年9月16日,毛泽东和中央社等三位记者就国际形势和抗战问题进行了谈话,后被整理成《毛泽东同志与“中央社”记者刘尊棋先生、〈扫荡报〉记者耿坚白先生、〈新民报〉记者张西洛先生的谈话》在1939年10月6日《新中华报》发表。其后,《新华日报》《解放》《八路军军政杂志》等相继刊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修改了此文,改题为《和中央社、扫荡报、新民报三记者的谈话》,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以往研究多集中于毛泽东与三记者谈话的背景及过程,对版本的校勘、研究相对缺乏。本文试对《和中央社、扫荡报、新民报三记者的谈话》进行版本校勘、研究,通过校勘考异,分析修改原因。  相似文献   

8.
邢梦华 《大观周刊》2011,(49):15-15
农民土地问题一直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早在1936年,毛泽东在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就指出:“谁赢的了农民,舍就会赢得中国;谁解决了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而作为旧中国农业最为发达的苏南地区.其土地问题一向就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和长盛不衰的热点。  相似文献   

9.
书评琐语     
评析廖盖隆《评史沫特莱著〈伟大的道路〉》(《读书》1979年5期) 《评史沫特莱著〈伟大的道路〉》是一篇以介绍原书内容为主的书评。史沫特莱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1937年到达延安,1941年回到美国。她用几年时间,采访了朱德同志,回国后仍然从报章、广播中了解朱德的情况,将朱德从出生到1946年12月1日止60岁的生平,写成《伟大的道路》一书。评论着重介绍了《伟大的道路》的重要内容,介绍时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抽出主要情节,再现朱德的伟大品格与不朽功  相似文献   

10.
八面来风     
《档案天地》2013,(6):64-64
西安事变珍贵文献在纽约拍卖一批和西安事变有关的珍贵文献2013年3月20日在纽约拍卖,其中两件毛泽东署名的信函和文件以百万美元的价格拍出。本次拍卖会上成交价最高的一件拍品是张学良1937年1月所写的"告别信",以85万美元成交。张学良在信中表示"宁可自尽也不愿受辱",叮嘱家人"愿张氏子孙为国为家,同日本不共戴天之仇,愿世世勿忘"。信尾向宋子文等人交代了张家财产的分配。目前还不清楚买家的具体身份。此前有媒体称,  相似文献   

11.
《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是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的经典文献,根据1942年4月2日毛泽东接见《晋绥日报》社的编辑人员和新华社晋绥分社记者时的谈话整理而成,共约2000多字.谈话地点为山西省兴县蔡家崖村,时为中共中共晋绥分局总部所在地.谈话中,毛泽东基于延安时期新闻工作的经验,结合解放区土改运动中新闻报道出现的问题,对党的新闻工作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1937年7月至8月,国民政府在庐山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名流参加的“庐山谈话会”.共同商讨国事。7月17日上午,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在谈话会上正式发表《抗战宣言》,拉开了伟大的全民族抗战的序幕。毛泽东同志指出:《抗战宣言》“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为国民党多年以来在对外问题上的第一次正确的宣言。”  相似文献   

13.
我有幸于1939年9月16日,作为重庆《新民报》的记者,同“中央通讯社”记者刘尊棋、《扫荡报》记者耿坚白一道,在延安访问毛泽东。这在我半个多世纪的新闻生涯中是一件大事。在现代中国新闻史上,也是被记上了一笔的。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党史资料大事记》中,把毛泽东在延安接见我们重庆去的三记者,作为一件大事记录下来,并作了详细的介绍。这是因为,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多次会见过中外记者。在我们之前,他会见过重庆商务日报赴延安采访的温田丰等,更不用说他还在延安自己的窑洞中,同著名的《大公报》记者范长江作“竟夜之谈,直到天已黎明”。在我们之后,1944年6月12日他在延  相似文献   

14.
飞花拾零     
第一个报道西安事变的记者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第一个报道的是赵敏恒。当时他一身兼任包括英国路透社、美国美联社在内的世界著名七家新闻机构的特约记者。1936年12月12日上午9时半,国民党当局打电话问赵敏恒,西安有无电报?路透社驻西安有无记者?有无电台联系?赵敏恒一一作答。放下电话,记者的敏感使他深感其中蹊跷,立即拿起电话向交通局询问,得知陇海路列车只通华阴。于是赵敏恒断定西安出事。遂于当天向伦敦发出“西安兵变”的电报。  相似文献   

15.
《三S及其他国际友人在上海》讨论会于3月4日至6日在上海举行。“三S”是3位美国优秀记者史沫特莱(SMEDLEY)、斯特朗(STRONQ)、斯诺(SNOW)的简称。这3位优秀的美国记者,都是在本世纪20年代来到中国的。在中国人民灾难深重的年月里,他们不畏艰险,出生入死,差不多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向全  相似文献   

16.
1937年1月,西安事变的发生已是数十日前的“旧闻”了,可它的真相依旧被种种混乱的传言所掩盖,引发着各方面的揣测,舆论也开始有了滑离事变真实意图的趋向。从这个意义上讲,西安事变并未完成它的使命。正在绥远的范长江感受到事变的巨大震荡,杂乱的宣传状况促使他奔向西安,一探究竟。此后范长江的报道使西安事变的真相昭然若揭:他在新闻事业上也取得巨大成功,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苦寻已久的思想归宿。一、首次向外披露了西安事变和中共的真实情况范长江曾在西北进行过历时十个月的考查旅行.行中游记陆续在《大公报x上发表,反响很…  相似文献   

17.
贾力增 《中国档案》2016,(12):82-83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后,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致电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请予支持,并联名电请中共中央急速派代表到西安“共商抗日大计”。为使中共代表尽快到达西安,双方商定,红军在保安赶修简易机场,张学良、杨虎城派飞机来接。于是,中共中央连夜开会决定,派周恩来等前去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会谈,并在保安红军大学前面的平地上赶修机场。  相似文献   

18.
卡尔马克思给友人的亲笔手稿,英国外交部关于1896年孙中山先生伦敦蒙难事件的文件,尼姆.威尔斯和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等美国记者对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等的采访记录,第一个抵达延安的欧洲记者拍摄的那段激情燃烧岁月视频……这些原收藏在世界各处的文献和影像资料而今汇聚在上海市档案馆里。上海开展境外档案收集工作已经有一些年头了,收集者的足迹遍及欧美各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那么,这些珍贵文献经历的又是怎样一条路线图呢?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上世纪90年代。由来已久的收集视野最初,收集境外档案纯属偶然。1998年,上海市档案馆在美国举办了一场展览,展示  相似文献   

19.
知识与趣味     
第一本介绍延安的书在一般读者的印象中,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下的中国》)是抗日战争期间第一本向“国统区”介绍革命圣地延安的书,其实不然。据目前已发现的资料所知,第一本介绍延安的书是《活跃的肤施》(延安又名肤施),作者是赵荣声,署名为“任天马”,1937年12月出版于武汉,比《西行漫记》要早一个月发行。赵荣声于1937年春参加了北平燕京大学十几名进步同学组成的远征队。他们突破重重险阻千里迢  相似文献   

20.
1937年1月,美国作家兼记者史沫特莱,来到了中国西北古城延安。在此之前,她在中国已经呆了7个年头,对中国当时的局势,从报纸中也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为什么数十万甚至更多正直而勤劳的农民、工人满怀理想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乐于赶赴陕北这片黄土地,为一种信念奋斗甚至牺牲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