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新闻报道自身的特点和中英语言与文化的差异,对外新闻报道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一些承载着浓厚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这些词汇的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在对外新闻报道中,对文化词汇常采用音译、直译或直译加解释性文字、意译或意译加解释性文字、或重组的方法进行转换,并针对不同的受众对象和传播目的选择有效的翻译方法,以期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
周志琴 《新闻实践》2004,(10):49-50
在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丰富的今天,受众更想知道的是“为什么”、“会怎么样”。因此,解释性报道便应运而生。所谓解释性报道,就是运用背景材料来分析一个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预示发展趋势的一种新闻体裁。解释性报道已经成为报纸版面上如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李冲 《新闻世界》2001,(2):20-21
电视纪实手法大都是利用直观形象的画面,声音语言来直接地向受众叙说事实,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但在画面和声音语言后面却隐含着大量的隐性信息,隐性信息往往伴随着画面,声音等信息同时呈现在受众面前或进入受众耳朵的,只是因为隐含的深度不一,有的可以被受众捕捉到,有的则没有被受众准确地把握或干脆被受众忽略掉了。  相似文献   

4.
杨豪 《青年记者》2007,(9):49-50
语言歧视的表现 媒体报道中的语言歧视有着多方面的体现,这些或零或散的歧视符号日积月累地形成了语言暴力,会给被歧视对象带来雪上加霜的伤害,同时也容易给普通受众的认识指引一条错误道路,甚至导致社会偏见、习惯性歧视。  相似文献   

5.
解释性报道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深度报道形式并受到众多受众的拥护。较之传统纸媒和新兴网络媒体,电视媒体具有发展解释性报道的巨大潜力。本文主要探讨电视媒体发展解释性报道的优势以及如何充分发挥其优势促进电视解释性报道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郭起豪 《中国记者》2015,(4):99-100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呈现多发态势。对于这类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特别是直接关系到百姓安全感的重大热点气候话题,受众对新闻深度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解释性报道可以承担起这一重任,但在专业性极强的气候报道领域,如何使解释性报道兼具专业意识和受众思维,并且科学可读?  相似文献   

7.
高岐 《新闻世界》2012,(8):57-58
解释性报道作为当今媒体拓展深度报道的利器,受到越来越多受众的关注。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只要我们依据电视的传播特性,从整体上把握电视传播优势,电视媒体在做好解释性报道方面就一定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8.
电视从产生发展到现在,受众所接受的电视包装和宣传形式归根结底靠的还是语言,即广义的镜头和解说语言。随着电视传媒发展的日新月异,广大受众知识及欣赏品位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电视传媒的要求越来越高,由这种要求所造成的压力也越来越集中到广义的电视语言上。因此有不少业内人士开始对电视语言进行思考:怎样才能让电视语言适应社会进步、更好地服务于受众和社会?  相似文献   

9.
戴维 《新闻窗》2007,(6):84-85
有人把深度报道比喻成新闻报道的“重武器”,它是传媒大力提升社会影响力、吸引受众注意力的一个重要报道形式。深度报道具有新闻性、解释性、调查性和分析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在信息多元化、受众认知欲望推动下,解释性报道越来越受欢迎,其背景材料的作用也愈显重要。本文从纵横向对比、人物话语引述、图文并茂、数据引用四个方面,对纸质媒体中解释性报道背景材料的运用作了解读。  相似文献   

11.
对于电视主持人来说,有声语言并不是与受众的唯一沟通方式,因为通过电视画面,主持人的眼神、表情、身姿、手势、修饰等都可能与节目内容产生关联,与受众更好地沟通,因此,非言语讯息的运用,对电视主持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非言语讯息,别称人体语言,身态语言,形体语言,行为语言等,对于口头语言来说,上述这些称谓是转意上的语言,就是说它们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但又能起表意的语言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电视节目主持人在向观众传达信息,表达感情时,不仅要通过主持人的口头语言,还要通过主持人的体态语言来传递。体态语运用得好,能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主持人所要表达的内容,并对主持人产生信任感;如果运用得不好,就会引起歧义进而影响主持人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并对主持人所传达的信息产生怀疑。作为与观众通过屏幕进行交流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要想成功地把信息传达给受众,不仅要明白各种体态语的含义,而且还必须准确完善地使用,使观众通过主持人的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等更好地接受信息。因此,对电视节目主持人进行体态语言训练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伍蔚然 《新闻世界》2013,(8):314-315
社会转型是当前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提到的高频词汇,由社会转型带来的矛盾引发了报纸这一传统媒体在解释性报道方面的新做法。社会转型期内的解释性报道领域、内容和报道方式均为读者提供参考或预测,引导舆论方向。因此,一篇优秀的解释性报道必须拥有足够的深度,不但让读者获取信息,还为受众、为社会带来参考或是警示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社会转型期内解释性报道的重要意义、显著特征、现实状况及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4.
杨帆 《记者摇篮》2005,(7):51-51
近年来.舆论监督类直播节目在各地广播媒体普遍开办起来。节目中,主持人的语气、语感、语态、语情势必对受众产生直接影响,受众往往会根据主持人语言表达的情绪、感觉、态度,就某一问题某一事物做出判断和决定。因此,主持人语言分寸是否得当,对舆论导向和节目品位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舆论监督节目主持人怎样掌握好语言分寸呢?  相似文献   

15.
赵敏 《新闻前哨》2008,(5):76-77
传播者通过媒介信息帮助受众激活其认知图式有多种途径。本文结合新华网2008年“两会”专题频道的成功报道经验,从增加背景介绍、解释性内容,运用新传播形式和组合综合性信息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帮助受众将沉入潜意识中的认知图式提取出来,完成同化媒介信息的作用,促进受众认知。  相似文献   

16.
消息是用简练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体裁。准确、精练是消息语言的基本特征,但如果消息语言干巴巴的不生动,受众的接收兴趣也会大打折扣。尤其是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受众面临多种选择的情况下,新闻语言不生动会直接降低其阅读率。怎样才能使消息的语言变得生动呢?1、变抽象概念语言为形象可感语言。在消息写作中,我们在语言技巧的  相似文献   

17.
李敏 《新闻通讯》2013,(6):31-32
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媒介与受众沟通交流的中介与桥梁,依靠的就是语言这个工具。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主持人,仅仅是语言的字正腔圆是不够的,必须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个性.以实现主持人与受众的良性互动,让受众更加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18.
杨健 《青年记者》2012,(17):69-70
广告语言是广告信息的主要载体,是广告中最主要、也最为人们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广告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受到语言自身因素的影响,还受到民族文化和受众心理的深刻影响.只有广告语言贴合了受众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心理认知,才会使受众乐于接受,促使消费行为的产生,实现广告为推销商品服务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媒体的兴起与发展得益于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所规定的少数民族语言政策、媒体政策。同时,少数民族语言媒体也是保护语言多样性的重要工具,少数民族语言的语言活力与媒体的使用有相关性。随着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与语言态度发生变化,民族语言媒体的功能也会进行调整。以单语(本族语言)受众为主要传播对象的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语言媒体在信息传播、民族语言文化传承、国家认同构建等方面依然发挥着主体作用。但随着单语人越来越多地成为双语人和多语人,民族语言媒体的政治功能、信息传播功能会进一步弱化,民族语言媒体会更多地作为文化的传播载体而发挥补充性和替代性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谢毅  杨洸 《现代传播》2007,(3):9-13
本研究描述了广州受众对星空卫视和华娱卫视的评价,探讨了跨境电视对广州受众电视行为和西方社会价值观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星空卫视和华娱卫视主要以韩日港台的电视剧、电影及台湾的其他娱乐节目吸引受众,自办节目的吸引力远远不够。同时,媒介接触时间以及媒介内容的关注度,是受众对电视娱乐节目行为认同以及西方社会价值观认同的显著解释性变量,人口统计学变量也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