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论文以海登·怀特的“后现代历史叙事学”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中国20世纪80年代诗歌中顾城、第三代诗、海子的诗歌写作。他们分别代表了80年代诗歌写作的不同阶段,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中的“提喻写作”综合型写作的话语特征,这对于当代诗歌写作有着积极的建构意义与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一)导入课文师:今天,非常高兴与大家一起学习我所喜欢的诗人海子的名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课件展示背景图片:蔚蓝的大海。标题:《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师:对于许多人来说,海子也许还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可是对于喜爱中国当代诗歌的人来说,海子是一个神话;对于许多人来说,海子也许只是一个写诗的傻瓜,但对于热爱真理的人来说,海子是一位烈士,一位圣徒。如果说舒婷是朦胧诗歌的圣母,那么海子就是第三代诗人的精神之父。而从朦胧诗到第三代诗人,正是中国当代诗歌主体意识觉醒的时期。今天,如果要写当代诗歌史,已经不能无视海子的存在。下…  相似文献   

3.
在当下诗歌写作中,“口语写作”因过分强调反讽策略与反叛意识,忽视了诗意、诗性,它变成了大众文化消费语境下话语权斗争的产物。海子、昌耀等诗人坚守的“大诗”写作情怀,践行了诗歌以抒情为特征的“歌唱性”,让诗歌回归艺术,回归内心。从“反讽”向“歌唱”的转向,对当代诗歌写作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海子作为中国第三代诗歌浪潮的杰出代表,其独具个性的诗风,庞大复杂而又相对集中的诗歌意象,都有着审美和研究的价值。以往学术界对海子诗歌的研究多集中在"麦地情结"上,很少言及诗歌意象具体分析与诗歌王国的向往。通过对诗人的成长、诗歌内容、思想向度等方面的分析,重点探讨诗人笔下另一意象的集中——"王者情结",以及其与诗人的非正常死亡之间的隐秘关系,以期能对学术界研究诗人海子提供一个崭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5.
作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诗人的重要代表,海子的存在丰富了中国当代诗歌的意象群落。“麦地”“村庄”曾一度成为海子的代名词。本文认为,除了“麦地”“村庄”外,“黑夜”意象与‘‘死亡”意象也是海子诗歌意象群落中的重要主题。笔者结合海子的诗歌创作,对海子诗歌中存在的浓郁的黑夜意象与死亡意象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顾城和海子分属于当代不同时期的诗歌派别,但同为20世纪80年代的诗人,并最终在相近的时间走向死亡。这种巧合为探讨顾城与海子的诗歌提供了某种线索。论文将从比较顾城和海子的自然观出发,以二者诗歌中出现频率较多的春天意象为例,来分析二人诗歌中的悲剧意识。最后简要分析顾城和海子的诗歌风格,勾画出二人诗歌中的对立的主体形象,进一步探求顾城和海子诗歌中的死亡预言。  相似文献   

7.
“麦地”意象在海子的诗中多次出现,蕴含在其中的“麦地情结”更是独特而又复杂.海子十五岁之前的贫困生活是他对麦地产生深刻情感的根本原因,理想的幻灭则更是加深了他对“麦地”的回忆和向往.通过分析海子的诗歌,可以了解到“麦地情结”既是他对麦地的热爱和感激,更是对生命本源的探寻与亲近.这也警示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要忘记赖以生存的土地,保持对生命的感恩和敬畏.  相似文献   

8.
由于区别于同时代诗歌和他的死亡成为中国文学转型期的某种象征,海子诗歌和他本身成为了当代文学不能忽略的话题。本文以“在小说时代”为题,不仅指涉现在诗歌身处困境的现实,而且从海子诗歌的阅读感受和社会因素、诗人本性引发的悲剧三方面浅析当代诗歌衰亡的原因,并借此缅怀已逝去的诗歌精神。  相似文献   

9.
当代汉语诗歌在“艨胧诗”、“第三代诗人”和“70后”等不同阶段,在女性经验的书写上,大致经历了一个崛起与深化的过程。而当下最活跃的“70后”女诗人,她们的写作在反抗既存文学秩序之外,呈现出多种姿态,更是汉语诗坛值得关注的风景。  相似文献   

10.
因为海子独特的艺术风格,当代人们多认同他是一个抒情诗人。但在他寄托了诗歌理想的长诗和诗剧中却有着更多的诉说。海子提出的“民间主题”有着特定的含义,只有对它进行剖析才能看到海子诗歌理想的内核,获取海子诗歌的价值取向;海子不是一个忙于解构的诗人,而是一个醉心于重构的艺术家。海子给我们的启示是如何寻找文学的原始材料。  相似文献   

11.
马晓琼 《文教资料》2013,(10):22-23
在当代诗坛上,海子用生命谱写了一首首富有理想主义色彩的诗篇。他的诗歌回归原始,回归生命,回归村庄,清新,质朴,充满激情与理想。在他的诗歌中多次出现"村庄"意象。这一意象的出现,一方面与海子的农村经历有着无法割裂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海子对于村庄的执著迷恋,同时也蕴含了其逃离城市、回归乡土的思想意蕴。  相似文献   

12.
海子论     
海子在抒情诗写作领域所显示的杰出艺术才能已为世人所公认,从艺术评价标准的角度而言,海子的抒情诗写作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无疑是令人瞩目的,然而海子对于自己雪莱或叶赛宁式的浪漫主义“诗歌王子”的身份并不满意,他渴望成为歌德或但丁那样的诗歌的“王”,这与海子认识到抒情诗所具有的诸多局限性而对抒情诗产生某种轻视态度有关,并由此萌发了史诗创作的热烈追求。这种对于史诗的热烈追求在海子身上体现为一种浓郁的“史诗情结”。海子这种十分浓烈的史诗情结并非一种“突兀”的创作心态现象,而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弥漫整个诗坛的史诗情结的一种回波余响。而一个更为“有趣”的现象是,海子的史诗创作实践,即其创作成果(史诗文本)作为一种诗体在艺术特性层面上的“合法性”,在“第三代”诗人那里遭到了范围较广的质疑乃至嘲讽。这实际上更能凸显出海子史诗创作的独特风貌、品质与价值。  相似文献   

13.
海子的名字在一般的读者中是比较陌生的,但随着新语文试验课本(高中语文第三册)编选了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和《秋》之后,更多的读者特别是年轻人,开始热情地关注起海子和海子的诗歌来了,甚至有众多的诗人和读者建议把海子的忌日———3月26日定为“中国诗人节”。海子结束了一个诗歌时代,也开启了一个诗歌时代,他成为了一个继屈原之后中国诗坛为精神而献身的又一个象征。本文试图对海子的诗歌精神进行一个大略的梳理和论证,并以此参与关于海子诗歌精神的讨论。一、海子的死和不能承受的精神之殇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于安徽省…  相似文献   

14.
发轫于一九八三年初的第三代诗以其先锋性和试验性受到了海内外诗歌界的注目。尽管历时六年,早在一九八九年七月,国内最有权威性的诗歌刊物《诗刊》刊出了征求“第三代诗”“力作精选”和“诗论精典”的广告。然而,第三代诗至今仍未逃脱众多的指责和困惑的眼神。 那么,“第三代诗”能否在诗史上留下一席之地呢?  相似文献   

15.
意象的丰富和意象寓意的相对稳定是海子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除了广为评论者关注的“麦子”“太阳”等意象外,海子诗歌中“水”的意象也是反复出现的。笔者认为它包含着丰富的含义。首先,作为宇宙元素的水是人类生命的起源,诗人由水的平静而神秘思考到人的生命、死亡等问题。其次,诗中“水”仍继承了古典传统诗歌中历史、岁月、时光等的寓意。第三,诗歌中“水”有情感、欲望的寓意。  相似文献   

16.
海子的名字在一般的读者中是比较陌生的,但随着新语文试验课本(高中语文第三册)编选了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和<秋>之后,更多的读者特别是年轻人,开始热情地关注起海子和海子的诗歌来了,甚至有众多的诗人和读者建议把海子的忌日--3月26日定为"中国诗人节".海子结束了一个诗歌时代,也开启了一个诗歌时代,他成为了一个继屈原之后中国诗坛为精神而献身的又一个象征.本文试图对海子的诗歌精神进行一个大略的梳理和论证,并以此参与关于海子诗歌精神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只要有人提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们自然就会想到海子;只要有人提及中国当代诗歌,我们不能不想到海子。海子,带着对诗歌的热爱,带着破碎的理想,已经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他的离去.预示着一只飞往理想主义时代的雄鹰.  相似文献   

18.
摘要:诗歌中的“气”,主要指诗歌内在的气势,表现为由诗歌意泉、思想情感、诗意空间等不同因素构成的气泉、气骨、气韵。海子被称为用生命极限全力冲撞当代诗坛的天才诗人,他以火山喷发武的才情,照亮和点燃着自我构建的黑暗中的诗歌王国。其诗以恢弘奇诡的气象、孤傲不驯的气骨、空灵畅达的气韵,而获得一种“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般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9.
海子的诗歌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他“以梦为马”,驰过80年代中国诗歌的疆场,全速冲击诗歌的极限,最后在对“大诗”追寻中耗尽了自己的生命力。时值海子逝世二十周年纪念之际,各种纪念海子活动的举办,从侧面印证了他诗歌的价值和持续的巨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应有所转变。其中一个重要的转变就是由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主动开发者和建设者。从滕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来看,可谓实现了这一转变。他将课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只是作为一个“活结”,一个能扩散,会生长的“点”,由此扩展到海子其他的诗歌、海子独特而丰富的生活历程和精神世界。打个也许不甚贴切的比喻,执教者凭着自己的爱好和能耐,将一口池塘“挖”成了一个烟波浩淼的湖,然后引导学生领略天光和云影,引导他们在海子的诗歌中穿行,进行精神的游历甚至可以说探险。这种精神游历和探险丰富了学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