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对日本人来说,日式坐姿司空见惯,但对第一次见到它的其他国家人来说,却非同寻常,这种习俗很罕见。在日本的邻国中,中国人、韩国人、印度人,包括帕西人的坐姿都与日式坐姿不同,甚至日本的原住民阿伊努人也不会这样坐。标准的日式坐姿是左右膝关节尽量同时弯曲,也就是小腿和大腿整齐地折叠在一起,小腿稳稳地紧贴大腿后部,脚踝尽可能伸展,脚面与小腿前表面处于同一平面,小腿前表面牢固地放在垫子上或地板上。臀部由两个脚后跟和脚底支撑,使身体的重心放在它们上面。还应注意,左大脚趾应触到右大脚趾(图1)。  相似文献   

2.
王睿来 《科教文汇》2008,(28):235-236
授受表达方式是日语中一种独特的语法现象,这种表达方式体现了日本人的“上下意识”、“内外意识”和“恩惠意识”。本文着重考察日语授受表达方式和日本人的恩惠意识之间的关系以及日本人的恩惠意识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天皇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在近代日本天皇制的形成与确立的时期,对近代日本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日本已经有七百多年的武士道对明治宪法体制下建立的近代日本天皇制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对近代日本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好的认识日本国民的民族特性,才能够更好的理解武士道的传统与精神对近代天皇制的发展所产生的重要的影响及其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陈晓敏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2S):114-114,182
天皇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在近代日本天皇制的形成与确立的时期,对近代日本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日本已经有七百多年的武士道对明治宪法体制下建立的近代日本天皇制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对近代日本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好的认识日本国民的民族特性,才能够更好的理解武士道的传统与精神对近代天皇制的发展所产生的重要的影响及其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甄璐璐 《科教文汇》2010,(31):205-206
从本质上讲,日本人的集团意识来源于日本人传统的家观念。对日本人而言,家业的继承比血缘的延续重要,纵向的亲子关系比横向的兄弟姐妹关系重要。亲子关系最初形成于家中,却在日本社会普遍存在,在集团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绝大多数日本人不论职业、社会地位都处于这种纵向的、模拟血缘的亲子关系的位置上。深刻理解日本人的"家"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与认知日本人的集团性。  相似文献   

6.
周强 《学会》2007,(3):13-17
日本的非营利组织种类不一,数量众多。日本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日本社会的特点决定了非营利组织在日本经历了一个由外而内的产生、自上而下的发展历程。而且非营利组织从产生之初就与政府有着复杂的关系,一直延续至今,并将继续对今后的发展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也同样作用于日本社会。  相似文献   

7.
中日两国贸易不断扩大,日本在华投资结构逐渐多样化,日本国内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对产业空心化的担忧,尤其是后危机时代。文章基于小岛清的"边际产业"理论,采用1987-2012年的年日本对华FDI投资以及两国进出口商品的贸易量的数据,基于BEC将商品分五类,与日本对华FDI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然后进行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得出日本对华FDI投资与各类贸易品的长、短期关系。  相似文献   

8.
英语教师不仅要传授英语知识,而且肩负着塑造学生心灵的重大责任,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和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因此,需要英语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将教与学紧密结合,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依靠自身完美的人格魅力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师,生活中的友。  相似文献   

9.
日语与汉语之间,不是"亲属"关系而是"假借"关系。但是,自汉字传入日本之后,却在日本语言文字发展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有利于日本吸取中国文化,更为民族文化发展增加了新鲜血液。日本知名作家柳田邦男曾说:"汉字的节奏感与优雅的文体永远是美丽的!"  相似文献   

10.
《菊与刀》,"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正好象征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站在日本与西方文化的交汇处,日本人被推进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而日本人的矛盾与两难主要是在于他们心理世界的德目之间发生的冲突,是他们在行为上表现得如此矛盾的主要因素。其中集团文化里所产生的罪与耻是造成日本人矛盾与进退两难的境地的深层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马力晗 《科教文汇》2011,(26):158-159
日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高职日语教学中进行日本文化的导入是非常必要的。在教授日语语言的同时,还必须重视日语语言所依附的相关日本文化的教育,如果不在日语教学中导入更多的日本文化,那么跨文化的日语教学永远都达不到我们所期待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祁洁 《科教文汇》2014,(10):134-136
近年来,随着国内日语专业越来越多,毕业生人数与日俱增,就职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尤其是口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可是,毕业生的会话能力却依然停留在较低级的阶段。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与日语专业初级会话教材的不足和替代教材的不够专业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主要的会话类替代教材一般存在着:目的不明确、人称代词使用不当、性别用语不够明确、缺乏亲和力和时代感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学生的口语书面化、中国化。因此,建议出版社在编写教材时注意这些问题,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编写出与精度教材相配合的、与现代日本人的生活相一致的、具有浓厚时代气息的初级会话教材。  相似文献   

13.
马可英 《科教文汇》2021,(10):189-190
“基础日语”课程是高校日语专业低年级的核心课程,它涉及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训练、知识体系的学习与构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日语专业四级考试是对高校日语教学情况的检测,同时也可以对教学起到及时有效的反馈作用。基于二者之间的这一关系,该文从日语专业四级考试的角度对“基础日语”课程教学进行思考,提出改革措施,以期促进日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池卓蓓 《科教文汇》2013,(16):142-143
众所周知,日本人爱猫,对猫有一种特殊的情结。猫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它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关于猫的谚语也是无处不在。在日语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日语谚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5.
金艺兰 《科教文汇》2011,(13):138-139
学生对跨文化的理解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语言习得。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日本文化,是赋予新时期日语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赋予高校日语专业培养国际型人才的教学任务。日语教育不仅是语言教学,还是综合性跨文化教学。从高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开始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符合新时期国际化社会的发展需要和日语教育的实际。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日本成为我国文化、科技、经贸交流的重要伙伴,学习日语的人数每年剧增。高校很多学生也把日语作为第二外语的首选。而目前全国各高校二外日语教学普遍是学生多,课时少,教学满堂灌,教师唱独角戏的现状。因此,二外教学面临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提高二外日语教学质量、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日语综合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严峻考验。为此,笔者对近几年的二外教学现状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研究提出若干提高日语教学质量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7.
曾绍彬 《大众科技》2012,(8):252-253
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在进行语言教学时,应该要融入文化教学.不少日语学习者,在深入学习之后,对中日文化差异方面,总有不理解、不适应的现象出现,从而影响到日语的进一步学习.了解日语表达的文化差异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张峦 《科教文汇》2013,(29):131-132
日语听力教学是日语教学的必要组成,听力理解能力位于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之首,意义重大。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于人才,特别是掌握小语种技能的日语人才的需求既迫切又紧缺。新形势下,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日资企业数量的增加,急需操作纯熟的口笔译日语人才。另一方面,传统外语教学模式使日语专业的毕业生在实践操作方面依然存在“懂你在心,口难开”的现实问题,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一将难求。基于上述矛盾,笔者在文中通过对当今日语人才需求形势以及对日语听力教学的影响进行分析,着力探讨更加有效地加强学生听力理解能力的日语听力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具体实现方式,力求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日语听力水平。  相似文献   

19.
王梅 《科教文汇》2014,(32):115-116
本研究以经典的教学设计理论ASSURE模式为指导,以南通职业大学应用日语专业二年级学生为实施研究对象,按照ASSURE模式提供的结构对日语听写教学进行理论指导和具体设计,力求使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得到整合,提高学习者的日语听写能力和学习绩效,为日益严峻的高职院校日语专业的教学与改革带来新的动力,为今后的日语教学提供可行的方法和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20.
陈磊  王克禹 《科教文汇》2014,(34):143-144
随着中日交流的不断深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日语进行学习。在日语的语法当中,评价形容词研究成果不多。有鉴于此,本文针对日语评价形容词的用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对日语学习者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