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比较文学的出现是人类社会文化及文学本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在交流过程中不断碰撞,为比较文学的产生打下了基础。文章从中国文学的发展入手,逐步介绍了在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对其产生的影响,并以此来论证比较文学的因素在中国的渊源历史。  相似文献   

2.
比较文学是一门具有深刻理念的人文社会学科。它以人文关怀为宗旨,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为手段,通过全球文学的交流、沟通、对话、互融、互补、共建来谋求改善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为传播新的人文精神和建设人类的多元文化而架桥铺路,从而为实现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合理化社会做出贡献。比较文学的核心和真谛在于把文学作为人类交流、对话的一种手段、一种社会实践或者说一座桥梁,“通过文学推进不同文化间的宽容和理解”,来播种和普及新的人文精神,提高全人类的素质。开放性是比较文学的本质特点。将比较文学的…  相似文献   

3.
英美文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把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常识渗透到英美文学教学中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可以运用在英美文学的教学中。平行研究可以比较中西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影响研究可以使学生对以文学为载体下的人类精神的互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与感悟。本文以英美诗歌教学为例来阐述比较文学方法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4.
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学术界说法不一。美国学者亨利·雷马克认为: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①亨利·雷马克指出了比较文学的最主要特征是某国文学与其他国家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他把比较文学界定为“一国文学与另~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这是…  相似文献   

5.
文学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比较文学离不开比较文化。随着文学研究向文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比较文学学科独特的跨文化研究性质也促使其向比较文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以文学研究为基础,中外理论为支持,研究文学及人类精神领域的比较,视角独特,眼界开阔。目的是促进人类文化的交流,推动全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 1.[法]基亚(Guyard,M-F) Lalittréature comparée,Paris,1951  相似文献   

7.
比较文学是一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比较研究,是世界文学研究的一门新型学科?从比较文学本身来看,它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比较文学是站在世界这个大视角下对世界各民族文学进行研究,用现行的话语来说.就是在全球语境下开展文学研究。而它的研究方法已经不是简单地只针对某一部作品,或某一个作家进行艺术的或思想的分析研究,而是采用媒介学的方法,文类学的方法、主题学的方法、阐释学的方法、形象学的方法、诗学的方法、文化学的方法及科技整合等众多方法进行文学研究。这种研究能够让人们更好的了解文学,认识文学的本质和规律.同时更快地找到世界文学发展的最佳方向,以指导各民族文学在更快的速度上发展。比较文学在世界的发展中呈现蒸蒸日上的趋势,特别是文化研究的引进.使世界比较文学的触角更广,它已经把人类各方面的知识特别是人类的精神产品凝聚在文学的比较研究中,大文学的概念在世界文学研究中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从世界比较文学的发展状况看,比较文学的研究不仅拓宽丁文学的研究视野.而且深化了文学研究的内涵.更为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人们长期形成的狭隘的民族文学观和文学的民族沙文主义。在比较文学的影响下,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文学观成为时尚,单一的狭隘的文学思想已经成为历史。  相似文献   

8.
文化批评和比较文学定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文学的定义应该体现学科发展的新特点,重视文化批评的意义。但是,如果把"探讨文化差异"当作比较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学研究的根本标志,那是不妥当的。比较文学的基本要求是研究对象必须跨越民族界限,没有跨民族意义的文学研究,即使是重点探讨文化差异,也不是比较文学。否则,就会把比较文学消解于一般的文化研究之中。所以,文化批评在当前虽然应该强调,却不应成为界定比较文学的依据。有关比较文学定义争论的历史说明,准确地把握学科的特定研究领域和学科的基本特征,是为比较文学下定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比较文学传统,近代蒙古比较文学是伴随民族文学的觉醒而产生的。在民族文化交流中发展本民族文学,合理地对待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差别,实现不同民族文学和文化的平等和共同的发展,成为近代蒙古比较文学的主要特征。主张民族特殊性和文化多元性,这使近代蒙古比较文学具有了现代方法论意义,并且成为与同时代法国比较文学平行的比较文学活动。  相似文献   

10.
文章提出一个总的观点:"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前提,并以"文学间性"这样一个新的概念来界定从前各国学者所从事的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不外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民族文学与民族文学(国家文学与国家文学、语种文学与语种文学)之间的关系;二是文学与其他自然学科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三是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四是文学与文化、文明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文章提出"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性的观点,是因为:首先,文学间性要求比较文学研究者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要有距离与空间;其次,文学间性要求我们所选定的研究对象不能只是同一个来源,而是要有两个以上的来源;再次,"文学间性"要求要以文学或者文学性为中心,不能离开文学或文学性来从事所谓的比较文学研究。同时,笔者也认为:比较文学研究不能离开文学与文学性,离开了文学与文学性的比较文学研究,对于比较文学学者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季羡林以中国考据学、德国民俗学、民间文学和其他学术研究为基础,从比较文学思想的形成到影响研究的实践,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倡导到立足于东方文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化研究,从比较文学研究到比较文化研究,在近60年的理论探索与学术实践中,形成了完整的、系统的学术思想体系。季羡林堪称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泰斗。  相似文献   

12.
通过文献资料、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分析了现代足球强国发展的历史经验,主要有:学校足球发展是基础、民间组织是强大推动力,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保障,精英人物是领航者.这些经验对梅州足球发展有如下启示:拓宽人才培养路径,完善校园足球体系;迎合创新社会管理之势,寻求社会多方助力;夯实发展之基,加强足球基础设施建设;安插腾飞之翼,大力培养与引进人才.  相似文献   

13.
逯阳 《鸡西大学学报》2013,(10):85-86,101
王维和华兹华斯分别是中西诗坛吟咏自然的大家。试在比较文学的框架下,运用生态批评理论重新考察华兹华斯和王维生态诗学的现代价值。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个方面来比较其生态诗学的共性与差异,并解释造成这种共性和差异的原因,为解决当今生态危机提供生态借鉴。  相似文献   

14.
袁可嘉的外国文学研究主要包括"英美新批评派"研究、英美诗歌研究、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等。其特点一是涵盖面广,内容丰富;二是将"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三是穷本溯源,"刨根问底";四是注重比较。其意义一是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些表现手法与表现技巧等;二是"对我们了解现代西方社会的矛盾和西方一部分人的心理有很大的认识价值";三是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整个西方文学的理解;四是有助于在借鉴外国文学的同时深化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可比性是比较文学的根本属性,它既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学理依据,也是检验标准。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包括:跨越性、交叉性和文学性(最终体现为比较诗学)三个方面。跨越性和交叉性从形式上限制了研究的范围,而文学性从内容上规范着研究的目的。可比性把比较文学研究的形式和内容辩证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传统比较文学定义中的跨民族概念讨论入手,以新疆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学术专著《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等为蓝本,围绕比较视域这一核心概念,以及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关系,并涉及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地位,试图确立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的重要比较文学学理。  相似文献   

17.
在后现代社会,随着后殖民主义理论大潮的兴起,原先不带任何意识形态的“语言”的范围已扩展到带有文化霸权和意识形态色彩的“话语”。因此,翻译也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层面上的转换而带有了范围更广的阐释之功能,即从仅囿于字面形式的翻译(转换)逐步拓展为对文化内涵的翻译(形式上的转换和内涵上的能动性阐释),因此翻译就变成一种文化问题,涉及到两种文化活动。由于文化缺省的存在,阐释学在比较文学研究中也就有了其发挥作用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季老《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作为关于对故事体裁做跨国、跨民族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实际上由比较文学牵连出另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学科:比较故事学。书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论断是:1.认为民间故事是一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2.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相得益彰;3.汉译佛经应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4.应将国内各民族文学进行比较研究;5.应偏好“比较文学中直接影响的一派”。  相似文献   

19.
张人元 《海外英语》2011,(8):360-363
Public address is one of the study fields in the research of stylistics. For those public addresses made by most internationally influential characters, most of the public addresses are regarded as the literature classics and optimal resources for English learners as well. Acceptance speech, as one branch of public addresses, is much more representative and referential in some specified areas such as academics, entertainment, economy, society and so on. This paper will conduct a brief comparative analysis based on the acceptance speech made by Martin Luther King in 1964 and Barack Obama, the 44th president of United States, after their winning the Nobel Peace Prize by revealing their stylistic features in order to evoke the readers their more appreciations about the art of public addr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