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4 毫秒
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南阳水利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南阳受水城市与农业用水之间的紧张矛盾,加快南阳水利建设步伐,控制水土流失,为库区及沿线灌区移民营造良好的生存、生态环境、实现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保障南阳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南阳是一个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盆地,又处在亚热带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适宜绿色农业和高效农业发展的亚热带气候,已经开工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及贯通东西的宁西铁路将成为带动南阳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大大提高了区域经济的外向度.为此,南阳人民应利用自身优势,抓住机遇,转变观念,实施循环型智能生态战略,实现南阳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早日步入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3.
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南阳灌区农业土地利用问题进行分析,对如何合理利用日益短缺的土地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生态安全对保证京、津、华北地区供水安全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结合国家对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通过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4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安全潜在风险分析,以“PSR”模型为基础,建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遵照相关原则和构建思路筛选出28个典型评价指标,为准确地进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安全评价,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安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区域水环境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评价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区域丹江口水库补源区和干渠沿线河流水污染现状,分析了影响水环境的因素,提出了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水污染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结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对南阳膨胀岩土的野外特征、时代成因、膨胀特性及判定与分类标准做了描述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提出了膨胀岩土的判定与分类中的时空性及判别与分类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采用生态足迹理论,对南阳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估,计算结果表明:南阳市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为0.9921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4946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4976hm^2,说明南阳市的发展正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状态,人类对自然的利用程度已经超过了本地区自然生态系统所能承载的能力。南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虽然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和渠首地的生态环境很好,但若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南阳这一大环境的生态可持续发展不能实现,这势必会影响到中线工程的质量和长期效益的发挥。对此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8.
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21世纪我国一项宏伟的水利工程,是我国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最具挑战性的特大型基础设施工程之一,本通过研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的生态环境情况。对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后十堰市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新的发展机遇,提出了较科学、合理的建议和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9.
丹江口水库及上游流域水土保持规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确保丹江口水源区长期稳定,达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质要求,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实地勘查水土流失分布及成因,根据南阳项目区不同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并进行了工程总体布局、投资估算和实施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10.
南水北调工程是造福人民,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重大调水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2014年开通运水之后,有力促进受水区城市经济发展、居民满意度提升、生态环境营造、绿色生态转型等,使城市经济有了质的提升.通过融入水资源要素,本文设计包含5个一级指标,28个二级指标的受水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熵值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有力地促进了河南省受水区11个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文化资源整合的经济运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概述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探讨了发展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文化产业的必要性,进一步提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文化资源整合的经济运作对策,一是构建跨行政区域的经济文化战略协作组织,二是塑造"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文化"品牌,三是通力打造中线工程水源区文化产业链.  相似文献   

1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襄樊市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指从汉江的丹江口水库引水供给华北地区,合理配置我国水资源的21世纪特大工程。该工程实施后,对汉江中下游地区产生较大的影响。文章通过分析对汉江中游段襄樊市农业、工业、城市、生态环境、航运、渔业等影响的分析,提出了一些补偿性工程建设方案.以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给襄樊市造成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保证襄樊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南阳市旅游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讨论了南阳市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不足,指出了宁西铁路的开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是南阳市旅游业发展的新机遇,它提升了南阳旅游资源的品位,拓展了旅游客源市场,形成了合理的旅游空间框架,最后提出依托旅游业发展的新机遇,构筑南阳市旅游中间框架的构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分析工程对汉江中游段襄樊市有利和不利影响,提出襄樊应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加强生态环境安全规划、管理,进行生态建设;狠抓水污染控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水土保持力度,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业;以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给襄樊市造成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保证襄樊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中下游地区是湖北省经济基础最强的地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从汉江的丹江口水库调水供给华北地区,水源地主要在湖北省境内,大坝加高、库区淹没、移民安置、下泄水量减少对湖北发展带来一系列影响。文章在对湖北汉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生态安全问题、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概述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中线调水对湖北汉江中下游干流供水区水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引江济汉优化利用两江水资源。提出湖北省应抓住机遇,兴利除弊,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解决好移民安置问题,优化区域规划,加强汉江现代水利工程建设,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科学合理综合利用长江、汉江两江水资源,使湖北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促进湖北“中部崛起”。  相似文献   

16.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林建设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库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丹江口库区生态环境状况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出了加快发展库区生态林的时策建议及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7.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旅游发展缓慢 ,原因之一就是其旅游营销滞后。为此 ,建议突出水源地旅游营销的主题形象 ,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 ,实行大营销策略及政策营销、事件营销、联合营销等方式 ,以加快水源地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8.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对汉江中下游地区造成一系列影响。本文通过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的利弊分析,提出了促进汉江中下游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兴隆水利枢纽工程效益滚动开发其它梯级,形成梯级渠化体系,提高汉江中下游防洪标准;以引江济汉为主,补充汉江下游水源,发展汉江航道, 促进江汉平原的经济发展;狠抓水质污染控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水土保持力度,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内涵、特征及该系统必要性的分析,提出建立中线工程水源区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系统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Regional drought analysis provides useful information for sustainable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this paper, a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 (SPI) at multiple time scales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al patterns and trends of drought in the Han River Basin, one of the largest tributaries of Yangtze River, China. It was found that, in terms of drought severity, the upper basin of the Han River is the least, while the growing trend is the most conspicuous; a less conspicuous growing trend can be observed in the middle basin; and there is an insignificant decreasing trend in the lower basin. Meanwhile, the impact of drought on the Middle Route of the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was investigated, and it is suggested that water intake must be reduced in times of drought, particularly when successive or simultaneous droughts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basins of the Han River Basin occur. The results can provide substantial information for future water allocation schemes of the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