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拉丁美洲大陆上发生的“文学爆炸”中,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无疑起了巨大的催爆作用。自从1963年发表成名作《城市与狗》以后,他几乎每隔三、四年便有一部长篇小说问世,每部小说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手法上绝无雷同之处。  相似文献   

2.
巴尔加斯·略萨(Vargas Llosa,Mario)(1936~)秘鲁作家。《城市与狗》是作者根据自己少年时在军校学习的亲身经历写成。  相似文献   

3.
《滁州学院学报》2016,(3):38-41
《深深的河流》是秘鲁"新土著主义"小说家何塞·玛利亚·阿尔格达斯的集大成之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将秘鲁山区的一所教会学校构建成一个虚拟的"微缩社会",通过描绘教会学校中暴力横行、种族歧视等各种乱象,忠实地反映了当时秘鲁社会的主要矛盾;并通过塑造主人公的典型形象表达了其社会变革的积极愿望。  相似文献   

4.
暴力是非裔美国作家埃里森小说的重要主题。埃里森的代表作《看不见的人》讲述了一位无名黑人青年在白人主宰的社会中追寻身份认同但求而不得的历程,故事中多处出现了有关暴力的意象、场景和事件。根据约翰·加尔通的暴力理论,《看不见的人》涉及直接的身体暴力、种族界限引发的结构暴力和种族歧视导致的文化暴力。暴力作为不可调和冲突的恶果,成了无名黑人青年对抗种族歧视和寻求身份从边缘“看不见”到中心“被看见”的方式。埃里森对暴力的多维度描写展现了其反思暴力和呼唤团结的伦理诉求,有助于引导读者用同情和友爱去对待他者,正视暴力之下团结成为乌托邦的必然性,为构建和谐社会共同体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5.
奥弗德在《白脸》里描写了美国种族主义社会的深层意识和欲望冲动,探测同时代作家未曾触及的阴暗角落,揭示了种族歧视文化如何使黑人变成精神"奴隶"的主体性生产过程。该小说在创作手法上顺应了自我暴露和自我悲哀的城市自然主义文学传统,强化了性恶书写的色彩。从津巴多的人性观来看,奥弗德在这部小说里对人性善与人性恶的交织描写凸显了美国社会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复杂种族形势和黑人社区的内在问题,展示了系统力量之下的人性之恶、情境力量之下的人性之恶和个体力量之下的人性之恶。奥弗德关于人性之恶的描写和主题阐释极大地提升了美国黑人城市自然主义作品的文学价值,其主题寓意与20世纪20年代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黑人作品相比,的确前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6.
伊恩·麦克尤恩的早期小说充斥着乱伦、暴力、性虐、惊悚等因素,体现了人性异化和社会荒诞。以"恐怖伊恩"时期的两部"小型杰作"《水泥花园》和《只爱陌生人》为研究对象,从精神生态学的视角分析小说中精神生态荒原的具体表现。麦克尤恩笔下的精神生态荒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与自然的生态不和谐,人与人的生态不和谐以及人与自我的生态不和谐。多种荒原般的城市意象揭露了"家"的不确定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生态不和谐;生活意义、道德和伦理的丧失折射了畸形的人际关系,书写了人与人的生态不和谐;人的非常态成长凸显了自我的异化,展示了人与自我的生态不和谐。  相似文献   

7.
余华小说的人的悲剧命运是通过暴力和死亡的主题揭示的。他通过对暴力的冷漠的、触目惊心的书写来展示人性的本能的暴力欲望,而且暗指了这是历史暴力的绵延,是现实层面的社会意识形态与权力结构中包含的隐形暴力。通过书写命运的残忍,苦难的无以复加,指证一种潜在的、强大的、难以抗拒的暴力形式。而他对暴力与苦难的书写最终都指涉着死亡,笔下的人物只是被本能的欲望裹挟着前行,被动地承受苦难与厄运,等待接受死亡的宿命的安排,死本来就是必然结局。  相似文献   

8.
《且听风吟》和《1973年的弹子球》中未出现的暴力,随着村上春树作品的积累,暴力已成为村上春树作品中的核心问题。在村上春树的笔下,日本式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为了追求所谓的利益无视个体作为人的价值这一社会体制所蕴含的暴力性,与残暴战争历史中的军国主义体制的暴力本质不无两样,并且暴力依然留存当下。文章试图以村上春树前期的两部作品《奇鸟行状录》与《舞!舞!舞!》为中心,分析从战时到战后日本式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及现代日本社会中的暴力本质来认知日本社会。  相似文献   

9.
萧也牧在《我们夫妇之间》描写出知识分子的丈夫和工农干部出身的妻子在进城后由于对城市的不同态度而导致了矛盾,表现出新中国城市与乡村意识的冲突,被视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篇具有城市意味的小说。作品却也因此受到巨大的批判,因此小说也在某种程度上昭示了当代城市文学从市民城市文学向工业城市文学的一个转变过程。文章从城市书写的外化——夫妇对城市的不同态度及方式、城市书写的表现技巧以及小说对当代城市文学的意义三个方面来粗略地分析《我们夫妇之间》对城市的书写。  相似文献   

10.
莫言是乡土文学的执笔者,他以生命为基点的写作,彰显了对生命价值的独到理解,特别是小说中多样的动物书写,向人们展现了鲜活的生命氛围,同时也回归到最原始的文化传统,反思了近五十年中国大地的风云变幻,探索着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精神家园。本文共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试图对莫言小说中的动物书写进行分析和探讨,在此基础上探究小说动物书写的功能。比如《生死疲劳》中的驴、牛、猪、狗,《蛙》中的蛙;后一部分分析小说中动物书写所蕴含的生命意识,以此了解作家的写作意图,探求其生命叙事的本真,同时也为现当代文学寻求一份不一样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1.
《现实一种》是一部具有先锋实验色彩的荒诞小说,揭示了生命的虚无和荒诞、人性的扭曲和丑恶。小说的"荒诞"美学特征主要从三方面体现:从审美表现的内容来看,恐怖残忍的暴力和死亡书写是对社会秩序的有力颠覆;从审美关注的对象来看,个体与社会割裂开来,人与人之间只剩冷漠与互害;从审美表现的方法来看,"零度写作"、陌生化语言和对幻觉的有意书写正是对传统审美的鲜明反叛。  相似文献   

12.
人体解剖学诞生之前,身体的奥秘激发了先贤圣哲的好奇心,他们试图对身体做诗意的解读。艺术家、文学家、文学批评家也钟情于身体,因为身体是艺术表现的新载体,是叙事的载体。身体卷入政治,被政治书写,是作家在作品中探究的主题。文学的核心是人,关注身体的命运轨迹就是在观照人的命运走向。奴隶叙事小说《宠儿》取材于真人真事,聚焦一个黯黑时代的政治暴力以及暴力对身体的书写,书写的是耻辱;奴隶母亲借助暴力,对身体进行反书写,反书写的是母爱。同样是在诉诸暴力,结果大相径庭。暴力展示母爱,最后成就母爱,如此悖论的母爱表达,是政治暴力压制和异化的产物。莫里森没有认同这种母爱,也没有赞美,而是将这种畸形的母爱在小说中原原本本的呈现,这样做的目的,是想以瑰丽的文字制作一副关于政治与历史血腥暴力的"标本",陈列在文学与历史的圣殿,警示西方中心主义盛行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语境下,一些国家以先进的技术与文化渗透到其它民族,试图去重写或改写他们的价值观,"标本"的故事或许可以规避身体被政治重新书写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穆时英在其小说集《南北极》中对暴力细腻而浓烈的书写,以及其中呈现出来的同“普罗文学”大异其趣的施暴/受暴模式在当时即引起了左翼文学批评界的不安,而穆时英对其创作的“自述”则强调了他特殊的文学旨趣。《南北极》并非自觉地对“普罗文学”的皈依,它是穆时英的一次文学冒险。包括《南北极》在内的现代文学中的暴力书写产生的缘由及其本身的审美追求,还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关注和深入的阐释。  相似文献   

14.
《金瓶梅》是一部反映市井风情的现实主义巨著,它取材于宋代徽宗当政时期,实际反映的是明朝嘉靖年间古大运河山东境内的故事。由于小说的叙事情节、人物形象都是在城市中展开,故作品蕴含了多维度的空间存在形态,是整个社会演进的缩影。其中有关城市物质文化的书写,值得我们深层次探讨。本文试图通过对若干相关元素的解构,完成对《金瓶梅》晚明城市物质文化书写有机共生的认知。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李师江通过《福寿春》与《福州传奇》两本小说在福建书写方面做出了努力的尝试。《福寿春》在小说艺术上相当成功,但就福建书写来看,却没有很成功地凸显;而《福州传奇》则不仅小说艺术上是个灾难,并且就福建书写来看,也是相当不成功或甚至于有负面的影响。本文从山水描绘、民俗展示、人文性格、地方语言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这两本小说中福建书写的得失。  相似文献   

16.
路内的《少年巴比伦》语气戏谑幽默,人物形象饱满生动,城市书写更为故事情节提供了真实且具有历史感的大背景。路内不仅描写了变化中的戴城、新村、学校、工厂等一系列的城市景观,也挖掘出了生活在城市中人被围困的生存处境和无奈的心理体验。城市书写在这部小说中的笔墨颇多,描写也最精彩。路内小说的不足则是语言过于粗鄙化。  相似文献   

17.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中透过一个个以“欲望“”暴力“”抛弃”为象征的具体事物的寓言式描写,创造了生命与死亡的整体性隐喻。选取小说中的意象,分析具体的文本,发现作者是将所有意象置于“呼喊”这一核心意象之下,以此传达出生命与死亡的抗争和对立,以及温和表面之下流动着的孤苦无应与恐惧无助。  相似文献   

18.
《星期六》是当代英国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代表作。当前国内外众多的研究还集中在该作品的叙事或空间性上,鲜有文章以暴力为切入点来进行诠释。小说中作家以伦敦的城市空间为背景,通过描写神经外科医生亨利·贝罗安一天24小时在伦敦都市的漫游体验,揭示了后现代伦敦都市空间无处不在的暴力现象,即直接暴力、凝视暴力、话语暴力和媒介暴力。论文拟借鉴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和福柯的权力理论,试图挖掘暴力产生的根源,并以此探讨当今伦敦的都市社会面貌和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9.
《野性的呼唤》是杰克·伦敦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的是一只名叫巴克的狗从文明社会回归原始荒野的故事。杰克·伦敦赋予狗以人性,通过描写狗的“人性”和“野性”,来揭露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残酷争夺。  相似文献   

20.
英国小说家麦克尤恩的小说《黑犬》以其精妙的历史叙事和深邃的伦理洞见而备受西方评论界的关注。历史反思、历史拟写与伦理之间关系的探讨为《黑犬》的释读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批评范式。小说展现了历史反思之下理性与非理性的对抗,这种历史反思又与历史暴力直面相对,从而促使人道德姿态的提升,为道德行为找到前提。通过人物境遇,麦克尤恩对此开出的良方是挖掘人际关系的救赎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