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库切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1999年出版的小说《耻》是库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性力作。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该作品成为了文坛关注的热点。本文试图从荣格的原型批评角度出发,剖析《耻》这部小说中所隐含的人物、情节和叙事原型主题。  相似文献   

2.
诺贝尔获奖作家库切在《耻》中塑造了众多努力实现去父权化去殖民化,重构自我身份,掌握自主权和话语权的黑人女性,以及生活在殖民地上的白人女性旨在承担历史,化解冲突和矛盾,实现联接对话的理想。库切笔下的黑人女性和白人女性融合为一个整体,共同实现从他者到自我,从历史到未来的过渡,彰显了女性的主体性和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独特的超越性的地位和力量。  相似文献   

3.
《等待野蛮人》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的第一部小说。小说采用同故事自身叙述的手法,揭示了帝国野蛮与残暴的本质,引发了读者对文明与野蛮的深刻反思,文明与野蛮的冲突是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通过对小镇行政长官对"帝国文明行为"的不敢苟同到最后公开的反抗可以体验到库切在塑造这样一位人物时对人物主题功能的技巧运用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从小镇行政长官的人物建构入手,解读其在小说主题建构中所起的主题功能。  相似文献   

4.
库切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对他的作品的解读论文已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各种期刊中。然而库切既是小说家更是一位翻译家,对其翻译理念的系统研究尚无人问津。文章根据库切对穆尔夫妇、哈曼等人翻译卡夫卡代表作品《城堡》、《审判》等的评论,提炼出库切的翻译理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读者参与引发的创造性叛逆、译者对异化和归化的“度”的把握。  相似文献   

5.
郑新星 《铜仁学院学报》2012,14(2):42-45,137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非作家J.M.库切不仅因其特殊的生活、文化背景,而且因其"结构精致、对话隽永、思辨深邃"的小说作品和评论文集受到众多批评家的关注。他的第一部小说《幽暗之地》通过主人公将异己之他者非人化和以武器宣告文明,用战争带来和平的阴暗心理和野蛮行径,撕下了以宗教和意识形态为核心的西方文明的虚伪面纱,揭露了所谓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慈善事业"的真实面目,反思并谴责了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6.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翰.马克斯维尔.库切的代表作《昏暗的国度》以后殖民主义为语境进行边缘化建构,构成文本主体的地域、教义、时空被纷纷边缘化。在边缘与中心的倒错中等级被颠覆,规约被打破,主流权力话语在荒诞不经的叙事中被消解。  相似文献   

7.
生态主义理论者力图消除西方传统哲学理论中人为的天人对立,进而建立和谐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以破除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南非作家库切的寓言体小说《等待野蛮人》虽没有被明确界定为一部生态主义小说,但文章中对生态破坏的悲怆与惋惜,对征服与统治的批判,以及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瓦解的预言无疑折射出了作品中所蕴含的生态主义内涵。  相似文献   

8.
"边界"一词在文学领域素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隐喻意味,尤其在凸显文本与读者的边界互换性方面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的作品经常涉及到此类问题,其作品的基调在于否定权威、消解绝对、容纳他者.库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慢人>把边界的后殖民主义隐喻理论运用于小说创作中,从小说中可以看出, 跨越边界的过程是从自我走向他者的过程,也是消解二元对立的过程,更是直面自身野蛮劣根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库切的生态书写氤氲于其后殖民创作之中,生态主题与后殖民主题在其作品中相互交融,具有典型的后殖民生态书写特色。以往的评论主要从后殖民理论视阈来分析库切的文学创作,而对其作品中丰富的后殖民生态书写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是展示库切后殖民生态关注的重要作品之一。在这部作品中,库切的后殖民生态书写绝非空洞地赞美大自然或将其浪漫化,而是与残酷的种族殖民战争及种族殖民统治相关联,具有明显的伦理政治倾向。通过探究《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所蕴含的后殖民生态关注,我们能够窥见库切尊重一切生命、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容及反对一切霸权的后殖民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10.
库切的自传体小说《夏日》采用了新奇的表达方式:将自我揉碎在多个人物的视域内加以评价,从而展现出多个侧面的自我主体形象。这样的写作方式是和作者的自传观相吻合的,是对传统自传观的解构与重建。借助于各个受访者独立视角的描述,虽有虚构的成分在其中,但却是力求达到真实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该作品如同一部多声部的陈述,最后形成作家库切对于自我的多元剖析及认识。  相似文献   

11.
库切在其小说《慢人》中采用了作者闯入、框架叙事与嵌套叙事、文本的不确定性等典型的元小说叙事策略,使小说模糊了现实生活与虚构世界的界限,同时也赋予了小说人物更大的自主性,让读者参与小说的创作,丰富了小说创作的形式.  相似文献   

12.
库切在对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家笛福的经典作品《鲁滨逊漂流记》的后现代改写小说《福》中,选取女性叙述视角,竭力为边缘人物和弱势群体寻找话语权力。研究发现,原本处于权力边缘的女性和黑人男性地位得到提升,白人男性权威受到质疑,库切通过作品中人物身份和地位的变化揭露了被殖民者的反抗与成长,并流露出去殖民化的写作主张。  相似文献   

13.
空间理论是近年学术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本文对库切几部代表性作品进行了文本细读,从空间的权力统制、身体作为特殊的空间形态和叙事的空间化三方面论述库切在文学创作中的空间观,从而得出的结论是通过对空间本质的探索,库切向欧洲文学普遍主义原则挑战,对传统欧洲文学叙述模式、小说观念和作者权威的颠覆实际上创造出了一种事实上的批判文学,并以文本的形式参与了改变霸权政治的行动,并且体现着对整个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关怀。  相似文献   

14.
"复调音乐大师"巴赫通过高超的复调手法,将复调音乐发展到了极完美的境地,巴赫金则将复调引入小说理论体系,而南非后殖民文学代表人物J.M.库切将音乐和小说的复调性渗透到他的文学创作中,2007年出版的小说《凶年纪事》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表现了故事的单声部纵向发展,而且还体现了不同声部的横向发展。三个声部的合音,组成了一曲完整而又跌宕起伏的完美乐章。库切通过不同的叙述角度塑造独特的人物、故事情节、叙述艺术,对文学与政治、文化与民族等诸多重大问题展开探讨,以此体现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5.
深陷双重身份的库切将不同形式的他者化蕴藏在小说《耻》中。通过对种族、阶级以及性别制度他者状况变化的描述,揭露了昔日的中心正在他者化并走向极端化的趋势,进而表达作者对新的他者化极端的批判。  相似文献   

16.
《悸动心曲》是库切的一本文学评论集,收录了其对于21位作家的评论文章,库切紧紧围绕这些作家的作品进行阐释、分析和解读。本文通过梳理这21篇评论文章管窥库切评判文学之标尺的3个主要方面:关注历史书写、聚焦伦理道德以及讲求文学形式。上述3个方面是库切衡量一切文学作品优劣的不可撼动的标尺,也是其自身文学创作中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主义在消解了深度感、历史感和主体性之后进入了一个"杂语"的时代。巴赫金的"复调"之义正在于此,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声音彼此相互对话交流。后殖民文学代表人物J.M.库切借助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表现形式,通过杂糅了虚构与非虚构,在《凶年纪事》中以其独特叙述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多声部的世界,使作品极端地体现其复调话语无限的空间维度。  相似文献   

18.
尽管易卜生与库切所处年代不同,所属区域不同,但是这两位作家对孤独的理解与分析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他们用作品颠覆人类对世界的一种普遍认识——有关从众的必要性。笔者在分析两位作者如何在作品中对从众的必要性进行质疑以及对孤独进行昭扬的过程中,也注意到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笔者认为,这两位作家的颠覆力度来自他们所选择的自我流散经历,正是这种流散的生活历程,导致他们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强烈共鸣。  相似文献   

19.
库切小说中对传统父亲形象进行了解构,传统意义上的权威化身的父亲形象沦为软弱无能与丑陋堕落的同义词。父亲形象在叙事策略上也沦为边缘角色甚至处于"无名"状态,这隐喻着殖民主义和白人权威的坍塌和社会伦理结构的重组。  相似文献   

20.
南非作家J.M.库切将小说《耻》置于后殖民和全球化语境下,通过小说中描写的土地、女性遭强暴事件和动物问题体现了殖民主义与生态毁坏的共谋关系。本文从后殖民生态批评视阈出发,通过分析小说中所展现的人类对土地的争夺、男性对女性的征服及暴力以及人类对动物的虐杀,展示了作家对人类生存环境、女性问题及动物问题的人道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