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统编语文教材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双线",提供了展开单元学习的视角.我们应遵循单元"双线",发掘单元内教材的内在关联,统筹相关的语文资源,重构主要教学内容,发挥本单元"双线"组织的协同作用,强化单元教学的整体功能,促使单元学习彼此联动、前后融通、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2.
郑云铝 《新教师》2022,(1):73-74
统编教材与之前的教材相比较,最大的特点就是双线组织单元内容,其中语文要素是单元教学的主线,也是单元学习的重点.那么,教师要如何组织单元教学内容,落实语文要素呢? 下面笔者结合统编教材,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解读要素,精准把握教学基点 统编教材将语文要素分成许多个"点",由易到难地分布在各年级的教材中.因此,教师要深入研...  相似文献   

3.
目前,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已经开始使用了。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最显著的特征是出现了"语文要素"这个新概念。以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即"人文素养"明线和"语文要素"暗线,每个单元都以两条线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以"训练策略"为主线组织单元内容,是新教材的又一显著特点。从中年级开始,每个年级编排了一次阅读策略的训练,三年级叫"预测",四年级叫"提问",五年级叫"阅读与速度",六年级叫"有目的地阅读",进一步说明新教材更加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更加贴近学生生活。  相似文献   

4.
<正>部编小学语文教材注重“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双线并举,每个单元开篇都呈现了简明扼要的语文要素和诗情画意的人文主题,也催生了语文要素在课堂教学中的准确落实,仔细研读就会发现,单元中的每篇课文都在一定程度上关注了语文要素的渗透。笔者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谈谈如何有效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一、合理引导:厘清思绪,准确把握单元语文要素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传统习俗”单元,单元导语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感受这一浓郁人文主题的同时,要凸显的语文要素是详略得当,  相似文献   

5.
<正>什么是语文要素呢?特级教师周有利认为:语文要素并不是一个新词,字、词、句、段、篇里所包含的诸多知识是语文要素,听、说、读、写、书的能力指向是语文要素,品、悟、思、辨、赏等语文学习方法是语文要素,还有需要养成的语文学习习惯也属于语文要素。"语文要素"应该理解为"语文学习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简单地说,"语文要素"包含的是语文"学什么"和"怎么学"的内容。新教材更加突出了"语文要素",每个单元都对需要关注的"语文要素"作了详细的罗列。如  相似文献   

6.
面对单元内不同的课文,我们不能直接拿来主义,而需要关注其在单元中所处于的位置,明确其单元的定位,从而将语文要素落实到位.统编版的单元编排呈现出单元一体化的状态,每个栏目、每篇课文,既独立,又彼此关联.教学某一板块或者课文时,绝不能以逼仄的眼光只看到当下所要教学的内容,而需要胸怀整体,既要"顾此",还要"及彼",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课文落实语文要素不能仅仅看到教学的内容,更需要前后关联,彼此联系,才能借助单元资源,将语文要素转化与落实变得更加自然且有序.  相似文献   

7.
正《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经典的回忆性文章,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其所在单元人文主题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语文要素为"收集资料加深对课文的认识","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这一语文要素在本单元四篇课文、口语交际及语文园地中层层剥笋般落实。怎么软着陆本课的语文要素,引导孩子进行深度学习呢?  相似文献   

8.
民间故事以单元主题的方式进入统编教材,这是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发展诉求的一次突破,教师需要在观照单元内在关联性的同时,真正让语文要素落地生根.创造性复述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训练,从"读"到"讲",培养学生对民间故事的阅读兴趣.文章以《猎人海力布》一文为例,通过"读懂故事,概括文本内容""补充留白,丰富复述细节""角色转换,体验复述之乐""续编故事,拓展言语实践"四方面探索创造性复述,落实语文要素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9.
语文学习本质是搭建一座自我内心通往外部世界桥梁的过程,只有衔接好各部分的"语文要素",才能使得这座桥梁变得更加完整且稳固.故而,语文教师一定要基于语文要素,站在更高的高度,跳出固定的单篇化教学思维,树立良好的"整体"理念.将"比较"和"联系"作为纽带,从"目标、导学、实践、评价"四个方面着手,有效优化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  相似文献   

10.
统编版教材以"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双线并进的方式编排,明确了教学之教与学生之学的内容,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基本的方向。因此,教师要在精准解读语文要素的基础上,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设定教学标准,并通过搭建多维的实践活动奠定基础。一、精准解读,明确语文要素的训练要点统编版教材在每个单元的导语页中明确揭示了这个单元的训练要点,由于语言表达精准、凝练,又是呈现在教材中供学生阅读的,教师就需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入手,引导学生一起精准解读语文要素.  相似文献   

11.
王崧舟老师指出:"一个单元的语文核心素养,取决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要让语文核心素养牢牢落地,要紧紧抓住语文要素,站在核心素养的角度审视和把握语文要素。"换言之,落实好单元语文要素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前提和抓手,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与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下面阐述两者"圆融并进"的几点举措。  相似文献   

12.
厘定语文要素内涵,推动以语文要素为载体、为脉络的语文教学是当务之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深度解读语文要素,引导学生深度实践语文要素、反思语文要素.语文要素是部编版语文教材的"亮点",聚焦语文要素的语文教学是一种"真的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的学习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3.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江苏省小学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并有幸获得"李吉林教学奖".这也是我第一次精细研磨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在《腊八粥》一课的研备之旅中,我在研备团队的指导下,一次又一次反复推敲、"熬煮",终于寻觅到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的密钥.回溯研备过程,我和整个备研团队在本课教学中是这样来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  相似文献   

14.
吴湘 《江西教育》2022,(14):12-16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全学段使用,使语文要素承载的学习目标,由过去隐含在教材中,到现在显现于单元内.由过去"模模糊糊"一大片,到现在"清清楚楚"一条线.对于明确"教什么"迈出了非常有意义的一大步.但这"清清楚楚"的一条"语文要素"之线,绝非立足于一篇课文、一个单元所能看清的.需要遵循教材编排的学理逻辑,建立语文要素间的内在...  相似文献   

15.
<正>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有两个突出特点: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建立了"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所谓"人文主题",就是课文大致按照内容类别组成单元;而"语文要素"则包含了语文的基础知识、必备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并且这些要素被分解成知识点或能力训练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地编排进各单元的教学内容中。一、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系统性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系统性不仅体现在阅读内容的组元上,也体现在写作教学知识的安排中,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材编排中,第一次集中呈现了四位诗人所作的现代诗.作为一个综合性学习的特殊单元,教师应立足于大单元的视角对其进行教学研究.在我看来,现代诗歌大单元教学研究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诗歌文体的特点,二是大单元语文要素及编写意图,三是大单元教学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7.
<正>部编小学语文教材按照宽泛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语文的人文目标尤其需要通过课文阅读和拓展阅读来实现,所以,部编小学语文教材更加重视阅读。从一年级的"和大人一起读",递至二年级的"我爱阅读""快乐读书吧",递至三年级的"阅读链接"和"单元阅读指导"。科学新颖的阅读模块和衔接紧密的分层设计,无不反映了教材编写者的阅读理念  相似文献   

18.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说理文并不多见,却是非常重要的存在.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集中呈现说理文,单元教学目标提出"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单元有《文言文二则》一课,其中《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读起来非常有趣,一场连孔子都"不能决也"的争辩,可见两小儿的说理真让人不敢小觑.《真理诞生于一...  相似文献   

19.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以"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同时单元内各篇文章又蕴含其他丰富的语文要素.板块教学摆脱了传统"线性"教学的弊端,将课堂分为几个板块,每一部分围绕一个目标展开.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应立足单元整体,同时聚焦文本特点,定位语文要素后进行板块教学设计,从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落实各项语文要素.  相似文献   

20.
单元整合教学突破传统单篇授课模式,把教材单元中的选文看成一组整体,以聚焦整合为基本理念和主要策略,提炼选文中共同的"语文要素",并研读各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以此安排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辅以读写任务,强化学生对各要素的理解。整合教学能有效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获取语文学习策略,构建较为完整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体系,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本文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小说单元)为例,来阐述教材单元整合教学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