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近代是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外国文化对近代的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黄遵宪是受影响最大的一位诗人。餐国地黄遵宪诗歌的思想内容、题材、意境、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影响。使黄遵宪的诗歌别树一帜。黄遵宪成为近代一位走向世界的诗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中国文学现代的角度,对黄遵宪诗歌在语言、意象、形式等方面的艺术创新作了论述,凸现了黄遵宪诗歌对中国诗歌现代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黄遵宪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现存的诗歌,计《人境庐诗草》六百二十八首,《日本杂事诗》二百首,《人境庐集外诗辑》二百九十三首.是近代诗人中现存作品较多的诗人之一.反对侵略,反对投降,这是黄遵宪诗歌的最突出的方面.他的作品,形象地记录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国家、民族被外国殖民主义者侵凌、瓜分的屈辱的历史,反映了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反对投降的英勇斗争,也表现了诗人反对侵略,反对投降的高风亮节和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4.
曹植是建安时期卓有成效的文学家,他所创作的妇女题材诗歌触及了封建伦理制度的弊端,具有一定的反叛意识,本文从分析曹植反叛意识萌发的原因、在诗歌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如何看待这种反叛意识三方面对曹植的妇女题材诗歌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5.
曹植是建安时期卓有成效的文学家,他所创作的妇女题材诗歌触及了封建伦理制度的弊端,具有一定的反叛意识,本文从分析曹植反叛意识萌发的原因、在诗歌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如何看待这种反叛意识三方面对曹植的妇女题材诗歌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6.
黄遵宪,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1848年4月27日(清道光二十八年三月二十四日)出生于广东省嘉应州(今梅县市)。黄遵宪的祖辈是商人,父亲黄鸿藻是举人。黄的曾祖母李氏和母亲吴氏,都出身于封建官僚或知识分子家庭,李氏是个民间文学的爱好者。黄遵宪从牙牙学语起就接受了最初的文学熏陶。1867年(清同治六年),黄遵宪参加院试,入了州学,考了个秀才。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大都要经过科举考试才能挤进官僚阶层。黄遵宪也只能走这条路。1867年夏天黄往广州参加乡试(考中了是举人),未中。1870年又往广州参加乡试,仍未中。他两次途经  相似文献   

7.
陆游是我国南宋时期杰出的爱国诗人。他一生著作丰富,今留存诗歌约九千三百首。在这近万首题材广阔、风格各异的诗篇中,流传最广、质量最高,最能代表他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的是那些爱国诗篇。陆游以诗歌为武器,从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投降主义;同情人民疾苦等几个方面在南宋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赋予了爱国主义以特殊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黄遵宪诗歌的特色中探讨中国诗歌的近代化特征。指出黄遵宪的“新派诗”在审美理想、表现对象、技巧手法、文学语言各方面都显示了诗歌的传统凝定模式出现了变异。这种变异可以概括为悲剧崇高美感,认知世界的心态,再现的技巧手法,趋向通俗的语言。这些变异体现了近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过渡性地位。  相似文献   

9.
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是其出使日本期间,为配合撰写《日本国志》而作。该组诗共收录诗歌200首,以纪事为主,问有议论。在该诗中,其革新意识锋芒四溢,强国思想也一览无余。黄遵宪从政治、经济到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畅谈了他的改革理想。黄遵宪尤其注意“网罗旧闻,参考新政”,旨在为当时中国势在必行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故而诗歌的创作亦体现了其“诗界革命”之学说。  相似文献   

10.
晚清是一个新旧交替、中西合流的剧烈动荡而变革时期。在中国由近代走向现代、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中,黄遵宪扮演了一个不可替代的历史角色。在此,以黄遵宪世界视野的诗歌创作思想与时代思潮之互动为纬,以黄遵宪忧世情怀的现实变革诉求及其不断发展创新为经,深入考察黄遵宪文学思想的发展变化与深刻影响。从纵横交错的宏观层面、从现代的角度阐释黄遵宪诗歌的艺术与思想的深厚蕴意。  相似文献   

11.
丰湖美景引起了黄遵宪对人生道路的思索,并创作了一批诗作。游丰湖诗反映了中国青年士子受西方社会文化影响之前的基本状况。在诗中,黄遵宪已发出了改革传统的呼号,甚至表达了对于传统学术文化的批判,但他仍未走出传统。在诗中,黄遵宪表达了以苏东坡为偶象和以宋湘为学习榜样的思想,同时,也揭示了师从苏轼和宋湘的学术渊源。  相似文献   

12.
胡仔首次将苏轼、黄庭坚与李白、杜甫并列,确立了宋诗与唐诗平分秋色的文学地位;否定了"苏黄争名"说;分析了黄庭坚的创新精神、某些句法和诗体本自杜甫、对仗句的工整和题画诗的传神、咏花诗的得失;对黄庭坚悉毁"不复淫欲饮酒食肉"的禁戒,从人性的本能角度表示深度理解。  相似文献   

13.
杨万里早年曾习江西诗法,因此其诗学思想留下了江西诗学的烙印,他主张诗歌讽喻时政要怨而不怒,与黄庭坚所倡导儒家"温柔敦厚"诗教近;学古人句律不用其句意而学其风味。时代的巨变和亲身的生活阅历,走出江西诗派的樊篱的杨万里提出了"感兴"说,言诗人直接从大自然中获得创作灵感和激情,它远绍魏晋感物起情说,近承陈与义感物兴发论,对向书本材料讨生活的江西诗派末流具有纠偏救弊的现实意义。心师造化、取法自然的同时,杨万里并不否定对前人诗作的研习,但须"参"须"透脱",才能妙悟其风味,这一诗学思想是对黄庭坚诗学思想的总结和提升。  相似文献   

14.
黄庭坚深受禅宗影响,其作品往往有较浓的禅味,或者喜欢在作品中使用禅宗或佛教典故,加上其用典灵活隐晦,往往让人难以得其真意。如果典故本意未明,就不能准确地理解黄庭坚的作品。古代注家在这一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仍有可商榷之处,本文以具体例子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黄庭坚诗歌在清代的接受历程伴随着宗宋思潮,由逐渐兴起而至大盛:清初,承续晚明回升的宗宋思潮,推尊宋诗的呼声越来越高,开始出现是否以黄庭坚为宗的争议;清中期,宗宋派以翁方纲为首,以学问论诗,极力推崇黄庭坚诗歌;清晚期,宋诗派倡导“学人之诗”,与推尊黄庭坚的桐城诗学、经世派诗学联姻,使得宗黄诗风在道咸之际愈演愈盛;清末民初,“同光体”诗人以唐宋并举来推扬宋诗及黄庭坚,达到了移唐就宋的目的,使黄庭坚诗歌及其创作所昭示的创新精神再度辉煌于这个封建末世。  相似文献   

16.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创作了近万首诗歌,他生性爱花,特别是梅花,在蜀的几年中创作了三十多首“咏梅诗”,这些诗融进了诗人自己的身世之感,展现了一种民族的伟大而永存的精神美,具有普遍的典型意义;为此,从四方面对陆游蜀中的咏梅诗做一粗浅的探析。  相似文献   

17.
黄庶、黄庭坚父子学杜学韩一脉相承。但黄庶学得了雄健一格,其诗“清”。黄庭坚学奇崛一途,锻造出奇峭风格,其诗“涩”。  相似文献   

18.
黄爱平君是一位颇具实力的有影响的瑶族青年诗人,以其独到的感悟与丰富的阅历歌咏的《边缘之水》,读来有如山野的清风,让入迷辞。黄爱平的诗歌的最大特点不在于布道,而是着力于一种纯心灵的写作。也许正是这一点,使他那凄婉的吟咏如“晓风残月”一般,让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9.
黄庭坚一生的创作颇丰,可他在被贬涪州期间所作的诗词很少,这主要和他在涪州的特殊心态有关。“惊魂未定未敢言”是黄庭坚涪州心态的一个总的表现,而他的这个心态和当时的世风及本人的家境等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颠覆与指斥:浅谈王若虚对黄庭坚诗歌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若虚诗歌批评注重创作与风格的“天全”、“自得”,因而对不合其审美理想的黄庭坚诗歌多有指责,主要体现在:颠覆黄庭坚宗杜说;以苏黄比较来扬苏抑黄;对黄庭坚具体诗作指疵;对黄庭坚诗歌理论的指斥。这些论评,尽管其中渗透着王若虚个人的诗学趣尚,存在指责失当之处,但相较于宋代的黄庭坚诗歌接受,它具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内容,并进一步从细部特征上探讨黄庭坚诗歌,成为黄庭坚诗歌接受史的一大转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