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绘画中的“看”比“画”重要,本文论述了从文艺复兴到现代派画家们突破网膜图像一步步走向心灵图像,并阐述了画家们视觉方式的种类,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2.
绘画创作中的主观思想是画家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特殊的创造活动和思维形式,是画家对现实生活进行观察、体验、分析、研究并自始至终伴随着的精神活动,通过塑造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以反映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理想、趣味等内在本质。因而绘画创作不单是技术技巧之事,更重要的是一种很强的艺术思维活动和心理动势。这种思维活动被绘画艺术作为精神产物所创作,其本身就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一般而言,绘画创作思维是在主观思想的牵动下形成感知、投情、心象、想象、直觉、灵感等重要环节,最终创造出一幅崭新的视觉图像,以体现画家思维主体的审美和艺术境界能力直接影响绘画的创作。  相似文献   

3.
<正>芭芭拉·竹永是一位美国抽象派画家,她的绘画受到日本版画和欧普艺术的影响,以旋涡式的图案、点式的绘画风格而闻名。竹永的绘画在强调装饰性的同时也强调概念性,她非常喜欢“宇宙大爆炸”理论,创作许多作品时,她都是从一个圆圈开始,然后以径向对称的方式展开其余的圆圈,营造出一种从微小到无限的效果。她在作品中常常描绘细胞、水生生物、航空地图、天文气象、矿石的横截面等图像,通过不断重复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图案,来表现宇宙、自然中那些令人惊叹的结构和规律。这些扭曲、旋转的点线面总能带给观众视觉上的震撼与惊喜。  相似文献   

4.
“创意”就是将人的意念和想象力转化成具有创新意识的设计形式的思维过程。观念绘画的创意表现多方面的体现在由制作装置到图片描摹的照相写实艺术、图像的重组与置换、场景的借用与模拟、图像的转化与变异等绘画的思维表现方式之中。通过变换视角,运用创意思维,把观念植入到作品中,产生带有画家个人印记的个性化的绘画语言和生存体验,是绘画意义的核心所在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5.
王维是盛唐杰出的诗人、画家.由于受到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加之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使他对佛教禅宗有精深的修养和研究.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空寂”意境的营造并不仅靠诗人对禅宗的体悟,而是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使之体现.即通过“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表现这种空寂美.  相似文献   

6.
吴冠中,二十世纪现代中国绘画中一位著名的画家。他的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在当代艺术界可谓是独树一帜,驰名海内外。他坚持不懈地奔走在探索东西方绘画两种艺术语言的不同美学观念的道路上,在绘画中坚韧不拔地践行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他用独有中国特点的笔墨构成方式来阐释西方的形式美理论,从而创造出了既有东方美学风格又有国际艺术特点的现代水墨画,为中国现代绘画观念的演变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吴迎迎 《文教资料》2011,(35):90-91
现在普遍认为写生是画家以实物为对象来进行描绘的作画方式,是绘画学习的重要途径和实践活动。因而,为了更加有效地指导绘画活动,我们有必要对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生”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本文对中国传统绘画写生观做了简单的分析,并对绘画写生过程中独具特色的观察方式、造型观念、审美取向等方面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刘秀丽 《教师》2011,(34):126-127
元代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特殊历史时期,许多文人画家避入山林,潜心修学创作。倪瓒隐居于太湖,日日与湖光美景为伴,细心观察与写生,根据太湖的环境创造了新的“一河两岸”平远构图法,用疏简的笔法描绘疏林、浅滩、远山,营造出平淡清旷的山水境界。他突破了前人以实物来进行创作的传统理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和观念,最终成为“元四...  相似文献   

9.
空寂:日本民族审美的最高境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空寂”作为日本民族独特的美学范畴,它的形成一方面受到日本民族固有的自然条件、自然观以及植物美学观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在成功地吸收了中国禅宗思想之后形成和发展的。“空寂”美意识在文学领域直接表现余情余韵的艺术风采;在绘画领域体现着一种枯淡之美;在造园中表现出一种“无相”的野逸之美;而茶道中的“和静”境界正是“空寂”美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0.
绘画中的“自然主义”一词适用于马奈的创作,他的作品打破了焦点透视的统治地位,产生了画面的平面化倾向。与文学中的左拉和绘画中的马奈不同,典型的印象主义画家莫奈漠视社会内容,并宣扬感觉的重要性。印象主义实际上是自然主义的“求真”理想在色彩方面的体现,但它所重视的感觉具有综合性,其手法具有分析性,蕴含着多种可能的绘画发展方向。它预示着色彩从物象中解放出来,特别是通过后印象派画家,艺术是“与自然平行的和谐体”的观念发展起来,也预示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西画东渐初期图像"逼真"问题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明清之际西洋绘画的传入,中国文人用传统的“形神“理论来消化西方绘画中的视觉真实性,采其“逼真“而讥其“匠气“的态度是自然的。但在历史的演进中这种新的视觉样式被画家们主动地吸纳到自己的艺术实践里。本文认为,发展到清末,中国绘画中对视觉真实的追求已经成为时尚。  相似文献   

12.
纵观19世纪法国画家莫罗创作历程中的重要作品,都具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点:虽然题材多取自传统的神话、历史和文学作品,画面却体现出迥异于旧绘画的极为神秘晦涩的特征,常常充斥着迷一样的视觉符号,这也正是为什么他被冠名为“象征主义者”的原因.从画家营造的图像中的两性形象角度入手,分析图像背后隐藏着的社会心理和个人意识,以期了解得以造就莫罗艺术复杂性的文化构成.  相似文献   

13.
西方现代绘画在其发展阶段的主要诉求,是剔除绘画中的文学及观念成分,追求一种纯而又纯的视觉表达。从印象派到塞尚,从马蒂斯到康定斯基,无论倾向于写实还是倾向于抽象表现,其探索的对象归根结底是人的视觉以及通过绘画的方式来表现这种视觉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三远论”是郭熙对中国画理论和实践方面最大的赁献。“三远论”论述了山水画创作中对于构图、透视原理的三种不同方法的视觉感受和绘画意境的诞生。“远”则是山水画家实现对自然之精神和规律的体验与追求之手段,最终实现人文精神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经过对恽寿平绘画思想的研究发现,“仰钻先匠,外师造化”是他在绘画理论与实践中始终坚持的原则。在思想意识方面他极为尊古,并坚持师法古人;同时重视师法造化,将写生视为绘事之源泉。在师法造化的过程中要求画家深入自然,自然与画家的灵魂交融,他的没骨花鸟画因而被称为写生正派。当前中国画坛片面追求形式感,忽视绘画基本功及写生训练,针对这一现状,恽寿平的绘画思想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6.
透视是客观存在的视觉现象.是几代画家对于视觉空间不断探索的产物,我们研究透视的目的是为了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根据光学和数学的原则,用推理性的观察方式去解释视觉艺术。通过艺术表现使自然物象在二维的画面上造成三维的空间氛围来,使绘画从自然的真实上升为艺术的真实。  相似文献   

17.
德加是19世纪杰出的印象派大师,作为一名承上启下的画家,他将自身古典主义的基础与印象主义完美结合,成为印象派中别具一格的画家。同时,他在艺术追求上勇于突破,使绘画题材更丰富、构图方式更多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后人应学习他用心表达创作对象的方式,以此创造出真诚自然、忠于创作主体内心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8.
一、印象主义音乐的产生 人们普遍认为印象主义音乐应该是从德彪西开始的。以德彪西为首的印象派音乐家们,受“印象主义”绘画在艺术观念上的影响,多以绘画、自然景物、象征主义诗歌为题材,表现感觉世界的主观印象。与印象派画家对光和色的理解一样,印象派音乐家用音色、音响来表现自然界中光和色的变化,形成了印象主义独特的音乐风格。 然而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形成,严格地讲并不是从德彪西开始的,只不过德彪西的时代使其走向了繁荣。从音乐表  相似文献   

19.
在视觉研究领域,绘画是一项不容忽视的研究对象。艺术创作过程往往与时下的文化、习俗、政治以及艺术家的社会身份、观念、个人特质等密切相关。绘画等造型艺术不仅是艺术成果和文化产物,更是一种视觉传播的媒介,具有一定的叙事性。因此,试图通过对许江"东方葵"系列作品的视觉表现及叙事性分析,来探寻图像叙事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早期画像艺术中对“空间”的视觉表现之变迁历程中,东汉晚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像艺术中对“空间”的视觉表现上出现了一个较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也直接促成了隋唐时期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对“空间”表现模式的成熟。这种“变化”应该是与东汉晚期以来,当时士大夫画家阶层在绘画理论构想与绘画实践活动上,对这一问题进行独特的关注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