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模式及其变迁——史学史视野中的唐宋变革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宋变革”问题自 1910年由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氏正式提出后 ,逐步成为唐宋史领域内吸引众多学者关注的一个问题 ,时至今日依然如此。近年来 ,对“唐宋变革”问题研究史的回顾也在进行。美国方面 ,包弼德 (PeterBol)先生的《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史的变化为主》一文对美国学者的研究情况做了比较详尽的说明。① 发表在《中国史研究动态》上的日本学者宫泽知之的《唐宋社会变革论》一文简要介绍了战后日本学界有关唐宋变革论中涉及经济关系层面问题的研究情况。②日本学者丸桥充拓的《唐宋变革史研究近况》一文对最近的日本学者唐宋变…  相似文献   

2.
唐宋诗歌转型研究历史悠久,成果丰富,意义深远。它是史学界唐宋转型研究的子论题,又是文学界唐宋诗之争、宋诗特征研究的衍生论题。在20世纪,学界充分利用三大论题的相关成果去研究唐宋诗歌转型的背景与过程,功在宏观,而弊在微观。从20世纪末开始,微观研究逐渐兴起,到本世纪蔚为大观,功在微观,却又弊在宏观。宏观、微观两种写作方式的此消彼长与彼此融会,构成了20世纪至今唐宋诗歌转型研究的基本发展轨迹。此外,无论是宏观写作还是微观写作,都习惯于采用范式研究的模式,此模式优势与局限并具。因此,如何进一步融会宏观与微观这两种写作方式,如何在范式研究之外开辟新的研究模式,成为唐宋诗歌转型研究乃至整个唐宋诗歌研究的突破口和生长点。  相似文献   

3.
文学人类学是世界性的跨学科研究潮流在中国当代催生出的新兴学科。从神话原型批评起步,经过三十年的研究积累,文学人类学目前处在努力建构一套适合中国本土文学和文化实际的新理论体系。其中一个主要的学术突破是打破了文学本位的神话观,将神话研究引向文、史、哲与宗教学相互整合的大视野。自2009年首次提出从"中国神话"到"神话中国"的命题,学术范式的变革获得理论上的自觉意识,本文再论神话研究学术范式的变革意义,并对"神话中国"研究的未来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4.
民系民居文化理论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源自陆元鼎先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方民系、民居与现代村镇居住模式研究”,是中华民族形成时代背景下构建的一种以中华民族支系(民系)为文化牵引的关注民居建筑本体的建筑学文化研究方法。民系民居文化理论具有自主知识体系形构的方法根基,是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与人居环境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核心表达,呈现出知识体系自主建构的新时代诉求。不仅如此,以民系民居文化理论形成的现代语境为基础,中国近现代建筑史学发展阶段经历了从民族主义建构下的文化规范确立,到实证主义统摄下的系统规律探索,再到当今极具后现代性的对人居环境意义的探寻三大历史阶段,从价值论的角度探寻其范式变革则呈现出从“民族主义中心论”到“实证主义中心论”再到“人本主义延伸论”的范式转移。研究最后从中国历史建筑研究中的民族文化规范确立、中国实证建筑学研究中的科学文化观主导、中国当代建筑史学研究中的“后现代性”呈现3个阶段,解读中国现代建筑史学框架下民系民居文化理论从建筑的文化规范到聚居的文化意义之范式变迁的历程。  相似文献   

5.
张霞  朱志先 《文化学刊》2012,(3):173-176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已经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在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理论构建和批评史的研究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果。而《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论纲》首次以"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冠名,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理论内容及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6.
桑东辉 《文化学刊》2011,(4):176-177
清代史家章学诚有言,"修辞立诚"、"论古必恕"。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的张锡勤先生新作《儒学在中国近代的命运》(以下简称《命运》)就是这样一部"修辞立诚"、"论古必恕"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精品力作,  相似文献   

7.
100年前 ,王国维发表了《红楼梦评论》 ,开启了中国文学批评“用西方理论来阐释中国文本”的现代学术范式。这一学术范式 ,存在着生搬硬套西方理论来不恰当解释中国文本的可能性 ,所以应该用“跨文化阐释”这一模式加以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而这一点也正是《红楼梦评论》带给我们的重大启示。与单向阐发不同 ,《红楼梦评论》的阐释是“跨文化阐释” ,它注重的是中西方平等双向的互文性关系。《红楼梦评论》虽然接受了叔本华哲学的影响 ,却不可以用“影响研究”的模式来解读 ,而只能用跨文化研究的模式来解读。  相似文献   

8.
张举文 《文化学刊》2012,(2):179-180
黄涛著《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10)立足于实地调查这一民俗学核心研究方法来为语言民俗学这个新的学科领域做开拓性研究,不仅其学术创见难能可贵,而且其研究范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贡献是多学科的,但可从方法、理论以及范例作用三个方面来概括。  相似文献   

9.
徐琳 《文化学刊》2011,(6):100-105
索绪尔指出:"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会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民族的也正是语言。"俗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唐宋禅宗典籍保留了大量俗语,它们是历史民俗的活化石,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民俗文化风貌。对禅宗典籍中有关民俗的俗语进行分类考察,以窥禅籍俗语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0.
国歌是一个国家尊严的标志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以下简称《国歌》)的翻译是一件非常严肃和神圣的事情,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树立中国在世界上的良好形象极其重要。本文试从翻译效应论角度分别对收集到的几个主要版本的《国歌》译文做一比较,力求公正客观地分析其综合翻译效应。  相似文献   

11.
受康德、叔本华哲学观念启发,王国维对哲学和艺术的社会文化功能提出了新的看法,并从这样的角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传统的缺失进行批判性考察,《红楼梦评论》即是这种批判性态度的集中表达。《人间词话》的写作,则意味着王国维对于如何更有效地光大中国文化精神,已经通过对叔本华学说的反省而形成了新的认识。这种新的认识,可以视作推动他从以《红楼梦评论》为代表的前期向以《殷周制度论》为代表的后期转变的最初心理契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人集团论纲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人集团产生于先秦时期,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历史中始终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组织。本文旨在简明扼要地论述中国古代文人集团的基本类型、宗法特性、政治文化功能及其与文学风貌的关系,以便对中国古代文人集团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一...  相似文献   

13.
杨文极 《文化学刊》2011,(3):103-110
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引发了一场思想解放和哲学解放。思想解放唤醒了人的主体性,哲学解放要求哲学范式转变。从哲学思维方式上讲,哲学范式的转变,就是从"主客二元对立"的旧范式向"主客二元统一"的新范式的转变。它主要表现在:从远离人的空洞的抽象的旧范式向"以人为本"的充满人间气息的新范式转变;从领袖的"独白"的旧范式向领袖与群众"对话"的新范式转变;从静态的、横向的、共时态旧范式向动态的、纵向的、历时态的新范式转变,即从联系向发展的转变。这个哲学范式的转变,使近代哲学发展到了现代哲学。作为现代哲学的马克思哲学,它已实现了这种哲学范式的转变。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我们没有区分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特别是1924年以后的斯大林主义,甚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的应用直接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把对"文本"的应用直接等同于"文本"本身,这样就造成了许多误读和混乱。我们要理论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改变"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改变斯大林式的旧哲学的观念,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主客二元统一"的新思维范式。  相似文献   

14.
研究中国20世纪文学思潮的论著已出版过几种,但多从纵的史的发展线索展开论述,最近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黎山峣的新著《中国20世纪文学思潮论》,则从理论高度横向论述本世纪我国文学思潮中一些贯穿性的问题,颇多新见,这是作者经过长期思索,殚精竭虑写成的一部富有创新精神的学术专著。  相似文献   

15.
孟子在唐宋时期社会和文化地位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在宋代以前的社会和文化地位与先秦诸子无异,处于不著不察状态.唐中期孟子开始受到思想和社会的尊崇,宋代完成了《孟子》由"子"升"经"、孟子本人入孔庙配享成"圣"的全面升格.与此同时,形成了与"尊孟"并行的"非孟"思潮.孟子升降沉浮,与唐宋时期儒学更新的文化运动和孟子的思想与当时的政治和社会是否合宜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6.
李钧 《文化学刊》2011,(1):134-139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重写文学史"工程给郭沫若研究带来新契机,至今已取得了许多具有突破意义的研究成果。但"重写"郭沫若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矫枉过正的、非历史主义的"酷评"——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就是典型代表——这需要学界加以关注和警惕。就目前研究状况来看,郭沫若研究还有许多重大学案和学术增殖点值得深入探讨。本文从现代学统建设的角度对郭沫若研究进行概览,力图反思"唯新唯西"思想的负效应,并重申文学史研究中的一些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7.
史泽源 《文化学刊》2016,(4):238-239
"两论"是《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与《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两文的简称。"两论"不仅回应了1956年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因苏共二十大而衍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还凝结着毛泽东对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理论的初步认识与运用。重温这一历史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读罢赵启正先生《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书稿,感悟颇多。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国际交往频繁的今天,此书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在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公共外交的大背景下,在"中国威胁论"和"中国站在十字路口"等言论一度甚嚣尘上之时,在读到《华尔街日报》为华裔"虎妈"发表《为何中国母亲更胜一筹》的评论,和看到今年东方影片与奥斯卡再度无缘的时候,我们都会想起公共外交和跨文化交流的极端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由唐入宋都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口结构改变、数量增加是显著特征之一.唐宋都城妓女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而与城市社会及其变化息息相关,她们的存在是唐宋城市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的身份、生活方式乃至经营方式、经营场所、经营对象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城市社会变化.与唐长安城相比,北宋东京城人口结构变化主要是从事工商业、服务业人口所占比例增加,其次是外来人口、流动人口数量大大增加,这些变化使宋代东京呈现出与唐长安不同的面貌,因商品经济而繁荣的娼妓业也发生了新变化.  相似文献   

20.
四十年代初 ,冯友兰先生在他的人生境界讨论中 ,提出了“意义的意义”的研究问题。这也许是中国意义论的正式提出和专门讨论的开始。如果不拘于名称的话 ,中国的意义论应该是源远流长的一种传统。本文所要讨论的是冯友兰先生在他的研究中所涉及的《老子》意义论问题。一先谈谈冯先生的“意义”论。“意义”是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一书中提升出的哲学范畴。他说 :我们常听见有些人问 :人生究意有没有意义 ?如其有之 ,其意义是什么 ?有些人觉得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确切底答案 ,他们即觉得人生是不值得生底。在未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