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宋亮 《教育》2013,(34):21-22
中国式寄宿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在成人层面,这种文化让家长逃避教养责任,导致择校现象,让教育资源不平衡;对孩子来说,低龄寄宿制造了大批"体制孤儿",让童年不美好,导致孩子身心不健康  相似文献   

2.
让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远离校园欺凌伤害,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学校要引导寄宿学生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远离不良的社会文化,增强自控力;作为家长要关心生活在寄宿学校的孩子,成为孩子的榜样;作为学校要重视寄宿学生人身安全管理,重视寄宿学生心理健康辅导。  相似文献   

3.
涂皓 《教育》2013,(12):26-26
随着全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深入,寄宿制学校渐成农村义务教育主流。然而,为了达到教育的规模效应,在没有认真比较撤并节约成本和寄宿制学校建设成本情况下的盲目撤并,导致农村寄宿生大量增加,办学条件与寄宿生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同样在城市,越来越多的家长或因工作太忙,或担心老人带不好孩子,选择让孩子上寄宿幼儿园和寄宿小学。  相似文献   

4.
农村儿童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寄宿制学校并度过德性成长关键的童年期,凸显童年议题的重要性.农村儿童的童年有三个层面的德育价值,包括农村家庭中的情感童年、村落习俗中的文化童年、人类命运中的乡土童年.农村寄宿制学校使儿童脱离家庭、村落并进入集镇导致童年断裂,对农村儿童德性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具体表现为:"宿而不家"的寄宿生活分离儿童与家庭使情感童年转向寄宿童年;"教化上移"的现代学校分离儿童与习俗生活使文化童年转向知识童年;"离乡离土"的寄宿 制学校分离儿童与村落使乡土童年转向城市童年.农村寄宿制学校应从三方面复归童年:通过"寄宿而家"关爱童年营造道德的寄宿生活;通过"教化平移"拓展童年生长的地方文化空间;通过"重建乡土"守护人类童年的乡土伦理根基.  相似文献   

5.
距离     
现实生活中,有一个叫"距离"的词,它可以让你拥有一种因它而产生的美好和进步。从小生活在父母身边的我,为了让自己多一些独立生活的能力,步入高中后选择了寄宿。之前在家的时候,我与父母发生摩擦在所难免:要么是他们认为我这里不对那里不好,要么是我认为他们的教育方法不适合我。头一次在学校寄宿度过一周的  相似文献   

6.
《初中生》2011,(9):48-48
好了不哭了(1025□□□□443):姐姐,好多事情。让我觉得痛苦。刚进入初中,很多地方不习惯:学习不习惯,寄宿不习惯,新的师生、同学关系不习惯……  相似文献   

7.
《初中生》2011,(25)
好了不哭了(1025□□□□443):姐姐,好多事情。让我觉得痛苦。刚进入初中,很多地方不习惯:学习不习惯,寄宿不习惯,新的师生、同学关系不习惯……  相似文献   

8.
寄宿学院最早出现于12世纪末的巴黎大学,最初是为接受贫穷学生而创建的。寄宿学院作为大学的分支机构,经历了形式推广和功能拓展阶段、独立教学机构阶段以及多样化改革阶段。寄宿学院的建筑布局、组织形式、教学和管理方式为后继大学所效仿,其"学院自治"的治理理念、既合作又竞争的社群文化以及其"苦修"精神也得以传递并保留至今。作为学院文化的精髓,寄宿学院的精神在延续古老文化和传统的同时坚守了大学的组织特性,并在与时代和环境的融合中形成富有时代气息和个性特征的学院文化,推动了大学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的初中教学过程中很多的家庭由于客观的因素,都选择让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寄宿,这样寄宿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在学校内完成,很多寄宿学生化学学习不是很好,需要老师多方面的努力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成绩。主要研究分析一下寄宿制学校学困生转化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0.
人际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关系,或心理距离。民办寄宿学校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一些父母在外地忙于经商,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孩子。所以很多家长想让孩子考进寄宿学校。有些寄宿学校的学生在节假日也常年寄宿在学校。形成贵族式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与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及生源不断减少,教育布局也相应有了较大的调整,规模办学已成为我们农村山区教育的新课题,寄宿制也随之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融入我们的教学管理中。小学寄宿制是个新生事物,如何发挥寄宿优势,促进学生素质发展呢?作为寄宿班的任课老师,经过教育实践,我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我们认为要让家长信任寄宿学校,让学生喜爱寄宿生活,必须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等能力的基础上,在严格要求与严格管理的同时,更多地关心学生身心发展,采取有效措施,让寄宿生活“活”起来。一、注重心理疏导,消除畏难思想现在的…  相似文献   

12.
当前影响云南民族贫困地区低龄寄宿儿童学校适应的因素主要有年龄、学校环境、师生关系、家庭、同伴关系、民族文化差异等方面,而想要提高低龄寄宿儿童学校适应能力应该在国家政策、学校管理、资金争取、校园民族文化建设、家校配合等方面采取对策措施,创造条件使低龄寄宿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13.
重视研究寄宿制高中的寄宿文化 重视研究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里特的到来让很多中国校长思 考这样一些问题:伊顿作为一个个 案,它的理念和经验能为我所用吗? 它的精髓在哪里? 伊顿是一所寄宿制男校,它的经  相似文献   

14.
《留学生》2014,(20):36-38
正留学生到了国外,一般住在寄宿学校或者寄宿家庭,无论是哪一个选择,都是了解国外文化、体验风土人情的好方法。Homestay,就是"家庭寄宿",为外国留学生在其所留学国家以有偿服务的形式,提供住房与生活基本设施(大多是本地家庭),旨在提高其在该留学国家的生活能力。外国留学生为了解决住宿条件,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促进了解国外文化,更好地融入外国社会,会选择短期或长期居住在当地人家庭。  相似文献   

15.
农村学生由于特定的环境,其学习英语的兴趣不浓,学习效果不显著,尤其是寄宿制学校学生的英语学习更是如此,这就为每一个农村英语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如何让寄宿学习学好英语,也是教育界研究和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采用情绪—社交孤独问卷、儿童孤独感量表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甘肃省3 446名(其中寄宿生1 367名)寄宿与非寄宿中小学生开展了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发现:寄宿与非寄宿中小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寄宿小学生孤独感显著高于非寄宿小学生;中小学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中小学男生;城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农村中学生;回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汉族中小学生,回族中学生的社交孤独感显著高于汉族中学生。  相似文献   

17.
《家庭教育》2007,(4X):11-12
要不要寄宿?这让许多隶长举棋不定。对于身心发眉都还未定型的孩子来说.进入寄宿刺学校学习有什么益处,又有什么值得注意的方面昵?[编按]  相似文献   

18.
目前由于生源逐渐下降,导致农村地区很多学校进行合并,很多学生不得不在学校住宿.同时,由于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在不断增高,都希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还有一部分学生因此被送到了寄宿学校.但是农村地区毕竟条件有限,所以对寄宿学生的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农村寄宿学生管理的问题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9.
我们学校地处浙江东南部的括苍山下,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学生家庭住址分散,山区学生居多,留守儿童的比例较大。这些孩子,或让(外)祖父母隔代带管,或委托亲友代为照看,或全寄宿在学校里,缺少父母的关注,导致家庭教育普遍缺失。  相似文献   

20.
由于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多工作繁忙的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到寄宿学校,也有部分家长是冲着民办寄宿制学校一流的硬件设施以及良好的师资而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享受优质教育的,也有的家长是由于现在多是独生子女,想让孩子在寄宿学校中培养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独立生活的能力,并让孩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