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黄洁 《考试周刊》2014,(96):56-56
<正>《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细细品味这番话,不难发现当前语文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就我校语文教学现状看,其中存在两种极端现象:要么  相似文献   

3.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路凯歌声中 ,《语文课程标准》迎着新世纪的曙光 ,为了那些正在成长中的中国儿童 ,带着祖国母语教育的国家意志和社会发展对语文教育的需求 ,取代《语文教学大纲》出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字里行间 ,高度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 ,体现了对语文教育失误的深刻反思 ,体现了祖国母语教育的发展趋势 ;《语文课程标准》的独特视角 ,集中体现了语文学科在素质教育中应当承担的责任 ,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 ,体现了祖国母语教育的丰富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的全新框架 ,鲜明体现了语文教育立…  相似文献   

4.
母语教育要让学生与祖国的语言文字建立骨肉亲情。培育学生对母语的情感,重要而迫切,当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思想认识缺位、德智融合不到位、学习方法错位等问题。因此,需要教师学做"大先生",以"生命"育情;开掘汉语文资源,以"文化"育情;用心改进语文教学,以"活动"育情。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相似文献   

6.
资源开发是新课程的热门话题.《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句话中,"母语教育"四个字是本质,"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是针对"母语教育"而言的.  相似文献   

7.
人脑中的世界是按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生成的。语文来自于这一过程中对世界的抽象或想象而对应着世界。学生学习语文就在认识世界;反之亦然。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所学都是人类为与世界交流而创造的"言意场"或"言意体"的生成规律。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并非语文课程学的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形式来表达相关的内容而只附带学习这些形式表达的内容,其他课程学的是语言文字作品的内容而并不专门学习表达这些内容的语文形式;而是语文课程所学为通用语文,具备立人性,其他课程所学为专用语文,只具塑人性。如此,语文课程的合法性也就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文就是语言",已经包容了"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含义。语文教育既包含口头语言的学习,又包含书面语言的学习;既包含语言形式的掌握,又包含语言内容的理解;既包含语言系统和规则的学习,又包含言语行为的训练和言语作品的学习。语文教育就是关于祖国语言的教育。汉语是中华民族的通用语,也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母语。中国语文课程教材要体现汉语言教育、母语教育的特点;中国语文教学应按照汉语言教育、母语教育的规律来进行。  相似文献   

9.
<正>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儿童要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必须建立在正确理解和运用词语的基础上。《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因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词语,是我们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巧媳妇难为无米  相似文献   

10.
统编版语文新教材倡导语文教育要引导学生亲近母语,运用母语熟练地表达、规范地写作。因此,低年级语文教师在写话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要引导学生亲近母语,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把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深植在每个学生的心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