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久前,著名导演张艺谋针对戛纳电影节主席指责他的两部影片是“为政府作宣传”的言论,——写信给雅哥布,要求将他的两部参赛影片撤回,并表示退出本届戛纳电影节。他在信中写道:“我的这两部片子都是关于爱的主题。《一个都不能少》表达了我们对孩子的爱心和对我们这个民族整体  相似文献   

2.
张云孟 《教师》2011,(20):127-128
从1987年独立执导处女作《红高粱》到2010年所谓"史上最干净"的爱情故事片《山楂树之恋》,第五代导演张艺谋一改其张扬、恢弘、大气、艳丽的制作风格,转向凄伤秀丽甚至禁欲的格调。这一转变显示出张艺谋生命意识的变化也是不断变迁的社会文化意识和电影符号。本文试从《红高粱》和《山楂树之恋》这两部影片的爱情观、生命观以及影片拍摄的色彩取向等方面分析这一转变中蕴含的意蕴。  相似文献   

3.
张艺谋执导的《红高梁》等影片之所以连续获国际大奖,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它们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博得了大奖评委们的青睐,而绝非所谓“展示国人之丑陋,博取洋人之欢心”的结果。《红高梁》等影片的成功,为我们的文艺走向世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张艺谋因执导了《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诸影片而饮誉海内外。耐人寻味的是,它们的风格却几经变迁:其导演的处女作《红高粱》充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情调,表现的是人的自由舒展;该片一炮打响,在国内外夺得多项大奖。可他却没有完全沿着该情绪基调走下去,而是奉献出浸染着悲剧色彩,表现了人的压抑扭曲的《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诸片。与《红高梁》》相比,其镜头的色调与整个影片的调子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究竟是基于什么心理动因?同样令人费解的是,虽然后两部影片也在国际影坛引起广泛瞩目,但稍后的《秋菊打官司》则又给人带来了新的面貌,诚如著名评论家雷达指出的:“没有料到张艺谋的风格会演变为现在这样陌生的面貌。”并断言,该片“完成了一个过渡:由外在到内在,由意念化到本体化,由夸张到平实,由局部象征到本体象征,由理念的深刻到生活的深刻的过渡。”①这又是什么力量驱策他作了这样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长城     
《初中生》2016,(34):46-47
张艺谋透露,影片《长城》全英文对白,大部分场景在中国取景,这次找到了全世界最好的特效公司,希望拍得酷炫.“专注是一部好电影的开始.这和我上一部电影《归来》完全不一样,有大量的特效和动作场面.  相似文献   

6.
谢啸实 《陕西教育》2014,(7):126-128
张艺谋新片《归来》公映至今月余,不负期待成为公众话题焦点。从各个角度衡量,这部电影都必然是2014年不多的还值得被谈论的国产电影。虽然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张艺谋作品的水准几近失控。但无论如何,他依然是本土导演中的佼佼者。且《归来》以原著的声势为依托,实在有太多成为一部优质电影的可能。然而,看完影片的感觉还是有一腔抱负无从寄托的空虚。那是攒了满满的热情准备为导演鼓掌叫好,却一下子发现根本无从叫起,心顿时空了的茫然。  相似文献   

7.
张艺谋电影的人物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艺谋电影的人物世界安刚强迄今为止,张艺谋向观众推出了他执导的《红高梁》(1988年)、《菊豆》(1990年)、《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年)、《秋菊打官司》(1992年)、《活着》(1994年)、《摇啊摇,摇到外婆桥》(1995年)等影片①。这些...  相似文献   

8.
"文化英雄"的自我指认 --电影《英雄》的泛本文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艺谋以影片《英雄》诠释了他的英雄观,打造了当下的新概念英雄,即英雄当“胸怀天下”,从而标示出其文化身份,实现了其“文化英雄”的自我指认,使得这个精巧文本具有了泛本文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第五代新锐导演张艺谋以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含蓄内敛的人生态度及其对社会生活的积极观照,为我们呈现了《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一系列展现女性生存境地的影片。前三部影片中,张艺谋着力突出了女性真切而又震撼的心灵世界,凸现了女性悲剧命运的必然,让观影者在欷歔不已中感受到张氏电影那特有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10.
陈晓明 《学子》2004,(11):54-55
在十月份的《读书》杂志上,陈晓明评论电影《十面埋伏》的文章——《张艺谋的还童术》,十分引人注目。这篇由北大博导所写的文章,引来的是不少网友毫不留情的批评,许多人质疑他这篇力捧《十面埋伏》的影评,甚至还有质疑“《读书》这样有品位的杂志为何会登这种文章”的。我们无意于对《十面埋伏》这部影片再做评论,然而,  相似文献   

11.
余华是我国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小说《活着》标志着其创作风格逐渐开始演变,他才华横溢的语言操纵能力、天才的想象力使得这部小说享誉中外。由张艺谋执导的同名电影于1994年上映,影片一经拇出同样声誉斐然。《活着》小说和电影从主题思想、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和结构线索四个方面都存在不同之处,这主要因为余华和张艺谋对“活着”内涵意义有不同理解、电影与小说表现效果不同以及电影有着严格的审核标准。但小说和电影都促使受众思考活着的方式与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自诞生以来,散文文坛就为之“颇不宁静”。八十多年来,解读者、分析者、质疑者、争辩者热闹非凡,尤其是对《荷》的“不宁静”情愫的探讨,莫衷一是。许多人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荷》的真谛,有社会学的,有心理学的,有伦理学的,甚至涉及刮意识和潜意识等问题。无论从哪一个角度,人们大多部认为《荷》一文,抒发了“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尤其是各种版本的语文教学参考书几乎都沿用了这一说法,使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们也深信不疑,都这么教给学生。  相似文献   

13.
《窦娥冤》是关汉卿创作的一部著名悲剧。在《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中列居首位。王国维在评论元剧时曾说:“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媾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王氏对《窦娥冤》这一评价比较中肯,但总嫌失之笼统。本文试图在此基础上,对《窦娥冤》的悲剧特征作一些具体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妙语偶拾     
有不少妙语,幽默中蕴含着机智,调侃中暗寓着哲理,轻松中不失严肃,仔细品味,无一不引人深思,启人心智,催人奋进。一佳比妙喻,富有哲理著名导演张艺谋因执导《红高梁》、《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多部影片而走红影坛,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大奖,当记者问他最喜欢  相似文献   

15.
《归来》     
张艺谋又要出新作了。这部改编自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的电影《归来》被称为“心血之作”,结合原作与导演的风格,本就构成不锚的卖点。影片集合了多位一线实力演员和强大的拍摄队伍,并称该片将采用IMAX技术,欲打造首部国产IMAX文艺大片。相对于张艺谋的身份而言,这些也不算什么,其实观众最期待的或许还是张艺谋真正的归来一一在经历了商业大片的风风雨雨后,对文艺风格电影的回归。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产电影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国际合作的不断扩大,近几年不少国产大片剑指国际,乘风破浪地冲出亚洲,走向世界。2011年由张艺谋导演执导的战争史诗大片《金陵十三钗》作为一部自筹备之初就瞄准国际的电影,在影片名称的英译上充分考虑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影片内容以及主题的表达。通过对《金陵十三钗》电影译名的分析,能够为国产电影片名的英译以及国产电影走向世界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正如导演张艺谋所说,这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平实、简单、传统,司空见惯,甚至非常老套的电影。”质朴得几乎接近了生活本身。从非职业演员的使用,实景拍摄的安排,大量长镜头的运用,乃至拍摄过程中刻意追求的即兴色彩,都可看出张艺谋希望的那份“真情和力量”来。影片播出后,在观众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基本上是褒贬不一,毁誉掺半。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大凡优秀的作品都会遭遇这样的结果和命运。影片涉及了两个叙事空间:乡村和城市,它们基本占据了影片的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乡村生活进行得从容而幽默,通过少女张春花为…  相似文献   

18.
对于海明威1940年发表的反映西班牙内战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中外评论界沸沸扬扬,为之赞美者数不胜数,为之叹息者也并非绝无仅有。赞美者说海明威在1936年秋到1939年春的西班牙内战中,由于“他分清了战争的性质,认识到人民的力量,迷惘和失望的情绪几乎一扫而尽”,因此,“《丧钟为谁而鸣》,是他最成功的一部小说。在这部小说里,他第一次表现了群众的作用,并试图把主人公引上新的人生道  相似文献   

19.
段玉裁对古韵学的最大贡献,是他的“同声必同部”的理论,段氏说:“一声可谐万字,万字而必同部,同声必同部”,因此,“视其偏旁以何字为声,而知其音在某部,易简而天下之理得也”。汉字是表意文字,六书之一的形声(谐声)是汉字向表音发展的产物。学者们自来就重视对文字谐声的研究,古音韵学的先驱者们从一开始就曾注目于此。早在宋代,徐蒇为吴棫《韵补》作序,就曾提出以谐声定字音之正读的说法,他说:“音韵之正,本诸字之谐声,有不可易者,如‘霾’为亡皆切,而当为陵之切者,由其以‘狸’得声……”尔后,顾炎武划分古韵部,又利用文字谐声离析《广韵》五支、九麻诸韵目。江永赞同顾氏以谐声离析《广韵》韵目的作法,并补充说:“十虞、一先、三萧、五肴、六豪皆当用比例。”江氏分十虞、一先诸韵也成功地运用了文字谐声。但是顾氏、江氏都没有由此而导出“同声必同部”的理论,不能  相似文献   

20.
清代是我国小学发展的鼎盛时期,文学、音韵、训诂各个领域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成果。巨儒如林,大师辈出,金坛段玉裁便是其中之一。他“生而颖异,读书有兼人之资”(《清史稿·儒林传》),早年师事戴震,刻苦治学,成绩卓著。清代学者阮元评价段氏著述“有功于天下后世者三:言古音,一也;言说文,二也;汉读考,三也”(同前),他所著《六书音均表》,在顾炎武分古韵为十部,江永分为十三部的基础上,进而将古韵分为十七部,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