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是研究人的思想感情的一门科学,不是研究作品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就是体会作品背后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在作品中读出作者的“自我形象”来。其实,能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的,我以为音乐来得更直接也更深刻,且更容易把主体感情传递给客体,给人们带来情感的熏陶和美的享受。一首歌就是一首诗,诗也是从民歌中孕育而生的,音乐与文学似乎一开始就是难以分割的。由此,我想到在我的教学中融入音乐元素,并大胆进行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2.
文学,是研究人的思想感情的一门科学,不是研究作品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就是体会作品背后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在作品中读出作者的“自我形象”来。其实,能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的我以为音乐来得更直接也更深刻,且更容易把主体感情传递给客体,给人们带来情感的熏陶和美的享受。一首歌就是一首诗,诗也是从民歌中孕育而生的音乐与文学似乎一开始就是难以分割的由此,我想到在我的教学中融入音乐元素,并大胆进行了一些尝试。第一,直接把课文唱出来。例如高中语文第三册诗词单元读背篇章中有一首李清照的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  相似文献   

3.
抒情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抒发思想感情、主观感受,是文学写作的重要表现方法之一,在涛歌和抒情散文中更为常用。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即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直接倾吐自己的情怀,它往往以“我”作为抒情主人公。当感情强烈奔进,不直抒不足以表达之时,常用此法。这种抒发是坦露的,能使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产生交感,有很强的感染力。在叙事类作品中,它是作者表露对所描述对象的感情倾向和美学见解的一种方法;在抒情类作品中,它还是传神造境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黄金梅 《成才之路》2012,(36):90-90
音乐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学科,在学校教育中起着特殊的作用。音乐是艺术作品。每一个作品都凝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内心深处思想的自述,是一种情感的表白。如何让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去领悟作品的思想情感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模仿教学法。  相似文献   

5.
白福伟 《广西教育》2007,(7B):20-21
一、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思想感情缺失问题 (一)从“诗缘情而绮靡”想到教学中的思想感情缺失 陆机的《文赋》中有“诗缘情而绮靡”之说。古人所讲的“诗”多指全部的文学作品,作品的妙处就在其表达了人类丰富复杂的情感内涵。现在我们再学习古文(多数是文言文),也要从感情上做文章。我所说的“情”指的是,作者之情、教授者之情(教师对鉴赏作品的专业的感情理解)、学习者之情(学生对鉴赏作品的个人的感情理解)三种感情的结合。文言文教学,容易出现过分强调“诗”而忽视“情”的倾向,我把这种倾向称为文言文教学的思想感情缺失。[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刘勰的辞情观主要表现在:第一,既强调情、诗、人之间的一致性,又看到了情、诗、人之间的相背性;第二,一方面认为作品的思想感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存在一致性,另一方面又注意到了二者的矛盾性和虚假性,也就是情真不一定诗真,情伪不一定诗伪。第三,情感和语言的发生,一是来源于自然界,二是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7.
声乐是以音乐和语言相结合来传达思想感情、表现艺术形象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自古音乐与文学两者的发展都在相互渗透,协调影响。而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歌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则有赖于声乐教师将声乐作品中的文学内容,也就是歌词、时代背景、相关文化等,向学生精确而富有情感的启发。因此,声乐教师在具备声乐教学技能,人格修养的条件下,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音乐与文学渊源已久。劳动创造了人类.同时也孕育了一切艺术。诗和歌就是从人类为生存而开始繁重劳动的那一天就产生了,并且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古代的诗就是歌,如最早的“夯歌”、“纤夫歌”等,既是歌又是诗。诗和歌的交融也就是音乐与文学的最原始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一、课堂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属于文学范畴。我对文学和诗的感受是:文学是人学,诗学是情学(板书)。文要写出人来,诗要写出情来;无人不成文学,无情不成诗学。因此,表达诗人的感情是诗歌的核心内容。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一下鉴赏古诗怎样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怎样去把握呢?我的观点是:意象传出诗人情(板书课题),即通过意象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0.
当代探索诗难懂,这是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当然,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这样的探索诗。分析起来,原因是不是有两个 ?一个是探索诗本身确实不大好懂;另外一个是,我们平常学的作品,是不是过于古典化了,我们是不是还停留在 19世纪 ?  一回生,二回熟。我上过网,我有过这方面的经验。第一次上网,我也是分不清哪是哪,找不着北。上网次数一多,我也能得心应手了。我并不笨,我相信自己多接触几回,是能够理解这些探索诗的。我天生就是一个不怕困难和挑战的人,我还想试着写它几首这样的诗呢。   现在流行网络文学,诗歌是不是也可以时髦一…  相似文献   

11.
音乐给动作以灵魂,它是激发教师创作灵感的钥匙。在小学形体课教学中巧妙合理地运用音乐给孩子个性化带来了生机,也给教学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一、小学形体课中音乐的艺术魅力在小学形体课教学中,离不开美妙的音乐,音乐能引起学生的遐想,能使学生产生共鸣,更能激起学生的情感。音乐是有声无形,最擅长表现事物的运动性特征,表达学生的思想感情;而形体则有形无声,它是用身体的动作来表现运动特征和思想感情,将音乐的声和动作的形有机结合,才能完整地表现形  相似文献   

12.
在《楚辞》几首诗中,《离骚》无疑是最好而且是最著名的一首.在这首诗中,诗人屈原有力地、毫不隐讳地表达了他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和道德倾向.在这篇文章中,我试图把这篇杰作当作悲剧作品来分析,尽管《离骚》不是一部戏剧,我在这里使用“悲剧”这个词是取其原义.也许有人会对我的提法表示异议,认为在中国不存在悲剧.在1933年发表的《悲剧心理学》一书中,朱光潜先生指出:中国文学没有悲剧.钱钟书先生在考查了四部元朝和清朝的戏剧以后,也认为在传统的中  相似文献   

13.
一、正确认识歌唱艺术和声乐作品歌唱艺术,就是对一部声乐作品的演唱,能够把它的思想感情、内在含义充分、确切、有效、清楚地传达给听众。演唱一首作品之前,应认真领会歌曲的内容、含义、情绪,并力求在脑海里让它形象化、生动化。在拿到声乐作品后,首先从歌词、音乐去理解这部  相似文献   

14.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一首歌曲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充分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把它揭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去感受,体验和熏陶,从而产生心灵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5.
《卫风·氓》是久经传诵的《诗经》名篇,也是所谓“弃妇诗”的代表作。作品以自述的口吻叙述了女主人公与负心汉“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后受尽虐待直至被弃的整个过程。这首诗的魅力不仅在于首次较完整地、脉络分明地交待一场婚姻悲剧的始末,更在于作品以细致的笔触塑造了一位勤劳、善良、勇敢、果断又具有叛逆性格和强烈自主意识的女主人公这一艺术形象。如何从审美的角度把握女主人公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意义呢?一、从审美感知入手,整体把握人物形象通过语言文字的阅读,欣赏者在脑海中会留下这样一些零碎的印象:女主人公和氓相识、相知…  相似文献   

16.
朱清 《学语文》2003,(1):26-26
《我的叔叔于勒》的主人公到底是谁?有人认为是于勒,有人认为是菲利普夫妇,还有人认为是小弗朗士。真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看看《文学辞典》中给“主人公”下的定义:“主人公是文学作品的主要人物,即作者所着力刻画的一个或几个在作品中占居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作品  相似文献   

17.
梁慧 《华章》2011,(23)
<氓>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首弃妇诗.作品以故事诗的形式,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气写出,叙述了自己和丈夫恋爱、结婚、受辱、被弃的全过程.女主人公这一形象一经产生就吸引了众人关注的目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乃是主人公有着相当鲜明的个性,全诗反映了造成女主人公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舒曼是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不仅推动了德国音乐文化的发展进步,同时也推动了世界音乐及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舒曼12首风格相似的钢琴作品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全新的钢琴作品形式——钢琴套曲。舒曼钢琴套曲具有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其作品在旋律、意境方面都具有诗的韵味和诸多文学因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9.
文学鉴赏中的共鸣,是一种精神现象。阅读文学作品的时侯,作家通过作品的形象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强烈地打动着读者,引起读者思想感情的回旋激荡。他们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为作品中正面人物的胜利而欢乐,为反面人物的溃灭而称快(或者为正面人物的失败而悲痛,为反面人物的得势而愤慨)。这种现象就是文学鉴赏中的共鸣。没有这种现象,没有作为主体欣赏者和作为客体的文学作品的这种“共鸣”,文学作品就无从发挥它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20.
梦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梦与文学作品同样也有着密切联系,通过作品中人物的梦,可以更透彻的了解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以及作者的内心世界。本文从作品中主人公梦的基本特征以及梦与文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梦进行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