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基于2003-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使用DEA-Malmquist模型测算了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并实证检验了智能化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Malmquist测算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在研究期内年均增长8.2%,且技术进步贡献了主要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西部地区增长最快,其次是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实证结果表明:智能化显著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且智能化是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增长的方式实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智能化对制造业技术效率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智能化显著促进了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且对西部地区促进作用更大,但对东部地区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DEA的非参数方法测算了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并通过对其分解,计算出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技术效率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发现1987年以来,东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是依赖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较小,而中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是依赖技术效率的提高。然后从国际贸易和FDI的视角,利用省级动态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区进出口贸易和FDI促进了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系数大于对技术效率的影响系数,而中西部地区的进出口贸易和 FDI促进了技术效率,抑制了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3.
我国煤炭行业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生产率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2001-2006年煤炭行业面板数据(panel data),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煤炭行业增长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状况,并将其进一步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煤炭行业16家上市公司技术效率有逐年好转趋势但总体效率水平仍然较低,普遍存在比较严重的投入拥挤问题,集约式生产应该是煤炭产业的重点发展趋势;2001-2006年中国煤炭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为6.2%,主要原因是技术效率水平的提高,且在不同时期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对煤炭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存在一定差异,同时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煤炭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也存在较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以2000-2008年中国大陆28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应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模型,实证测评了各地区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的相对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情况.研究显示,各地区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技术效率存在差异,且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研发创新的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均有所增长,多数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率高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而技术效率在考察期内并未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
采用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分析法测算了中国31个省区市1997-2008年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动情况,并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阶段性与区域性规律进行了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分析.结果表明,房地产开发企业TFP增长率在1997-2000年阶段最低,在2001-2004年最高.房地产开发企业TFP增长源泉中技术效率的“水平效应”明显,技术进步的“增长效应”相对有限.中部地区TFP增长率最高,西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低,并形成了东、中、西三大俱乐部收敛.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法测度了我国各地区1995-2007年碳排放约束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构成.估计了在碳排放约束和传统情形下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构成,并检验两种情况下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的差异.主要结论有:碳排放约束条件下东部地区TFP增长最快,西部地区增长最慢,中部地区则均介于二者之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不断提高,技术效率变化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源泉,但在碳排放约束情况下不及传统全要素生产率高;在28个省市区中,有8个地区至少移动生产可能性边界1次;本文还实证考察了人均GDP、工业化水平、技术无效率水平、劳均资本、能源强度和开放度等因素对在碳排放约束条件下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效果,并据此给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运用DEA方法测度中部地区1978-2007年间的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用以表示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把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等不同部分,比较分析中部地区及各省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状况.结果表明,过去30年间中部六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为正,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率的提高,技术效率的改善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并不明显,而且不同省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揭示耕地利用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动力源泉,探究耕地利用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路径,为促进耕地利用绿色转型提供政策参考。【方法】将Meta-frontier分析框架与Non-radial 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相结合,构建Meta-frontier Non-radial Malmquist-Luenberger(MNML)生产率指数模型,从而有效解决了如何在技术异质性框架下对能够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和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评价问题。【结果】利用MNML生产率指数对1997—2019年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和生态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评价,研究发现:(1)共同前沿下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均值为0.350,仍有65.0%的可改善空间;除东部地区之外,中、西部地区群组前沿下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值远高于共同前沿下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值。(2)中国耕地利用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4.0%,并且主要由耕地利用技术进步驱动,而耕地利用技术效率则阻碍了耕地利用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3)中国耕地利用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呈东、西部高,中部低的分布特征,且东、中、西部地区耕地利用...  相似文献   

9.
郑循刚 《软科学》2010,24(8):79-81,87
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方法研究了2000~2007年西部农业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的变化、规模经济性和资源配置效率4个部分。结果表明:2000~2007年西部农业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平均为5.74%,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主要是技术进步、资源配置效率和规模效率,技术进步是主要的推动力量,平均占104%,规模效率占8%,技术效率的变化呈缓慢下降趋势,平均占0.87%,资源配置的影响为负,平均占-11.27%。要提高西部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水平,需要进一步推广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调整资源配置结构。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非参数的Malmquist指数法,研究了1979-2009年期间我国西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构成的时序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绩效。结果表明,我国西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1979-2009年共30年间,年均增长率为1.9%,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我国西部地区农业增长仍然保持粗放型发展方式。在未来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中,西部农业的可持续性能力增强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98-2009年中国省际文化产业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应用DEA-Malmquist方法测算了文化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并对比在文化体制改革三阶段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值的变动情况.研究发现:(1)中国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完全来自技术进步的贡献,而考察期文化产业的技术效率呈下降趋势;(2)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阶段,试点涉及较多地区和单位的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呈增长趋势,而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下降;(3)文化体制改革推广后,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但东部与中西部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主要来自于中西部文化产业纯技术效率较低.研究结果表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着力点在于提高文化产业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12.
文章综合运用MALMQUIST生产力指数模型,选取内蒙古、青海、贵州、云南、宁夏等西部12省、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对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分解指标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2013—2019年我国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波动式增长;西部地区省际间文化产业效率存在不同程度差异。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生产力发展理念下,文化资源开发赋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在技术进步方面部分省、自治区有待进一步提高技术使用效率和规模效率。西部地区与东、中地区仍有差距,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发挥全要素生产率助力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开放型高质量发展,推进文化产业新发展格局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张世俊  邓峰 《科学学研究》2019,37(5):826-832
文章采用2004年-2015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西藏除外),结合空间计量的方法研究了国际R&D溢出对中国经济增长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从全国整体看,自主创新、对外投资以及出口贸易均能显著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但仅有进口贸易能显著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东部地区自主创新、对外投资、进出口贸易均能显著促进地区经济增长,而进出口贸易则对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具有积极影响;中部地区自主创新和对外投资会促进该地区经济增长,而外商投资、对外投资以及进口贸易则能提升中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对于西部地区,自主创新和进口贸易能显著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同时进口贸易还能显著提高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我国各区域应采取不同的对外经济策略。  相似文献   

14.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探讨全国农业生产效率及其变动情况,并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变动情况的空间集聚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台湾各年份农业技术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均达到最优状态,远高于大陆各省份的均值。(2)全国各省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都大于1,呈增长态势且东部地区的增长速度高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3)根据各省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值的变化特点,全国省份可划分为四类问题省份。(4)全国各省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且集聚趋势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基于Malmquist指数法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解析了江苏制造业28个部门全要素生产率的技术进步以及技术效率变化,进一步分析了贸易开放、贸易竞争和人力资本对制造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近年来江苏制造业技术进步效应有所放缓,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技术进步或技术效率改进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显著;贸易开放主要通过技术进步效应作用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而贸易竞争力则主要通过技术效率改进作用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江苏省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目前还主要受到资本深化所带来的技术效率改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基于非参数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将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动分解为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变化两个部分,运用该方法测算了中国改革以来整体工业生产率的变动趋势,并进一步探讨了地区之间工业TFP增长差异的特征。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TFP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生产效率的下降对TFP的增长造成了不利影响。同时,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工业TFP增长率也存在显著差异,地区技术进步程度的差异是造成地区工业TFP差距持续扩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在构建1997-2005年中国27个省市区生产性服务业面板数据的基础上,本文利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考察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原因、地区差异与变动趋势.研究表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仍表现为粗放型增长方式;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负增长,但下降的速度在逐年放缓;分析期内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原因不同,前期为技术进步,后期为技术效率;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速度要远低于中西部地区;相对而言,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运用Malmquist-DEA指数方法测度了2000—2007年湖北省8个地市、7个行业、4个隶属部门的自然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资源配置中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总效率,并根据M指数值将科研机构效率分为低效型、徘徊型、低增长型和高增长型。测算结果表明,分地区自然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全要素生产率大多呈增长趋势,技术效率提升起到主要作用;分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技术进步的下降是大多数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从隶属单位来看,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率都有所下降,而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有小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9.
采用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我国区域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的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分析了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时序演进及地区差异的基本特征,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技术来源的四种渠道与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间,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了一定的增长,主要动力为技术进步;企业的自主研发活动、国外技术引进及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研发活动对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国内技术购买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相比较而言,国外技术引进对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20.
吴慧香 《科研管理》2015,36(7):64-69
本文运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了1999-2009年间我国内地各省市文化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波动较大,增长主导因素由技术进步转变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并重,国家政策和文化体制改革是导致相关波动和转变的主要原因。各省市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全要素生产率增幅低于中西部地区,文化投资差异是导致省际全要素生产率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