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改革,中职语文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因此仍采用一成不变的“一言堂”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只是忠实的听众,教与学之间是分裂对立的。不少教师习惯把篇、章、句等知识嚼碎,详尽而系统地“喂”给学生.教师教得支离破碎,学生学得索然寡味。  相似文献   

2.
阅读理解是对语篇直观信息(词、句、段等)进行加工处理的认知过程。从功能语言学角度讲,词、句、段等都是语篇语义系统的组织成分,组织成分之间凭借各种衔接手段产生语义上的关联。最终形成一个语义统一体——语义连贯的语篇。从这一意义上讲,语法“是一个与语篇相关的概念”,语篇接受者不仅需要掌握词汇、句法知识,还需要了解语篇知识,具备语篇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3.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著名家叶圣陶先生的一句名言。根据中学语文科的特点,如何达到“不教”这一目的确实值得深思。中学语文该如何教?我们要明白:语文知识包含两大知识系统,一是语言知识系统,二是语言文学知识系统。而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基础课,它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各种能力。  相似文献   

4.
《广西教育》2006,(7B):14-14
朱益群在《语文建设》2006年第4期上撰文认为:默会知识理论教学原则强调,昼量将默会知识显性化,符号化,使它具有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并和课本显性知识有机整合起来。默会知识外化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模仿,如仿句练习就是一种外化默会知识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单元教学优化结构提高效率凌玉璧一、从单篇教学到单元教学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一篇课文一篇课文地进行的。备一课,教一课,学一课。每教一课,从字、词、句、段、篇(包括内容、中心、写作特点).到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等有关知识都得讲,篇篇如此。这种语文教学的组织...  相似文献   

6.
阅读中,字、词、句、段、篇等知识是作为信息输入大脑。写作中,字、词、句、段、篇等知识又是作为信息从大脑里输出。它们既有不同点,又有共同点。那么,如何使信息“出入”能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最佳效果,关键在调谐辑“三路”与“三序”(教材中的“文路”、教学中教师的“教路”。学生学习中的“学路”;“文路”中的“文序”、“教路”中的“教序”、“学路”,中的“学序”)。  相似文献   

7.
叶圣老有一句大家熟知的名言:“教是为了不复需教。”从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而言,这一点的确应当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这是因为,语文知识包括语言文字知识和语言文学知识两大类,在中学,二者是被统一到一篇篇具体可感的文章作品中进行教与学的。中学语文课,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十大历史名人列表中,有一位非常有名的人,那就是孔子。孔子一生中,只在年轻时做过官,其余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教育工作。他一生教过的学生有三千余人,其中不乏有知识、有才能的人。《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学生言论的著作。它不仅教给我们知识,还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原则。在《论语》为政篇的"学与思"中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意思是只学习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  相似文献   

9.
首先,要从教学论意义上认清知识的价值。教学.是为了学习知识:学到的知识对于新的认识过程又产生酵母作用。知识是认识活动的定向工具。定向,是指教示与指导;工具,是指其在认识中发挥支撑、凭借作用。这就是“知识就是力量”在教学论里边的舍义。正是因为知识具有认识的定向、教示作用.所以,它必定是能力形成的基础。我们说语文教学要教基础知识.不是指知识本身的特点,而是指这类知识在教学中的指导地位。现在,我们特剐重视能力,这就是完全正确的;但同时要深刻认识到,失去知识的支撑与教示.能力的形成就是一句空话.[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涂凤英 《中小学电教》2008,(11):101-101
<正>"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句古训在现代教育界,已被众所周知。教学能收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可使学生终生受用,何乐而不为呢?基于这点认识,我力求把学法指导贯穿于语文教学全过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每上一堂语文课,每教一篇课文之前,除了确定思想教育、知识教学、基本训练的任务外,还要确定帮助学生领会、掌握或运  相似文献   

11.
贵刊在2006年第7期刊登了王敏勤教授的一篇文章《怎样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其中一个小标题为:“低水平的教师教知识,高水平的教师教方法。”另外在文章中还写了这样一句:“真正高水平的教师上课不是教知识,而是教方法。”对此,我们有不同的看法,提出来与王敏勤教授商榷。  相似文献   

12.
<正>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将语法放入语境中教,他们对语法知识的理解才会更加透彻,也更容易通过相关实践活动将这些语法知识转化为语言运用能力。本文笔者结合译林新版《英语》六下Unit 4 Road safety中Grammar time和Fun time的教学,探讨教师如何围绕语篇和语境开展语法教学。1.立足单元话题,搭建语法支架。用单元话题开展核心词汇的发散式学习。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石,词汇教学,教师应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所以,在语法板块中教词汇,教师应该通过一个具体的语境将核心词  相似文献   

13.
吕邵菲 《考试周刊》2014,(63):40-41
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是词和句组成了一篇篇的课文,抓好词句训练是阅读教学的根本。以词句训练为核心,可以带动学生对字、词、句、段、篇等知识及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全面学习和训练。  相似文献   

14.
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形成了一套从部分到整体的教法,即从字、词、句、段一环环教上去,最后再教篇章.这种教法运用得不好往往会把教程拉长,不适应新教材大阅读量的要求,同时会把一篇完整的课文肢解、割裂开来.其结果,在学生的头脑里留下的只是一堆杂乱芜章的词、句和孤立的写作方法,削弱讲读课教学的效果.学生学习了上百篇课文,只知寻章摘句,既不会读,又不会写,与高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相抵迕.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阅读教学从文章学的目的出发,教读一篇文章是为了弄清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表现方法、语言特色;从语文知识出发,是为了弄清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可以说是耗时多收效微,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学了那么多课文,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记了几大本,但最终却鲜有人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具备独立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这不能不说是阅读教学的失败!  相似文献   

16.
杨明华 《考试周刊》2012,(71):56-57
有人曾经问:"语文最难上的是哪一种类型的课?"不少老师都异口同声:"练习课难上。"是因为练习课教学的目的是对旧知识的复习巩固,促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内化和提高。正因为如此,练习课所涉及的知识面相对于某一篇课文来说更宽泛,对教师和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更高。其次,它没有课文那样有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字、词、句、段、篇等的练习内容。这些内容题型不一,相互之间又缺少承接,因此教师常常教得没有激情,学生学得没有兴趣,课堂气氛比较沉闷。  相似文献   

17.
“教以生为本,学以悟为根。”初中语文教学不但要注重字、词、句、段,篇的指导练习,还要把书本及生活中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社会人文知识教给学生,这样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8.
最近,听了一堂五年级的阅读课《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在布局谋篇上有一个明显的特征——自然段有总分结构的特点。课堂上,执教教师都是围绕总起句要求学生找找文中具体表述的句子,抓住关键词理解。整堂课听下来,让人感觉很乏味。面对这样一篇学生理解起来不太困难的文章,怎么教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内容庞杂,点多面广,一篇课文既有纵向承接文史知识的延展,同一种文体知识的深化等,又有横向延展,字、词、句、段的强化,同类文体不同特色的体味、感受,美感、道德、情操的潜移默化等等,这就注定了教无定法,学也无定则。通过多年的教学,我感觉语文教学应该坚持开放性、兼容性及针对性原则。  相似文献   

20.
吴忠豪先生提出:“教语文,是指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我们的教材是以一篇篇课文呈现的,如何从一篇篇课文的范例中引导学生品悟文本的表达形式,从而为他们的阅读、习作积累更多的经验与方法,沉淀更多的思想与意识,是我们语文教师更该关注和担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