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随着人类社会步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劳动成为当今时代的典型劳动形式。马克思在批判异化劳动的基础上阐述了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立关系,对机器体系的发展做了科学预见,从而为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检视数字化时代的人类劳动奠定了基础。对"受众劳动"和"非物质劳动"的概念史考察,引发了数字劳动有无"物质性"的争论以及是否存在异化和剥削的问题。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马克思科学阐明了物质性劳动的基础地位,同时,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数字劳动者依然遭受着异化及剥削,这种生存境遇要求我们在现实中科学把握资本逻辑,从共享上规范数据所有权,在制度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而重构数字化时代的劳动正义原则。  相似文献   

2.
克服工业文明时代因资本逻辑及其异化劳动所带来的生态危机,确立人类生态文明建设中劳动教育的生态价值取向,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意义.劳动教育的生态价值取向应当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秉持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原则,凸显人—自然—社会共生共享的生态共同体的价值理念,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理想.劳动教育生态价值取向将"生态人"培养作为其教育目的 ,为通向人的真正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现实性的目标图景.  相似文献   

3.
不断发展的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推动资本主义社会进入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是数字资本主义的典型特征。而第三产业中的情感劳动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新形式。情感劳动是作为人类交际和互动而产生的,能够创造经济价值的社会性活动。这类活动通过数字平台、数字移动设备发生。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的情感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同时,受到了比以往资本主义物质生产劳动更为严重的剥削。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还没有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不纯粹是社会主义性质,还有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劳动。不能根据有没有财产和财产多少,把社会成员划分为剥削和劳动,社会主义劳动也存在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划分,由于资本的存在,剩余劳动也表现为剩余价值,但剩余价值的占有并非都是剥削。市场竞争的结果,平等的劳动权力并非都能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并不局限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服务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也是生产劳动,但是,只生产使用价值而不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是非生产性的。弄清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否背离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关键,是要分清价值创造、价值形成和价值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并不违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从属于资本的管理与监督劳动的二重性质.从理论上反驳了资本家的收入来自于管理与监督劳动的报酬的错误观点:同时与一些人提出的"私营企业主收入来自于经营管理劳动报酬"的观点进行了商榷:一方面,肯定现阶段我国私营企业主经营管理劳动存在的必要性和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指出了从属于资本的这种经营管理劳动是一种具有剥削性质的劳动.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数字劳动成为数字资本与数字技术双重把控下的一种新型劳动形式,仍然属于异化劳动,在资本逻辑的控制下,数字劳动者遭受着隐秘的剥削。对数字劳动异化的批判,需要探索和洞悉数字劳动异化的本质,探究处于数字资本逻辑主导下的数字劳动异化的新特征,在对数字劳动四重异化现象进行深刻揭露和批判的基础上,积极探寻扬弃数字劳动异化之路径,更新劳动观念,秉承共享的价值理念,共同建设共享的社会主义数字空间。  相似文献   

7.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与压迫,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奠定理论基础。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数字化阶段,并产生了不同于传统雇佣劳动关系的新的数字劳动关系。数字劳动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劳动形式,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当代阐释。数字劳动通过劳资关系的重构,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的主体性丧失。为此,需要正确对待数字技术与数字劳动异化的关系,摆脱数字劳动异化、突破数字资本逻辑的统治,积极寻找缓解数字劳动异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 ,商品价值的源泉是生产商品的活劳动 ,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 ,长期以来 ,学术界往往以“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作为衡量创造价值与否的依据 ,陷入了理论上的困境。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科学含义是指导资本相交换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 ,没有与资本交换的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则是非生产劳动。因此以生产商品的劳动和非生产商品的劳动划分并作为分析商品价值创造的理论工具 ,才是马克思关于价值走向的科学起点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价值的源泉是生产商品的活劳动,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往往以“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作为衡量创造价值与否的依据,陷入了理论上的困境。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科学含义是指导资本相交换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没有与资本交换的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则是非生产劳动。因此以生产商品的劳动和非生产商品的劳动划分并作为分析商品价值创造的理论工具,才是马克思关于价值走向的科学起点。  相似文献   

10.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不能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在一定历史时期是合理的,就否定剥削。生产要素所有权是价值分配的决定因素,用价值分配来否定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对劳动价值理论认识的退化。  相似文献   

11.
资本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资本是一个反映商品和货币关系的范畴,它是通过商品的价值运动和货币运动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和不同劳动社会组织形式相结合,体现着不同的生产关系.只有当资本和雇佣劳动相结合时,才体现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特有的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当资本与社会主义联合劳动相结合时,则体现着劳动者之间互相合作的生产关系.剩余价值同样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社会主义联合劳动使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性质都得到了根本改造,不再反映任何直接和间接的剥削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分析证明:钱伯海教授《论深化劳动价值认识的根本关卡》的观点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根本对立的。这就是:马克思是活劳动创造价值,钱教授是物化的死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是活劳动创造必要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价值一元论,钱教授是活劳动创造必要价值,物化的死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价值二元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钱教授的剩余价值理论掩盖、否定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相似文献   

13.
智能时代人类的劳动方式正在发生许多新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多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因“机器换人”而导致劳动者丧失劳动机会从而带来了劳动的存在论问题,因数字劳动对劳动与休闲界限的模糊、劳动的物质性和目的性等特征的消解从而难以分辨劳动与非劳动的区别所导致的劳动的认识论问题,因“玩劳动”对劳动的育人价值、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生存意义的解构而导致的劳动的神圣性问题,因平台化劳动对雇佣关系的隐匿而以“自我监督”、“自我剥削”及“主动性受迫劳动”等方式所加深的劳动关系问题。这既是智能时代对劳动提出的新问题或对劳动观形成的新挑战,也为劳动观的新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那里,商业劳动指的是,在流通领域中由物质生产的社会形式所决定,为完成商品形态或价值形式的转化而进行的劳动.商业劳动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商业工人的收入是对产业工人所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分割.但并不能由此就认为,商业雇佣工人同资本家一样,与产业工人构成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经济关系.因为,商业劳动的职能在于实现商品的价值,即完成从商品到货币的转化.作为社会劳动分工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有利于社会总劳动的节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因而是一种必要的和必需的劳动.  相似文献   

15.
数字劳动是否改变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机制?西方学界对此观点各异.为回应这一争论,首先就要对数字劳动本身进行政治经济学分析:阐释数字劳动的物质属性;论证数字劳动产品向数字资本过渡的进阶逻辑;进而得出数字资本家全面剥削数字劳工的结论.数字信息技术是人的劳动的对象物在资本主义的应用,数字劳动在本质上仍属于生产性劳动.那么就实现了对数字资本主义的解蔽:数字资本从未改变资本增殖的本性,它依旧无法规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16.
卢梭的教育小说<爱弥儿>从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出发,爱弥儿必须接受知识教育与劳动教育.文章着重讨论劳动是"社会的人不可或免的责任",劳动在发展智力与道德品质、培养劳动观念、锻炼身体方面的价值;分析了爱弥儿选择职业的标准,劳动的主要内容及劳动教育实施的要求.卢梭的劳动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早期萌芽.  相似文献   

17.
数字劳动已成为当今社会新型的劳动形态.数字劳动使劳动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劳动本质并没有改变.数据是人造物,数字劳动的具体劳动创造数据的使用价值,数据产品是劳动力的消耗凝结,抽象劳动创造数据的价值.数字平台使众多销声匿迹的劳工全天候地为资本超强度工作,创造了丰厚的剩余价值.数字劳动平台化提高了生产的剩余价值率,增加了资...  相似文献   

18.
劳动蕴含独特的育人价值,劳动教育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和必经之路.劳动教育能够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强化使命担当,筑牢立德树人和时代新人培养的价值根基.劳动教育培养造就时代新人,需要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上固本拓新,正确把握"新与旧"的关系,创新劳动教育内容;正确把握"知与行"的关系,拓新劳动教育方法;正确把握"显与隐"的关系,革新劳动教育评价.  相似文献   

19.
劳动价值观是人们关于劳动价值的根本认识和根本观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劳动价值观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代"劳动光荣"外在感召为主到新时代"劳动幸福"内在感受为主的巨大跃迁。这种跃迁体现了人们对劳动的认知与评价由偏重外在激励转向偏重内在感受,集中表现于四个维度:在主体维度上要实现"让劳动本身成为享受",增强劳动者的劳动幸福感;在社会维度上要创设转向与跃迁的氛围和条件;在实践维度上要不断提升科学技术水平,创新劳动形式,增强劳动者的劳动愉悦体验;在价值维度上要把劳动幸福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  相似文献   

20.
生产劳动理论是亚当·斯密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理论界的传统看法,认为斯密划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两个标准是相互矛盾的.本文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斯密是在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从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来考察生产劳动问题.他提出的划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两个标准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二者是统一的而不是矛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