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0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李东阳为主的茶陵派的研究逐渐走向深入,已发表相关著作及论文多篇,对李东阳生平事迹及著述进行了疏证,对李东阳诗学理论有褒贬不一的评价,对他的诗歌创作也进行了初步探讨,但依然还有不少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2.
明代李东阳茶陵诗派研究百年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了近百年来学术界对明代李东阳茶陵诗派研究的情况,包括对李东阳文学理论渊源,主要文学理论及其与前后七子关系的研究,并指出了这些研究的成就与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3.
李东阳是明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由明王朝造就的诗人。作为一代文宗,他对明诗发展道路的开拓远胜于对馆阁诗风的因袭。李东阳的文学理论对前七子有积极影响,却与他们有很大不同。他要求诗歌讲求法度,内蓄情志,外兼比兴。馆阁之外,他的诗忧国忧民之情怀与杜甫相通,对壮丽山河的咏歌则与李白接近。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诗人既流连光景也关注民生疾苦,既讲求法度也重视意趣比兴。  相似文献   

4.
李东阳《联句录》对于了解茶陵派的创作和互相酬唱,明中期文人集会等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联句录》版本作考察,分辨源流,厘清正误。  相似文献   

5.
论题:茶陵派研究 答辩通过日期:2003年5月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论文以成化、弘治年间的茶陵派为研究对象。明代台阁体文学发展到正统年间,渐趋式微,当时文坛不少作家对其文风进行了批驳和纠正。以李东阳为宗主的茶陵派在此文学思潮中脱颖而出,其创作和理论引导文学时尚,盛行一时。茶陵派作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衔接“台阁体”和“前七子”的过渡流派,担纲了历史赋予的重任,在对台阁体“啴缓冗沓”诗风纠偏起衰的同时,又为“前七子”的复古理论奠定了基础,扮演了文学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6.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祖籍湖广茶陵(今湖南茶陵县),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年间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卒谥“正”,故世称“李正”、“李西涯”、“李长沙”。李东阳是明代前中期坛领袖,复古格调派诗歌理论的奠基,他的诗论观点集中在《怀麓堂诗话》及为友人所作的诗集序言当中。本拟从体批评、诗学风格与诗学取向三个方面来探讨李东阳诗学理论的主要成就与特征。  相似文献   

7.
明中叶大学士、内阁首辅李东阳历经景泰、天顺、弘治、正德五朝,在明中叶,尤其是弘治、正德两朝的政治生活中起了重要作用。明代宦官之祸甚于汉唐。武宗正德时的宦官刘瑾更是权倾朝野,而此时正是大学士李东阳任内阁首辅。李东阳因循委蛇,和刘瑾周旋,虽遭一些人的误解,但对匡救正德腐败政治大有裨益。本文拟就李东阳与明中叶政治略论之。一李东阳生于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六月九日,卒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字宾之,茶陵人(今湖南茶陵)。幼聪颖,四岁、六岁、八岁时被景帝三次召见,抱置膝上,赐果钞,命入京学。“天顺八年,年十八,成进士,选庶…  相似文献   

8.
在古代诗歌理论研究中,对明初著名诗论家李东阳的研究过去从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湖广茶陵(今湖南茶陵县)人,生于北京,逝世后葬于北京。弘治、正德年问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卒谥“文正”,故世称“李文正”、“李西涯”、“李长沙”。李东阳是明代成化后期至正德初期文坛的领袖,复古格调派诗歌理论的奠基者,也是第一个具有全国影响的湘籍文学家。  相似文献   

9.
关于明代"茶陵派"代表人物李东阳与"前七子"代表人物李梦阳之间的关系,现在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而通过对二人文集和其他相关史料的钩稽梳理,还原二人关系的大致历程,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二李关系由佳转恶对李梦阳诗论转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派,其诗文具有较为明显的湖湘地域特色,这表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是内容上的地域特色,主要包括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情风俗、特色产品四个方面;其二是精神气质方面的地域特色,主要包括爱国情怀、忧患意识和淡雅气质。  相似文献   

11.
石珤是明正德嘉靖年间的一位重臣,也是茶陵诗派的中坚.其诗歌关注百姓忧患,正视朝政得失,吟咏性情也发自由衷,虽形式上拟古色彩较重,但学唐之时也屡有佳作.散文创作不为空言,文笔省净,颇有雅趣,以游记体最为出色.  相似文献   

12.
"香奁体"是对韩偓《香奁集》诗风的一个概括性称谓,这一诗歌风格常为后人所效仿,其中以宋末江湖诗派及元末杨维桢等人的创作较具规模。唐以后的香奁体诗作对于《香奁集》的效仿往往存在着较为明确的选择性,其内容及风格也大体保持着一定的倾向性,但有时也会因受到当时其他文学体裁或诗学观念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至明清时期香奁体的概念开始逐渐泛化,其含义也有所延伸,此时大量出现的个人艳诗集也与其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从而显示出越来越强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厉鹗是清代中期浙派之灵魂人物,其诗“清微孤峭”,是公认的与盛世离心的“幽人之诗”。然而细读其作品会发现,厉鹗诗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创作生涯的前后期呈现出一个从“清冷”到“清雅”的美学风范变迁。究其原阌,正是康、雍、乾三朝外在时世环境以及诗人自身境遇的变化所造成的诗人创作心境的改变,由此其诗歌在前后期呈现出不同的美学风范,由前期的幽冷孤峭转向后期的清雅闲逸。  相似文献   

14.
王鹏运是清末四大家的领袖,他的词论和创作都深刻影响了况周颐、朱孝臧和郑焯等人;以他为领袖的清末四大家对常州词派既有继承,也有开拓,实际上已经突破了常州词派的藩篱;临桂词派更是在王鹏运的直接倡导和组织之下形成的。由王鹏运与清末三大词派的关系即已显示出王鹏运在晚清词坛无可争辩的影响、作用与地位。  相似文献   

15.
北宋李师中寓桂四年,政绩卓著,留下了一些文学作品。其寓桂文学以诗歌为主,词与文较少。诗歌既有清新自然、颇具理趣的山水诗,也有深沉练达、含蓄蕴藉的咏怀诗。李师中的寓桂诗平淡自然又厚重成熟;词情浓而通脱;亭台楼阁之文情景理思兼具。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与胡风的文艺思想是同源共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他们能够同构互补,而且都能直接指导文艺的创作实践。胡风的文艺思想直接哺育出了在各个领域都有杰出成绩的七月文学流派,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更是成为千千万万文艺工作者进行文艺创作实践的行动指南,从这些文艺工作者中涌现出了不少大家、名家。  相似文献   

17.
乾隆中后期,王昶将“格调派”诗歌理论融入“浙派”词学理论当中,强调词的“醇雅”风格,淡化朱彝尊、厉鹗词学中的“骚雅”精神;强调人品对词品的影响,淡化遭际境遇对词人创作的影响。他的理论,体现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和审美情趣,偏离了厉鹗词学抒写寒士悲情的基本特色,将“浙派”词学带到更加注重形式的道路上,是“浙西词派”走向衰落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8.
桐城是一个诗人辈出的地方,方苞之父兄师友许多都是杰出的诗人,方苞在其影响下很早便对诗歌创作产生了兴趣,并且终身没有中断过诗歌的创作。其诗作流传不多,就目前所存诗作看来,可谓义正辞雅但韵味稍逊,因此其诗歌也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评。作为一个文论家,方苞的诗论继承了传统诗论中“诗如其人”、“文以载道”的观点,重视诗人的经史根基和诗歌内容,又与其古文“义法”理论中之“言有物”一脉相承。方苞诗作和诗论成为后来桐城诗派的先声,值得学者研究和重视。  相似文献   

19.
明代七子派被后人称为格调派,是因为他们标榜古人作品的格调,并力倡师摹古人的格调。这种“格调”,以“高古”为特质;这种“高古”,主要表现为以下美学特征的完满融合:发乎情性,质相兼,意境浑成,气势沉雄, 声调宛亮,神韵流动。  相似文献   

20.
宋代理学家杨时“虽不以文章见重”,但其文学创作颇有特色。主要表现在:作文善用典型化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作诗追慕陶渊明,学习李杜,几得其神。题材多样,风格独特,理趣、逸趣兼备。炼字琢句,善用叠词,描写生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