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9 毫秒
1.
张书霞 《大观周刊》2011,(41):115-115
在如火如荼的课堂教学改革中,自主、合作、探究、质疑、讨论、交流、展示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而课堂提问、启发、引导、点拨、激励则成为教师主要的教学方式。但如何提高提问的有效性.以及提问之后学生的反应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关心的问题。何为提问的有效性呢?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天,一位西方记者朋友邀约我在巷尾一处僻静的小茶馆相聚。他出于对来自海外朋友的关照,问我在新加坡当记者有什么长进。我脱口回答说:"逐步学会提问题。"大概我的回答太肤浅,令他惶惑不解。他追问了一句:"提问何需学?哪位记者不提问题?人从孩童呀呀学语开始就不断提问题。"我遂向他转述了一位西方记者对我说的一句话:提问是记者的最锐利的武器,也是最难掌握的武器。我认识这位西方记者是初到新加坡之时,新加坡是本地区政治经济制度与西方最相近的国家,政府部门和民间机构的新闻通常通过记者招待会和公关网络向公众发布。记者的传真机上新闻稿连篇累牍,各机关的记者  相似文献   

3.
高峰 《档案天地》2011,(7):41-42,65
2010年“两会”期间.在3月14日上午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讲了一段意寓深长的话:“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  相似文献   

4.
记者的有效提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新闻工作者.提问将体现记者的采访技巧和采访功力。业内有这么一个反面典型例子,2002年带有传奇色彩的伟大科学家霍金到杭州出席学术会议时。有位记者提问。“你认为人类历史的下一个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将是什么”,霍金不无讽刺地说:“如果我知道.我就已经把它做出来了。”无独有偶。记得两会期间,有记者提问经济学家吴敬琏,得到的答复是这个问题已回答多次.要求记者多看看他写的书或有关报道。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名观众,我十分关注王志主持的“面对面”栏目。在央视,崔永元、水均益、白岩松、王志等的主持各有其风格,王志在这些人中显示了不同于他人的提问风格。王志与年广九“面对面”,问题尖锐让人无法回避,使年光九无以回答,只好沉默。王志与孙渤“面对面”,对孙渤充满了同情与关爱。王志与北京市代市长面对面是在4月30日。这一天正是北京“非典”疫情处在很危险的时刻,这一天,王岐山在北京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就大家关心的问题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王志在与王岐山的面对面中,表现了同别人、也同自己以往不同的提问技巧与风格,给人留下深刻…  相似文献   

6.
提问,是电视新闻采访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作为记者的基本功,一次高水平的采访提问,不但能够切中主题,让节目生动出彩,而且能引人人胜,满足观众的求知欲,精彩的提问之中,还能凸显记者的个性和魅力。那么,什么样的提问才算是精彩的提问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提问要“实”才能打开“话匣子”所谓“实”,就是要“具体”,要围绕中心内容,从小处着眼,从实实在在的具体问题开始,这些问题应该是被采访者愿意回答、容易回答、并且  相似文献   

7.
出版之后     
1939年,马公愚在上海举办学术讲座。台下一个年轻人举手提问:“福州路书店里的出版物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先生如何看待这个现象?”马公愚听了,微微一笑,说道:“你提的问题,我甚有同感,可是不好回答,就让我来讲个故事吧。”  相似文献   

8.
秦俊杰 《大观周刊》2011,(41):128-128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学记》日:“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善于提问的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课堂提问若能引起学生思维共鸣.使全体同学都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课堂气氛就会活跃。正所谓一问激起千层浪。  相似文献   

9.
美国“白宫”网站(http://www.whitehouse.gov/)设立有一个交互式论坛“向白宫提问”。通过这个论坛,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向布什政府的官员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2006年1月17日,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局局长艾伦·温斯坦来到了这个论坛,就档案工作和与美国国家档案馆有关的问题回答了网民的提问。网民的提问可以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看到美国人的“档案意识”。在美国,档案馆的开放性很强,知名度很高,但其国民中同样也有不少人对于档案馆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因此,温斯坦在其“开场白”的一开始就说:“许多人问我:‘档案馆是干什么的?’在接下来的时…  相似文献   

10.
每年全国两会开幕时.人民大会堂前的广场就像一个“秀场”,一个明星代表和委员亮相的“秀场”、一个记者各显神通的“秀场“。每一个明星代表和委员的周围都会围着几十甚至上百家媒体的记者。在这种群访的时刻,如何能让采访对象选择回答你的问题并且详细回答你的问题.就要看你提问的实力和技巧。  相似文献   

11.
时下,在这一片热热闹闹的新闻改革中,有一些地方让人多少感到些许“浮躁”,有“舍本逐末”之嫌。 其一是“同期声”采访的滥用。 在一些记者的概念中,广播电视新闻的现场感很重要。而体现现场感的唯一手段似乎只有“同期声”采访。于是不分场合,不分地点,不分情况,一律拿起话筒就提问。在多数情况下,由于准备不充分,认识不到位,问题提得比较“拙”或“虚”,而被采访者的回答也显得有些  相似文献   

12.
朱灿田 《大观周刊》2012,(48):394-394
人的素质高低在于思考和分析能力.我们又只能在数学教学去努力培养。在培养思维能力方面,提问在教学中已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技巧.尤其是在当今的中学数学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所谓“提问”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所学知识,围绕一定范围的教学内容.结合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对学生提问,再由学生回答。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与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的一种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他著书,他思考,他是一位长者,更是一位智者,他是连续四年担任全国政协会议大会新闻发言人的赵启正.有不少人曾被他回答记者提问时的机智、幽默所折服;有人说,“一口气读不完一个‘赵启正’.” 早春三月,在全国两会政协委员的驻地,赵启正接受了本刊记者独家专访.请教他,作为记者,应该怎样面对两会,应该怎样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出有意思、有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最近一段时间,学者易中天先生心里一定有点烦,他在北京卫视《非常网络》栏目当嘉宾时惹出麻烦。北京晚报在报道林白(男)、姜华(女)两主持人采访他的那期节目时称:“面对主持人所谓的‘愚蠢’等提问时,易中天不再配合,甚至拒绝回答问题,现场气氛僵到极点。两位主持人几度被噎到无语,甚至眼泛泪光。”  相似文献   

15.
记者和采访对象的谈话,是为采集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和观点而展开的。记者采访总离不开提问,提问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要使采访成功,就要掌握提问的方法和技巧,学会提问的艺术。一、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提问宜具体、明确。记者如果笼统、抽象地提问题,采访对象就难以回答。提问时应该按照事物形成、发展到结束的全过程,将一个大的、总的问题化成若干个具体问题,一个一个地细细提出。具体问题解决了,大的、总的问题也就自然解决了。1991年初,我同市电台一位记者到南山矿区采访。见到厂长李文桐劈头便问:“李厂长,您对你们厂的改革有何看法?”李厂长笑着说:“这么大的问题,我三天三夜  相似文献   

16.
王巧利 《大观周刊》2012,(47):302-302
一、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设计一些问题并提问.学生则用现成的知识回答问题.并在教师的“权威裁决”中掌握现成的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中被动地接受知识.成了知识的容器.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那么,应该怎样做才好呢?首先.  相似文献   

17.
储符琳 《声屏世界》2006,(10):25-26
记者采访的基本方法有访问、观察、体验、研究资料等等,其中,访问之所以被放在第一位,是因为访问是采集所有新闻素材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环。而在访问的环节中,新闻记者最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提问。甚至有资深的新闻人认为,一位记者的功力如何,往往就是从他提问的水平中反映出来。对于电视记者来说,一篇好的新闻报道,往往也来自于记者现场采访时敢于“提问”和善于“提问”。1.现场采访的提问关键是要抓住观众的焦点,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也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提问要“一针见血”。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靠平时的积累,因此,新闻记者平时要多…  相似文献   

18.
新闻摄影报道中的“失实”问题目前正成为国内同行们议论的热点。听听国外优秀摄影记者和编辑对这种现象的说法,多少能给人一些启迪。在不久前“北京国际新闻摄影周”举行的讲座和中外同行对话中,有我国记者提问: 国外图片编辑与新闻记者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雇佣关系、领导关系还是合作关系?如果编辑发现记者在采访中有人为摆布、干涉摄影对象的现象该如何处理? 来访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图片编辑约翰·沙威先生回答说: “我们不是那种雇佣关系,而是一种团队式的合  相似文献   

19.
一小学教师在给学生讲授第一节地理课时总要提问:“我们祖国领土面积有多大?”“960万平方公里(144亿亩),同整个欧洲的面积差不多,居世界第三位。”学生总是带着几分自豪感地回答。“那么谁知道我国每人平均占有几亩耕地呢?”学生们又往往是不约而同地摇头。虽然这后一个问题的答案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  相似文献   

20.
郑丽娟 《大观周刊》2011,(52):128-128
《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善于提问的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课堂提问若能引起学生思维共鸣.使全体同学都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课堂气氛就会活跃。正所谓一问激起千层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