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澶渊之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期,北宋王朝与中国境内北方契丹族建立的辽朝,于公元一○○四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年)澶渊之役后订立的条约。过去史学界多认为“澶渊之盟”是北宋汉族统治者真宗对契丹族辽政权的屈辱求和。《民族研究》一九八一年第二期发表的金石同志《重评“澶渊之盟”》一文(以下简称金文),则认为“这种观点似乎过于简单,它不符合我国多民族自古以来共同缔造祖国历史的史实”。结论是  相似文献   

2.
初中《中国历史》(修订本)第二册中的《辽宋关系和澶渊之盟》,是《辽、西夏和北宋的关系》一节教材的重点之一.这部分教材叙述了北宋初年的两次对辽用兵、澶渊之战、澶渊之盟以及澶渊之盟后辽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共四个自然段,第二、三两个自然段是这部分教材的重点.这部分教材与试用本相比,变动较大.试用本关于辽宋关系部分的标题是一个,即《辽的建立和辽宋关系》.修订本则把这部分变成了两个标题,第一个是《契丹的兴起》,第二个是《辽宋关系和澶渊之盟》.在第二个标题下面,新增加了北宋初年两次对辽用兵的内容.下面按课文顺序对教材作些分析并谈些体会.  相似文献   

3.
四时捺钵是辽朝皇帝刻意保持其游牧民族习俗的重要体现 ,反映了辽朝统治中心的游动性 ,原受中原王朝控制的南京地区也受到其影响。辽圣宗统治时期正是辽宋关系发生重要转折的阶段 ,澶渊之盟以前辽圣宗频繁到南京地区春捺钵 ,而在此之前和之后的辽帝大都未选此地捺钵 ,所以本文从解释为什么圣宗在那时选择南京春捺钵入手 ,进而阐述此时期南京城的重要职能和地位。通过分析原因有二 :一为自然环境优美 ,二为辽宋战争之缘故。南京因其特殊的地形成为辽朝的军事前哨 ,又因发达的农业经济而成为重要的物资战备基地 ,再者南京地理位置特殊而成为辽朝的政治枢纽。所以通过本文的分析阐述 ,反映了辽南京自身的发展及其对辽朝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对澶渊之盟的性质、产生的背景或原因,澶渊之盟对宋辽双方的影响以及同澶渊之盟相关的人物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这些研究具有内容丰富、论述深入、角度新颖、方法多样等特征,但也存在重复研究和研究不平衡现象,对辽方的研究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5.
公元1004年9月,辽圣宗耶律隆绪同其母萧太后率大兵自幽州(北京)大举南下,进攻宋朝,兵锋直抵澶州(河南濮阳)城下。11月,宋真宗在寇准等人的襄助下,亲临澶州抵御。12月,辽、宋两国停战议和,辽奉宋为兄,宋每年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这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如何评价这次战争,史学界尚无定论。一种意见认为,“澶渊之盟”对宋来说,是一次屈辱妥协的和约,翦伯赞、吕振羽、蔡美彪等同志均主此说;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屈辱妥协说“过于简单,它不符合我国多民族自古以来共同缔造祖国历史的事实,也不能正确反映历史上民族斗争与民族关系的本质”,因为“澶渊之盟”沟通了宋辽双方的政治、经济和文  相似文献   

6.
“澶渊之盟”是宋代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几乎都把“澶渊之盟”签订的原因归咎于宋真宗对于辽朝的惧怕和宋朝本身的积贫积弱等原因。本文认为盟约的签订是宋真宗开明务实和宋辽双方军事力量相当,双方均无法取代对立面,而在军事对抗中辽朝又占有地理优势等原因而签订的。  相似文献   

7.
北宋和辽朝是古代中国同时并存的南北两大政权,燕云十六州的归属一直是影响宋辽关系的核心问题,"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签订的互利和平友好之约,揭开了宋辽和平共处之幕,奠定了宋辽百年和平友好之基。  相似文献   

8.
耶律隆庆是辽景宗次子、圣宗耶律隆绪之弟,是辽朝中期最重要的皇室宗亲之一。他担任南京留守19年,稳定了辽朝南部边境,为对宋战争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澶渊之盟”签订后,他推动辽宋之间的边境互市贸易,促进了辽宋之间的经济往来。在承天皇太后的宠爱下,他养成了桀黠的个性,对辽圣宗的皇位造成威胁。不过,辽圣宗并未激化其与耶律隆庆的矛盾,维系了辽朝中期政局的稳定。  相似文献   

9.
北宋时期,澶州跨黄河而置,是连接京师开封与河北地区的交通要冲,区位价值显著,战略地位突出,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发生地。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秩序趋于安定,特别是"澶渊之盟"后的百余年,相对稳定的社会局势为澶州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澶州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辽朝的畜牧业,为其社会经济的主体,养马业则是辽朝畜牧业的核心。故辽朝历代统治者一向极重视马政。辽朝养马业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辽的强盛,加速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对辽朝和北宋近二百年的和战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对这一历史问题,略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澶渊之盟"是宋辽之间由战争走向和平的转折点,对这一事件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澶渊之盟"是双方势力均衡的产物.盟约缔结后,出现了双方百年和好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但由其引发的消极政治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12.
自1004年辽宋签订“澶渊之盟”后,双方在长时间内保持了较稳定的双边关系,然而其后双方又发生了数次边界交涉问题,其中较严重的一次冲突发生在宋仁宗庆历(辽为重熙)年间。其时辽人利用宋夏交战之机,以领地归属问题为由挑起争端,迫使宋仁宗增加岁币,即“重熙增币”事件。尽管这一事件最终以辽宋签订和平协定而解决,但它对辽、宋乃至西夏三方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对之后各民族的交往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关于_澶渊之盟_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宋真宗景德年间,辽、宋订立“澶渊之盟”,是中国历史上契丹族与汉族关系中的一件大事.关于这个和约订立的一些问题,史学界目前还存在着分歧意见,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试就有关“澶渊之盟”订立的背景、寇准在订约中的作用、如何评价这一和约等问题,谈点看法,以供讨论.(一)“澶渊之盟”的订立并非偶然,是在宋太宗两次攻辽失败以后,宋统治者对辽的战略方针从进攻转变为退让的结果.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五月宋朝平定北汉以后,宋太宗想乘胜收复幽云十六州之地,先后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攻辽战争.第一次是在太平兴国四年七月,第二次是在雍熙三年(986年)二月至七月.两次大战宋军均遭失败.以后,宋对辽无力再战,主和退让论调喧嚣一时.  相似文献   

14.
“澶渊之盟”是宋王朝在完全能够收复燕云失地情况下接受屈辱的不平等议和。“澶渊之盟”后宋、辽双方的发展不能看作是议和的“积极的作用”。“澶渊之盟”暴露了宋王朝最高统治者对内实行镇压、对外推行投降政策的反动本质。它助长了侵略者的野心和掠夺欲望。赵匡义出兵北汉后揭开了宋辽战争的序幕、辽国是契丹族新兴封建王同汉族地主阶级的结合政权、和势必然几种说法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5.
毕士安作为一名封建专制社会的士大夫,身至宰相后,忧国忧民、一心为国,参与了澶渊之役全程的筹划,并起到了决定性主导作用,促成了宋辽"澶渊之盟"的签订,其功劳甚至在寇准之上。由于古往今来的史家对澶渊之盟的评论褒贬不一,因而对于毕士安在此事件中的政治作为也就言人人殊。评价历史人物应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将人物活动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做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景德元年八月,辽大举南下、宋朝野震动,宋真宗诏令且御驾亲征.双方于十二月初达成停战协议即“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战事,使边界得以长期安定,促进了双方融合交流.两族之间原有的避垒,随辽宋两个王朝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面逐渐消除,从而为中国实现牢固的统一创造了某些必要的前提,在中华民族统一和发展的历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辽朝的汉族文人是辽境内高水平文化的负载者,其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对本朝文学的影响十分显著。对他们的社会心理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辽朝汉族文人的政治态度在前期呈离心趋势,至中期则表现为向心趋势,辽亡前后则以灵活性、变通性为主要特征。民族关系的变动是影响汉族文人心态的最基本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史学界对“澶渊之盟”的评价一直颇多分歧 ,至今尚无定论。对于“澶渊之盟”的性质 ,过去一般都认为它是一个妥协性的屈辱的和约。本文通过考察有关史料 ,对“澶渊之盟”签订的背景、过程及内容的深入分析 ,得出关于“澶渊之盟”性质的结论 :“澶渊之盟”是宋辽两国间缔结的一个平等条约。双方互有妥协 ,但最终的谈判结果却不失公允  相似文献   

19.
辽朝与后唐的定州之战发生于辽太宗即位之后,是辽太宗践行武力入主中原政策的一次试探。定州之战的导火索是后唐王都的反叛,辽朝出兵援助王都进而引发了辽朝与后唐的武装冲突,最终以辽朝兵败而结束。辽朝兵败的原因有出兵非时、军队补给不稳定、中原人民的反抗、地形限制等多种因素。定州之战对辽朝与后唐政权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战后的辽朝与后唐的政治格局和社会面貌都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公元1004年,宋真宗以每年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的代价,同辽圣宗签订了弭兵敦好的"澶渊之盟",从而结束了双方兵戎相见的对抗局面,揭开了宋辽历史关系的新篇章.从这时起以迄辽亡的一百多年中,桴鼓不鸣,北方边陲无干戈之扰;抱布贸丝,庶民编氓有兄弟之谊,成为历史佳话.这一和平环境,为双方的经济、文化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因此,探讨这一百多年中契丹族和汉族"在历史上的相互关系",以及他们"对我们这个大家庭的形成所发挥的作用和作出的贡献",对于加强当前的民族团结,也许是有意义的.一宋辽双方为什么能保持一百多年的和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