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察近三年来汉语流行语的语言特征与社会特征,对比分析《人民网(日文版)》《人民中国》《中国网(日本版)》对流行语的不同译法。在这一基础上,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挖掘适用于不同类别流行语的日译策略。汉语流行语的日译策略包括直译、直译+注释、意译、归化、回译五种。直译法适用于政治、科技、经济领域的流行语。直译+注释法和意译法适用于娱乐与社会生活领域一些具有丰富内涵的流行语。归化译法适用于目的语中有相同指示对象的流行语。回译法适用于源于外来词汇的流行语。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对《红楼梦》中数字成语的考察基础上,较为深入地分析、比较了杨、霍英译本中数字成语的翻译译例.分析发现,杨、霍译本中对数字成语主要采取意译法和直译法,直译法译例中还可分为完全直译和部分直译等.对数字成语的翻译方法的考察从另一角度佐证了两位译者的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使用倾向.  相似文献   

3.
在中西文化大融合背景下,探讨汉语文学作品标题英译意义重大。《古文小品译英》的标题翻译,林语堂先生应用了直译、意译、另拟标题、一题双译、增译法和省略译法等方法。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分析,容易造成文化内涵缺失的翻译方法有意译法、另拟标题和省略译法,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源题文化特色的翻译方法是直译法、一题双译和增译法。林译《古文小品译英》为汉语文学作品标题英译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蒋慧 《海外英语》2012,(3):126-127
作为《红楼梦》一大亮点的对话翻译是各学者研究和探讨的重要内容,文章为了更清晰的体现出对话翻译的技巧和注意事项,以直译、意译、省略翻译和扩大翻译四种方式,对杨译和霍译2个版本的《红楼梦》中习语的英译进行分析和判别,指出其不同译法的优势和劣势,旨在为人物对话翻译的的译法提供一种参考。  相似文献   

5.
李小亚 《海外英语》2014,(13):126-127,148
文学作品中通常包含许多文化负载词,研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对发展翻译事业,弘扬我国优秀文化意义重大。基于直译(音译)、直译(音译)加注释、直译(音译)加意译、意译、省译五种翻译方法,该文对《浮生六记》林语堂英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分五类进行描述性分析,指出林语堂针对每种文化负载词所采用的不同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中的人物姓名大都具有深刻含义,与人物的性格、身份和命运有着紧密联系。本文以李治华法译本《红楼梦》中贾家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的译名为研究对象,试图分析该法译版本对元迎探惜四姊妹姓名字面意义的传达及其深层文化内涵的反映,以期进一步丰富《红楼梦》法译人物姓名的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回目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和极高的审美价值,是音韵美、形式美和意境美相结合的典范。在《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霍克斯和阂福德合译的AStory of the Stone以及杨宪益夫妇合译的A Dream of Red肘栅面瑚——的回目中.译者均以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尽可能地再现原回目所具有的“三美”的美学特色。以期达到与原文相似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8.
冯艳飞 《现代英语》2023,(16):91-94
《红楼梦》以其丰富深厚的思想背景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对外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对《红楼梦》译本的研究尤为重要。从事诗词教研的叶嘉莹说:“作为小说中的诗词,《红楼梦》中的诗词是了不起的”[1]。文章以许渊冲的“三美论”为理论指导,对比分析杨宪益、大卫·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中的诗词翻译案例,探讨译者文化意象翻译过程中可以采用的方法和策略,认为根据所要达到的不同目的,采用省译和增译翻译方法,可较高程度上还原诗词之音美;采用直译或意译的翻译策略,可以基本实现诗词之意美;采用直译或者重构法,译文大致可以做到诗词之形美。文章旨在探索在诗歌翻译中更好地传达中华传统文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就英汉互译技巧的一些技巧作了一些研究和探讨,主要介绍了直译法与意译法、正反译法(正话反说与反华正说)、具体译法和抽象译法、增词译法与减词译法等几种常用的技巧.在实际翻译工作中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拥有多个英文译本,在不同英译本中对"否则"类连词的处理方法也不同。本文将对《红楼梦》及其英译本中的"否则"类连词翻译问题进行分析,首先从几组统计数据中总结"否则"类连词的基本译法和表达含义,进而提出几点翻译策略,包括标志词译法、特殊句式译法、独立分句译法、虚拟语气词译法等。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描写人物的典范之作。本文主要讨论《红楼梦》第三回中主要人名的翻译。一般而言,文学作品中的人名的翻译方法有音译和意译两种,孰优孰劣,难成定论。到目前为止,《红楼梦》比较完整的英译本有两个,一个是杨宪益夫妇的.他们主要采用了音译人名的方法;另一个是霍克斯的,他兼用了音译法和意译法,对其他人物奴仆群体采取灵活的意译法.而对上层人物及自由人取音译法,这样对音译与意译人群进行划分以标示主仆有别.其极具特色的群体人名翻译就很好地说明了他人名翻译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因此.本文作者认为,文学作品的人名的翻译以音译与意译结合法为优先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回目到了《红楼梦》中,运用已经臻于精致完美。《红楼梦》的回目已经不单单是概述一回主要故事情节这么简单了,红楼回目独有的魅力除了表现在形式美上之外,在内蕴上的人物评论、回目功能及叙事风格上的表现更为深刻。回目中也蕴含着千秋,体现着作者的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13.
根据奈达对语言中文化因素的分类方法,《孔乙己》中的文化负载词主要可以分为物质类、社会类和语言类。从跨文化视角来看,《孔乙己》杨宪益译本中这三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各异:物质类文化负载词主要采取直译法;社会类文化负载词多用意译法;语言类文化负载词多用意译法加音译法。  相似文献   

14.
"死"义的委婉表达在《红楼梦》中广泛运用,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宗教信仰及神话、等级差别对"死"义委婉语有明显的影响;"死"义委婉语的常见译法有直译后另加注释、译成英语委婉语及直接省译等,但在翻译过程当中都可能遭遇到一些想要传达而无法传达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壮族文化特色词是指壮译外中壮语特有而译语没有的文化词汇空缺。英译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时,传译壮族文化特色词汇涵义主要有四种译法,即音译释意、直译、意译和译者注释。  相似文献   

16.
《哈利·波特》系列自出版以来一直深受全球读者的喜爱。本文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哈利·波特》系列译本为研究对象,在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研究《哈利·波特》系列中特色词汇的汉译,这些特色词汇主要包括拟声词、咒语词以及名称词三大类。本文发现译者在翻译特色词汇过程中采用了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以及音译法与意译法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词汇层面的对等,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使目的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阅读感受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刘洁  杨超 《语文知识》2011,(2):75-77
《红楼梦》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在语言修辞方面造诣很深,其回目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特点鲜明。研究《红楼梦》回目的修辞方法,可以对《红楼梦》的语言运用艺术有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麦克休姐妹的《红楼梦》英语编译本还未引起学界太多关注,有待深入研究。本文以麦译《红楼梦》的回目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麦译回目的构成类型、语言特征、凸显对象及其与正文的衔接。研究采取整体细评的视角,结合原小说回目与正文以及麦氏的整个编译本对麦氏回目做了相关分类与优劣评析,不再局限于其中的修辞技巧。  相似文献   

19.
成志伟 《课外阅读》2013,(11):44-45
清代大文豪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描写了许多大观园人物制猜灯谜的生动细节,甚至在回目上直接点出。如第二十二回回目为"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第五十回回目为"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都在回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四大名著之一,反映了明末清初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研究价值。《红楼梦》中人物的服饰描写占据了很大比例。通过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红楼梦》译本中服饰翻译进行分析,得出其主要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并兼顾其他的翻译技巧,如增译、省译、分句与合句、换序等,从而实现了翻译的顺畅与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