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沈从是位多产作家。他的散比起他的小说,更能表现其独特的创作风格。沈从的散精品当数《湘行散记》、《湘西》两本书:栩栩如生的人物、真实的历史感受、幽妙舒放的意境、深沉隽永的探讨,犹如一幅幅风俗画,展示了湘西独特的风貌。他的作品具有显的化历史指向和深厚的化底蕴,对后来的湘籍和非湘籍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沈从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他的创作题材非常广泛。然而,在沈从的全部创作中占有突出位置和最引人注目的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他的作品描写湘西独特的自然风物、人情世态,展示了湘西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形式,及其在时代的大力挤压下的扭曲与变形,讴歌了湘西底层人民身上朴素的人性美和道德光辉。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与散文构建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在作品中,他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其湘西小说的特点是题材取自生活,从伦理道德的角度透视人生,表现出人的自然化和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小说创作中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一种特殊的小说体式:自由挥洒的散文化体式、多样化的叙事方法以及独特的文学语言,这是其小说重要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4.
在人们心目中,沈从天生就是一个咏唱抒情牧歌的诗人,他的重要创作总是离不开爱与美、弥漫着梦幻般的神秘情调,也许把沈从称为浪漫派作家并不为过。沈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充满牧歌情调的湘西世界,但湘西世界并不是一个远离现代社会的现代“桃花源”,那是一个原始民族遗风与封建宗法关系并存的社会,而30年代都市“现代明”的侵入,推动了湘西社会朝现代化的演进。《萧萧》是沈从最富有写实意味的作品之一,但它分明让我们产生一种“生活在别处”的感觉。  相似文献   

5.
沈从的散以湘西苗族风情这一新鲜内容做题材,写了苗区中下层民众的生活、情感和作的人生感悟,带给我们以全新的感受,他的散因此而具有新颖生动的特色,是中国新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品。  相似文献   

6.
沈从以给他留下深刻烙印的湘西作为背景,在他的小说中营造了一个诗意朦胧的湘西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充满了对爱、美和生命的赞颂。他从自己熟悉的生活领域里汲取了创作的灵感,选取对自己影响较大的事物作为题材,追求语言上的简洁、含蓄、平实、朴素,以超常的恒心和毅力进行创作,并本着经济、妥帖、恰当的标准进行修改。从而构成了他小说的特色:清新、自然、朦胧、诗意。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创作中的超人意识与实证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不是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他在上个世纪20至40年代以叔本华、尼采的超人意识和孔德的实证意识来指导自己的学创作,醉心于被历史凝固化了的湘西化,推拒都市化,精心营造审美的两极形态,目的是企图重建健全的人类生命史,以燃起年代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我们如果站在客观的、历史的、辩正唯物的角度来审视沈从的创作,则能发现其作品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沈从是中国现代学史上有自着自觉的化意识和独特的化选择的作家,本主要通过对沈从生活时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和化环境以及沈从个人的独特化背景--湘西来分析其化选择的成因,并概括沈从化选择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乡土小说模式的三种意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每位作家的创作经历中都或明或暗的有某种规律性的模式追求,因此研究沈从乡土小说模式就有了特定价值。从叙事结构设计、化冲突建构及审美理想表现三种模式意向的具体存在.可见现代学第二个十年及抗战时期的社会化语境,对作家“湘西”乡村经验记忆更新、深化与超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沈从从湘西社会20世纪初叶到抗战时期的历史演变里,提取了原始自由、自在蒙昧、自主自为三种基本的生命形态。笔试从分析中感悟沈从在小说中体现出的对“生命形式”的思考及其在对湘西审美情态中对生命的追问。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于1925年写作起笔开始至1927年底离京赴沪这段时间内写作的乡土小说,建构了以一种“内部他者”身份的视角审视湘西苗族族群的“湘西记忆”。这一“湘西记忆”相对于“地贫民疾”或“香格里拉”的对湘西的偏缪认知而言,无疑是真实湘西镜像的一个侧面;而这一真实的湘西镜像在小说的叙事中得以生成,和沈从文运用民俗书写建构对湘西苗族族群认同的策略是分不开的。这即是说,在这一阶段沈从文写作的乡土小说中有着一条亦显亦隐的思致脉络:通过对湘西的民俗书写建构苗族族群的集体记忆,进而实现自我对苗族族群的“族群认同”,生成自我对苗族族群的一种心心相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实现对自我在都市早年生活中强,烈失根感的补救.  相似文献   

12.
作为“乡下人”所具有的多元化立场的沈从,在其小说创作的叙事中建构了多个不同的叙述主体。如何深入理解沈从这个“乡下人”的内在化意蕴,判断其化立场和身份是全面、准确分析沈从创作的一个关键。本借叙事理论的一个契入点,从叙事的叙述主体的视角和叙述态度这个角度来考察沈从的创作,深入作品的内在世界,分析沈从这个“乡下人”复杂的化心理。  相似文献   

13.
女性叙事,是沈从文表达他对社会人生独特感悟和认识的重要手段.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叙事具有深厚的生态内蕴.他崇尚自然更欣赏女性,推崇人与自然的有机契合;他对女性正常的情欲性爱给予热情的肯定,张扬健康、自然的生命本能;他对男权逻辑进行了理性批判,倡导性别平衡的生态观念.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塑造了复杂的女性形象,其女性观集赞美与批判于一体。这与他的家庭背景和文化心理有关。这种矛盾性不仅导致其女性观的复杂性,也带来了其小说美学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沈从文以城乡互为视角来结构小说,矛盾的女性观使他对乡村的赞美是矛盾的,作品的张力使他在批评都市时的态度是犹豫的,这也造成了他小说叙事维度的单一性。  相似文献   

15.
在沈从文精心构建的"湘西世界"中,存在着一个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是"湘西世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沈从文的"动物世界"具有烘托环境、渲染心境、推动叙事的多重功能,以动物朴实本真的生命之美映衬美好的人情人性,以动物鲜活生动的野性之美揭示城市文明的虚伪做作,构成了沈从文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晚清法学大家沈家本从早期"以律鸣于时"到晚年"会通中西",不仅反映其本人独特的法思想发展轨迹,而且实乃近代中国法律演进的缩影。传统律学家的身份和"务期中外通行"的修律时局,使当时年事已高的修律大臣沈家本不得不纠结于"迥殊"的中西律法之间,也正是在这种艰难的思想之旅中,沈家本努力探寻着近代中国法律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7.
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沈从文创作思想的内涵,就必须熟悉其作品,在小说中,沈从文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往往是包含在人物事件的描绘中;在散文中,沈从文却常常直抒胸臆,点明笔下人事的内在蕴函。散文《箱子岩》悲哀于在压迫下湘西少数民族生命主体性的丧失,悲愤于民族灵魂溃烂而趋向衰败。窥视《箱子岩》尚未阐明的主题便是:民族精神的改造;对待人事的内在蕴涵便是:哀其不幸,恨其不争。  相似文献   

18.
沈从在《灯》这篇小说中运用了独特的叙事体,通过两个叙事本的对照,表现了旧式理想人格的弥足珍贵与现代都市生命的苍白萎缩,流露出深沉的怀旧情绪,也表达了作站在民族化立场上对现代都市明的批判。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的《萧萧》和《一个女人》两篇小说对叙事时间的安排反映了作者的女性观。顺叙、反复叙事的技巧既反映了作者对女性混沌、愚昧生活状态的否定,又透露出他对女性这种自然、顺从状态的留恋。这是一种矛盾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20.
情歌对唱曾经是湘西一个古老而浪漫的传统,是湘西儿女恋爱的媒介.这一传统文化资源被沈从文吸纳进小说中成就了一个灵动飞扬的"湘西世界".情歌在沈从文的小说中是想象的翅膀和浪漫的源泉,是小说人物形象诗意的栖居,是湘西儿女自然生命形式的吟唱.情歌是"湘西世界"一个特有的美学符号,情歌增添了沈从文小说的诗化色彩,具有突出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