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1 毫秒
1.
正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广州武汉相继沦陷。当时只有6万多人的桂林城,接纳了全国不计其数的文化人士,桂林也形成一个容纳了60多万人的抗日文化城。在这其中就有200多位文化名人,如:郭沫若、柳亚子、矛盾、万仲文、欧阳予倩等等。整个抗日文化城始于1938年止于1944年,桂林形成了中国抗日文化大后方,在中国抗日  相似文献   

2.
桂林出版忆旧二则伍大希一抗日时期,作为当时广西省会的桂林有过一段文化的繁荣。许多进步作家、文化人都集中在桂林,桂林极天下一时之盛。当时,我为了考大学,住在桂林西郊的丽泽门外,每晚进城必经桂西路。这是一条短街,又是一条文化街。当时桂林的书店、报社、出版...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众多的戏剧界知名人士在桂林积极组建戏剧社宣传抗日,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桂林的爱国戏剧运动的蓬勃发展,与戏剧界成功运用报刊广告的宣传密切相关.此时期的桂林爱国戏剧广告将抗日作为主题,精心设计编排感染力强的广告方案与排版方式,在宣传抗日剧目的同时,为发动群众支持抗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爱国戏剧社还利用广告这种形式为抗战募捐、筹资、慰劳军人、服务同胞,并与重庆、延安的抗战戏剧文化运动形成了呼应,为大后方的全面抗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桂林新闻事业得以发展,从生态学角度而言,抗战时期桂林和广西的政治生态有利于桂林新闻事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正确的领导和推动是战时桂林新闻传媒得以较快发展的根本原因,桂林文化城的形成集聚桂林新闻事业发展的人才、丰富抗日救亡传播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一批批文化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文化运动,使得桂林一度成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享有"桂林文化城"的美誉。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桂林化城的报刊与报人研究”形成的一个历史语境在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在抗战期间迅速发展成为西南大后方的一个进步化中心,成为国统区抗战舆论的前哨阵地,这里人会萃,救亡化活动蓬勃展开,盛况空前,被誉为“化城”而蜚声全国。  相似文献   

6.
李赫 《航空档案》2004,(2):63-64
1942年6月12日清晨,凉爽的清风轻轻抚摩着中国桂林的郊区树叶,一些百姓开始了新的一天生活。在军用机场上,援华抗日的美国“飞虎队”飞行员们忙碌着。其中,一些飞行员进行着战备值班,随时准备升空与日本法西斯战机进行血战。为了消遣,一些值班飞行员在P-40战斗机旁玩着纸牌,尽兴地享受着难得的  相似文献   

7.
梁颖涛  尹力 《青年记者》2017,(9):103-104
《新华日报》是在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大背景下,中共南方局在国统区公开出版发行的机关报.1937年12月在汉口创刊,次年10月武汉沦陷后迁往重庆.鉴于桂林“成为国民党统治下大后方的唯一抗日文化中心”,①为了使党的声音及时传达到桂林并辐射全广西,更好地指导抗战斗争,1938年12月初,《新华日报》在桂林设立分馆,由八路军桂林办事处领导.该报的涉桂军事报道,不仅有较高的频率和重要的位置,而且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的香港出版业王仿子我的幼年生活在江苏省青浦县(现属上海)的一个小镇上,说起香港是一个非常非常遥远的地方。没有想到,由于抗日和反蒋,使我两进香港。一逃往香港逃出香港日本帝国主义燃起战火,逼迫我离乡背井,远走他乡。1941年在桂林又...  相似文献   

9.
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大举入侵中国东北。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日寇很快占领了东北三省。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蒋介石的不抵抗,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在北平救国会的领导下,东北各地均开展了有组织有领导的武装斗争,郑桂林领导的抗日义勇军第四十八路军就是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1932年1月,原东北军军官郑桂林(毕业于北京朝阳大学和东北讲武堂第九期)带领一百多名抗日骨干,由关内来到绥中西北山区进行抗日活动。出关前,他曾亲去北平会见救国会会长彭小秋等人,力陈抗日主张,深受救国会倚重,被委任为抗日义…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抗战时期的桂林文学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为桂林在抗战中曾一度成为国民党统治区主要的抗日文化中心。知名作家、艺术家荟萃,文艺社团林立,活动频繁,刊物竞生,出版业发达,创作繁荣,硕果累累,为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中闪烁生辉的篇章。《桂林抗战文学史》一书较为系统而翔实地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桂林盛极一时的文学奇观。全书运用史料学和方法论的研究方法,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进行综合、比较研究,真实地阐述了桂林抗战文学的发展过程。其中包括对其概况、特点、地位、影响的探讨,有关史料的挖掘整理,有关思潮、运动、社团、流派是非功过的评价,有关作家作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我国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茅盾诞辰100周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根据茅盾在桂林创作出版的名著摄制的20集连续剧《霜叶红似二月花》。这里,就我所知,介绍《霜叶红似二月花》(以下简称《二月花》)一书在桂林出版前后的一些情况。1941年12月初,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开始搜捕我抗日爱国文化界人士和民主人士。在党的精心安排下,茅盾夫妇同廖沫沙、叶以群、胡仲持等五人组成一批,化装化名秘密离港,经历了重重困难,通过日寇的封锁线和敌占区、游击区,于1942年3月9日安全抵达桂林。茅盾到桂林后,得到邵荃  相似文献   

12.
抗日剧最近扎堆荧屏的现象,引起了央视与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关注,央视《新闻1+1》在4月10日“抗日剧可以这么拍”的专题节目中细数了目前抗日剧的数宗罪:叙事主题言情化,剧情设置天马行空,情节雷人缺乏逻辑,人物形象偏离年代偶像化,对历史缺乏严谨客观态度。抗日剧一直以来作为严肃题材电视剧不乏优秀作品,但近年来呈现出的言情化、偶像化等趋势日益明显,因此文章在探析抗日剧热播的原因的基础上,指出目前抗日剧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进行反思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袁钺 《中国传媒科技》2023,(1):88-91+96
【目的】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背景下,如何运用新媒体打造世界级文旅产品、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塑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品牌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课题。【方法】文章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收集,分析阳朔在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中新媒体运用的现状与困境。【结果】根据现存问题和发展现状,提出针对性的方略,从而推进城市旅游品牌系统化建设,着力提升城市美誉度,推动城市服务的高端化、品质化、特色化。【结论】阳朔新媒体的运用与发展对强化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公报》(桂林版)是一份高度重视抗战救国,以“国家利益”为宣传中心的民营报纸.通过详细分析《大公报》(桂林版)言论在抗战中的舆论影响,重新评价《大公报》(桂林版)言论的独特价值和历史地位,并指出该报舆论监督本地化和即时化的特点,为当前舆论监督的异地化、延时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杨平平 《新闻世界》2014,(5):222-223
近年来抗日剧在各大电视台热播、风靡一时,而抗日剧的娱乐化倾向严重,抗日剧一时"泛滥成灾"。抗日剧的泛滥主要表现在其数目之多和其情节之雷人。过多的行政干预、电视剧从业人员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和部分观众的需求是抗日剧大行其道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邹韬奋是新闻战线的一面旗帜.1941年12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占香港,东江抗日游击纵队掩护韬奋同志由香港进入广东.他打算到重庆或桂林继续进行抗战宣传,不料国民党当局秘密发布通缉令,要求特务机关发现他时“就地惩办”.  相似文献   

17.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直关注着抗日战争史的研究工作,在短短的十几年中,该社出版了一批有分量的抗战研究的著作和珍稀文献,为世人了解日本侵华的罪证和中国抗战的实况提供了生动的资料,也为抗战乃至近代历史留下了珍贵的证据和研究史料。从1992年开始,该社陆续推出了“桂林文化  相似文献   

18.
坚强的战斗堡垒——桂林分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化城桂林,有一条并不太长却开设着众多书店、出版社的文化街,这就是桂西路。桂西路中段有一家门面不大的店面,一扇折叠门前挂着一块黑底白字的油漆招牌,上书“新华日报桂林营业处”几个大字。这就是在广西颇有影响的新华日报桂林分馆所在地。进门左侧贴有“抗战的号角”和“人民的喉舌”两条大标语,右侧设置一个固定的贴报栏,许多读者常凑过来如饥似渴地阅读《新华日报》,了解国内外大事和中共的抗日政策及其对时局的主张。傍晚时分,店堂里更是被读者挤得满满的,争相阅读和选购重庆新华日报总馆图书部印行的书刊和其他进步书籍。  相似文献   

19.
高华云 《出版广角》2017,(20):68-70
秦记西南印刷厂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桂林开辟的一块重要文化宣传阵地,是文化界统一战线性质的印刷厂.其公司化的经营方式既培养了政治素质过硬的出版人才,又推动了抗日事业的发展,更给当代出版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要建立突显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文化,建立健全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探索创新性的盈利模式.  相似文献   

20.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陷,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等进步书店和文化团体随着撤往重庆和桂林等地。不久,国民党亲日派首领汪精卫在日本法西斯诱降下公开投敌。1939年1月,国民党召开五中全会,蒋介石顽固集团制定了一整套“溶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政策,不断掀起反共逆流。在这一年左右的时间里,连续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平江惨案”和“皖南事变”,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局面受到了严重威胁。在文化出版方面,顽固当局不断查禁抗日书刊,封闭进步书店、逮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