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赘语     
是的,需加同志说得很对:“文艺作品有各种类别,所以它应该有许多个第一篇。”恰如士兵作战,守阵地时扔手榴弹,打冲锋时上刺刀……“十八般兵器”件件皆通,需要使什么就用什么。作为一名文艺战士的雷加,在战争烽烟中练成了多面手,他既写报告文学也写散文,既作短篇小说也作长篇小说,又各有佳篇丽章;他既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又是一位多产作家,他的短篇小说《一支三八式》和报告文学《黎明曲》,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史上是名垂史册的,而他自己又似乎对于那篇不到三千字的《火烧林》情有独钟──由此我想:作品的优劣,不取决于…  相似文献   

2.
司彦文 《军事记者》2006,(10):13-14
海军“哈尔滨”舰主机技师兼燃气轮机班班长朱桂全的典型报道,在军报赵险峰副总编指导下,由我和军事部主任李选清、编辑徐双喜等共同担纲完成,于七八月间陆续推出,受到了各方面好评。首篇人物通讯《朱桂全:好一个专家士官》与接下来的“朱桂全告诉中国士兵什么”系列报道:《一支军队的转型与一名士兵的重塑》、《一支军队的使命与一名士兵的担承》、《一支军队的辉煌与一名士兵的奉献》,均被评为好稿。“专家士官”朱桂全,是新军事变革大潮中的“弄潮儿”。写好这个人物的关键,是把他的事迹放到我军转型的历史大背景下去解析,让人物的性格在…  相似文献   

3.
每位作者公开发表的第一篇作品虽然难免稚拙,但作者自己总是倍加珍惜的。 1978年,我国著名作家周立波病重住院治疗期间,对前往医院看望他的长媳徐裕豪说:“我开始写作是在上海劳动大学读书的时候,那时我 21岁,曾经写过一篇小东西,叫《买菜》,投到上海《申报》馆,很快被登出来了。这是我公开发表的最早的作品。”周立波还叮嘱说:“你们如果能找到它,就拿来给我,我想再看看。”令人遗憾的是未等到家人将刊载《买菜》这则短稿的旧报找到,周立波就逝世了。   一位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作家,在临去世前还念念不忘他在数十年前公开发…  相似文献   

4.
向勇 《军事记者》2005,(5):21-22
入伍10年,我从在《解放军报》上第一篇“豆腐块”出炉,已有上千篇稿件在军内外报刊面世了,并捧回了20多个不同的奖杯。也因为《解放军报》,使我从一名列兵成长为连职军官,并立过了3次三等功,1次二等功。是《解放军报》给了我进取的信心与力量,是《解放军报》才使我有了今天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生 意人最重要的是原始资本积累的第一桶金 ,文化人最看重的则是变成铅字的第一篇文。不一定有多么高的水平 ,仅仅是小荷初露尖尖角 ,但这自己才华的“牛刀小试”却关系到整个人生的定向和奠基。这里 ,编辑的作用非同小可 ,甚至可以说 ,是编辑笔下钦定的人生乾坤。为文难忘处女作1978年 ,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作家周立波病重住院 ,临终前念念不忘他数十年前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小东西”《买菜》。他说 :“我开始写作是在上海劳动大学读书的时候 ,那时我21岁 ,写了一篇题目叫《买菜》的小文 ,寄到上海《申报》馆 ,很快被登了出来。”他叮嘱儿女们 …  相似文献   

6.
给报社投稿,贯在“认真”二字,写“第一稿”更是如此。因为“万事起头难”,所以成功之后其乐无穷。《文汇报》“学林”专刊曾于1982年辟“古文今译”专栏。我对古文也有爱好,心里痒兮兮的,那年下半年我翻阅了十几年古文资料,选译了一篇《钱县令得檄捕蝗》,1983年2月21日给用上了。后来这篇课文又编入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文今译》一书中。这是我第一次给《文汇报》写稿。1988年初,我阅读《中医药信息报》,得知“中医幻想家”专栏征稿讯息。我学中医四年,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写了一篇《二十一世纪“服”药畅想曲》,很快便见了报,而且一字未  相似文献   

7.
人民文学十一月号发表了刘柏生的两篇小说,刘白羽同志特写了一篇文章《写在两篇短篇小说前面》,加以推荐。我们转载其中一篇《第一次当队长》,供同志们学习参考。刘柏生同志是牡丹江市沿江公社立新大队的党支部书记,一九五七年初中毕业之后,来到农村安家落户。八年来,他在这里扎了根,结了婚,入了党,三次当干部,又三次当社员,无论是上是下,他都经受住了考验,劳动和工作都相当出色。前不久,他是一个生产小队的政治队长,现在他代理了大队的党支部书记。他的业余创作活动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刘白羽同志说:“在这里的一个早晨,我读了《第一次当队长》这篇小说。一种清新之感,涌入我的心中。”他评论这篇小说是,“朴素,真实,生动”“以贫下中农新的一代的立场、感情,描写出一个感动人的老贫农的形象”。我们觉得,《第一次当队长》的朴素、真实、生动的特点,对于改进新闻写作的文风,大有启发;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学习刘柏生同志是怎样以“新的一代的立场、感情”来记述我们的新生活的。  相似文献   

8.
新闻阅评     
感人的“劳动者之歌”重庆某报5月12日在一版刊登了一篇现场特写:《售票停下来,掌声响起来》。该文是一篇感人的、别样的“劳动者之歌”。记者抓住了重庆火车站为一位当日退休的老售票员曾祥杰举行的5分钟祝福仪式,把对普通劳动者赞美之情、同事间真挚惜别之情,在字里行间倾情而出,感人至深。记者善于抓住现场气氛,通过细致描绘简短朴素的场面与情境,以展示铁路老员工的丰采。其中一个细节非常令人感动——春节期间坚守岗位,腰椎病发作而行动困难,请人背着他坐进了2号售票窗口。这篇现场特写的语言朴实、文字生动,如广播里亲切的话语,车站负…  相似文献   

9.
情动而词发     
初学写新闻时,总盼着一炮打响。新闻干事常常开导我:“别急,一炮即中的情况不多。”’但出乎我意料的事发生了,我的第一篇习作《说“骂娘”》在寄出的两个星期后,党登在{人民军队》报上。人奋之余细细揣摩,觉得首发命中的重要因素就是有“情”,情动才能同发。那年,我所在团的公务班公务员小胡,自传是团长的公务员,常常和连里干部顶撞,不服从班长命令。全班开会帮助教育他时,他反而拿团长压人。后来团长转业了,仍为小胡入党说情写条子,使接到条子的首长深感其难。我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气愤,心想: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雷司…  相似文献   

10.
李志军是武警四川总队新闻电视工作站新闻报道员,他把宣传武警官兵的风采作为自己的事业,执着追求,勇于奉献,每年他都要深入甘孜、阿坝、凉山等艰苦、偏远地区采访,深受官兵的欢迎。 1997年以来,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法制日报》、中央电视台、《人民武警报》、《四川日报》等中央和省级以上报刊台发表新闻作品 2000余篇 (条、幅 ),为部队宣传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曾 3次荣立三等功,连续 4年被评为“优秀士兵”,多次被总队表彰为通讯报道先进个人。 士兵记者李志军@李治林 @胡发寿  相似文献   

11.
作为第一读者(我是当月总编室夜班值班主任),我认为,《烈火真情——武警九江支队官兵扑救庐山大火纪实》一文(刊《解放军报》2004年4月16日一版),是本报近一段时间来一篇为数不多的好通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这篇通讯具体的写作,诸如主题思想的提炼、事例的选择、段落的安排以及语言风格等,我不想过多涉及,因为自有业内的高手们去分析、评说。依托这篇稿子,我想说两层意思:一、热烈之中应保持冷静。细读这篇通讯,不难看出其高明之处:通篇跳出了与烈火搏斗的场面,回避了扑灭山火的过程,大量的笔墨花在了“写思想”上——突出了一个“情”…  相似文献   

12.
40年前的《察哈尔日报》总编辑——何辛,在他的《长城内外十春秋》回忆文章中,满怀着深切的眷恋之情叙述他当年办报的境况和心情。他说,他从1942年起至1952年底那段时间,先后在长城内外的《黎明报》、《冀察群众报》、《察哈尔日报》等报社工作过10年,“那确是我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经受考验、锻炼和学习成长的十年,我的世界观、革命新闻学的基本观点就是在那个时期形成的。那10年是我全部革命生涯和新闻生涯中最值得眷恋的岁月。”不约而同,原《察哈尔日报》另一位副总编辑——屈飞,也写了一篇回忆录——《满怀眷恋话当年》。他说:“我老来,有一种眷恋往事的癖好。对《察哈尔日报》  相似文献   

13.
1993年8月6日。北京,全国记协新闻发布厅。建国44年来首次举办的全国青年报刊“十佳”记者评选在这里揭晓。来自河南《青年导报》的记者部主任范庆锋,面对这份崇高的荣誉,眼睛禁不住湿润了。不是他感情过于脆弱,而是一个中原汉子经过十余年苦苦求索,梦想成真后那别样的思绪别样的情。一、难以忘却记者梦还是在不谙世故的少年时代,范庆锋就做起了他的记者梦。在几乎每个小学生都曾写过的《我的理想》的作文里,范庆锋的理想不是“长大要当解放军”,也不是“当科学家”,而是“当记者”,并且要当“好记者”。幸运之神对他似乎并不垂青。1978年恢复高考后,作为应届高中毕业生的范庆锋,憋足劲要考新闻系,通知书下来了,被录取到一个师范专科学校学物理。师专毕业后,范庆锋本来已经分配到令诸多大学生向往的地区机关。可一纸调令,他被调到了最基层——豫东某县的一个乡政府办公室。作为出生在黄河故道的农家娃,能够有这么一只“铁饭碗”,范庆锋无论如何也该满足了,可他偏偏又拾起了童年时的记者梦。这梦对他尽管是那么遥远,那么苦涩,可他依然是那么痴迷。当时,《中国青年报》正在开展人生观大讨论,他禁不住拿起了那支“三寸秃笔”,就那么摇啊摇,一直摇了  相似文献   

14.
少校滕天月——沈阳军区230医院政治协理员。他入伍18年来,始终对新闻写作热情不减,笔耕不辍,先后在军内外报刊见稿千余篇,有数十篇作品获奖和入选各种书籍。他十余次被《前进报》评为优秀通讯员,连续4年被沈后某分部评为“最佳新闻干事”,3次荣立三等功。  “我写是因为我爱”,滕天月如是说。他从入伍第一天起就尝试给报刊写稿。经过“稿子不登天天写”的“考验”,他终于在《前进报》见了第一篇稿,这给了他极大的乐趣和信心。滕天月从此对新闻写作更加痴迷。从战士到指导员,从干事到协理员,从野战部队到后勤医院,他无论做…  相似文献   

15.
1977年,单佐满穿上军装没过多久,一位干事到他所在新兵连选挑“笔杆子”,问他新闻由哪三部分组成。他回答:“导语、主体和结尾。”后花了一天时间采写篇消息算是干事对他的考核,结果合格,单佐满成了师宣传科报道组的一员。不到一个月,他采写的通讯《喜看红四台,又创新成绩》在原乌鲁木齐军区《战胜报》头版头条加按语刊出。这一年,他共发表新闻和文学作品60余篇。“我是从黄土地走来的农民儿子,父亲给予我忠厚、真诚、助人为乐的品性是我一生的精神源泉”。也正像他说的,无论当排长还是干事,单佐满始终没有改变自己对新闻…  相似文献   

16.
我去鹤壁采访杜金斗,和他谈了一整天。  临别时,他赠给我两本书,两部作品集。一本是出版于 1990年的《红楼狂想曲》, 17篇, 15万字;一本是出版于 1999年的《龙吟太行》, 51篇, 36万字。  回来后,要动笔写稿前,我先认真读起了《红楼狂想曲》和《龙吟太行》,以求更准确了解他为人为文的特点。  杜金斗是从 1970年开始他的记者生涯的,先后在河南日报驻开封记者站、安阳记者站、鹤壁记者站工作,现任鹤壁记者站站长。从 1973年到安阳记者站后,他再也没有离开过豫北大地。因此,他笔下的人物有太行山上的“愚公”,有黄河岸边…  相似文献   

17.
我的第一篇稿子之所以能变成铅字,得益于我“初生牛犊不怕虎”。1993年暑假回家,我去县城时,看到东高庄村南有一高大壮观的“工”字楼,一问才知是东高毛纺织厂捐资130万元建成的一所县办厂助学校。我学新闻报道半年多,剪贴本上仍是空白,何不去碰碰运气呢,于是,我改道去采访厂总经理宋永恒。他是农民企业家,(人民日报》曾刊登过展示他商场风采的文章——《谈判桌上的较量》。他热心于教育事业,曾多次捐资助教。走到他办公室的门口,我又犹豫了:人家是大经理,事务又多,能理睬我这个报道员吗?转而又想,一不做二不休,搬倒葫芦…  相似文献   

18.
今年第一期《新闻记者》杂志的“向您推荐”专栏,摘登了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记者罗伯特·卡恩1968年写的调查报告《救救国家公园》,同时还刊登了推荐文章《见微知著妙笔生花》。读了这两篇文章,感慨良多。我不想贬低卡恩的作品。在当代美国记者的报道中,他这篇《救救国家公园》算得是杰出之作,不然他怎么会获得美国1969年“普利策全国报道奖”呢?我认为《新闻记者》杂志推荐  相似文献   

19.
后悔余想     
虽然我没当几年记者,“后悔药”却吃了不少。最难以忘怀的,大约有这样两次。1980年春,我去伊犁采访,正是中央《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发布不久,新疆人民广播电台驻伊犁记者王龙生向我介绍说,伊宁县委书记李映华上任后,要求家人不收任何人送来的礼物,无论谁以什么理由给他送礼,他一概谢绝。如果有人乘他不在时送求,他一定设法退回。我和老王采访李映华同志时又了解到,他十分关心各族群众的疾苦,事迹也比较生动。我以《新书记的新作风》为题,写了一篇通讯,记叙李映华从不收礼和关心群众疾苦的事迹。过了很久,这篇原来千余字的稿子被删成一百来字  相似文献   

20.
留心牢骚话     
我登报的第一篇稿,是从“牢骚话”里拣来的。1991年12月19日,我去九连采访,正遇着指导员在那儿发牢骚。我没被牢骚话“吓”走,而是坐下来静心地听。原来,连队有个战士利用探家去做生意,偷税被追查到部队,指导员因此挨了一个处分。我在其他连队采访也发现有类似情况。不久,我到三连采访,把那位指导员的“牢骚话”说给谢连长听,他听后说:“这种现象我们连队早已杜绝了。”我把他们连队杜绝此现象的经验做法整理成一篇《防上探家不回家》的管理经验稿,投寄《人民前线报》,很快在二版变成了铅字。“牢骚话”中抓好稿,是我搞新闻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