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国藏区农(牧)村乡镇政权建设是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藏区农(牧)村乡镇基本情况的介绍,在认真分析乡镇政权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藏区乡镇政权建设应选择强镇之路,以达到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宋元时期藏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比吐蕃时期有了很大的提高,牧、农、工、商等重要的经济部门都获得了发展.一方面由于藏区自然条件所限,一方面由于藏区领主庄园制和政教合一制的发展,宋元时期藏区经济发展极具特色:在经济部门、地区发展等方面呈不平衡性;产业结构单一;寺院经济兴起.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家政策对甘南藏区农牧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和支持,藏区寄宿制小学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我国对藏区小学基础建设和教师的培训工作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使藏区小学寄宿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本文分析了藏区农牧村小学寄宿生的管理现状,阐述了藏区农牧村小学寄宿生的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次研究,最终提出了藏区小学寄宿生管理的调控方法。  相似文献   

4.
乡镇党委与政府处于国家的最基层,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各项工作的一个重要落脚点。我国有八亿多人口在农村,从所辖地域及人口看,乡镇是我国政权结构中最广大的部分。它的工作现状如何,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全局大事,其重要的基础地位不容忽视。然而,目前乡镇政权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乡镇党政分开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它影响了乡镇政权整体功能的发挥,挫伤了广大党员和群众的工作积极性,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笔者通过调查,今就乡镇政权建设中的党政分开问题作些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与行政区划有密切联系的行政区域的设置、变更是乡镇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在试点的基础上正准备全面推开的以行政区划调整为主要内容的乡镇体制改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中,经济发展不仅是乡镇区划调整的根本起因和考虑的重要因素,而且是乡镇区划调整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6.
美姑县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全县辖36个乡镇、291个村,面积2731.6平方公里,人口21万.农村人口100%为彝族.是典型的半农半牧贫困县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县内地形和气候复杂多样,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目前.全县有乡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36所.成人扫盲专任教师45名。全县青壮年总数为104962名,其中剩余文盲2904名.青壮年非文盲率为97.23%,脱盲巩固提高率为98%。  相似文献   

7.
农村基层政权研究的拓新之作──《中国山区乡镇政权建设研究》评介王惠岩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69%;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1%;山区乡镇行政区占全国乡镇行政区总数的57%;山区是我国生活资料的集中产区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原材...  相似文献   

8.
晋冀鲁豫边区的政权建设,在贯彻"三三制"原则的基础上,又具有自身的历史特点和地域特色。一方面,边区政权建设在面临日伪疯狂"扫荡",中心区暂时沦为游击区时,因地制宜地转换政权建设方式,采用培植"两面派"政权的方式坚持领导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另一方面,为动员群众参加抗战,边区政府强调对村政权的改造,尽力将村政权改造成为抗日民主政权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央一号文件中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思想,主要涉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村民自治建设、农村社区建设等几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一号文件和一些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下,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在组织结构上经历了"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乡(镇)——村——组""乡(镇)——村——组"与"乡(镇)——村(社区)"并行的三个阶段。从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内容和组织结构演变看,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创新涵盖组织结构、治理模式、保障机制、职能定位和建设方法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0.
(1)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新阶段农业和农 村工作的中心任务。2000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2)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在农村实行税费改革的重大决策,并确定在安徽全省实行农村税 费改革试点。农村税费改革是继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以来的又一重大改革,是治理农村“三乱 ”、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 (3)中共中央决定,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县(市)部门、乡镇、村领导班子和基层干部 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1.
民国建立以后,青海省政府加强了对青海藏族游牧区的管理力度,其基本方式是任免部落头人,取消部落的治民之权,废除寺院的政教合一体制,重组部落等。伴随着这一过程,青海省政府的行政治理权在藏族游牧社会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2.
西藏农牧区义务教育在西藏特殊的自然、经济、人文环境下实施并取得成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通过梳理有关中央到地方在西藏农牧区义务教育制度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分析各项制度规则在新形势下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课程、教学、教材,信息的开放性,双语教师的培养,撤点并校与寄宿制学校建设的稳步推进等领域的改革建议,从而更好地创建西藏农牧区义务教育从“量”到“质”的提升所需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3.
国民党政权在民国时所进行的乡村政权建设,导致中国农村中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即新乡绅阶层。这个阶层接受过新式教育,掌握着乡村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资源。他们依附和服务于国民党政权,是广大乡村地区的实际控制者,是国民党在乡村的统治基础。但又阻碍了国民党乡村改良政策的推行。  相似文献   

14.
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清朝实行了“蒙藏分治”政策,进而实现了对青海的完全统治。随着青海蒙古族的日益衰弱和藏族的逐步强大,原蒙古族统治青海时期的蒙藏格局打破,“分而治之”下两族所占牧地与发展人口之间的不协调局面客观存在。因藏族部落人众地狭的客观矛盾日益突出.黄河以北环湖草原成为各藏族部落争向迁移的游牧的地区。  相似文献   

15.
从公元前200年左右匈奴冒顿单于首次统一大漠游牧区、公元前100年左右汉武帝首次统一农耕区到1820年"中国"疆域最终底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此期间,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契丹、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先后建立了若干个汗朝,它们或与中原王朝遥遥相对,或进入中原立国,或一统天下,既开创了古代中国长达一千数百年南北朝格局,亦肇始统一大漠与泛农耕地带或一统整个中国陆疆的伟业。"大漠游牧文明板块"在中国疆域形成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宋金时期安多藏族盛行一夫多妻的婚姻习俗,安多藏族部落大酋间联姻、安多藏族政权与周边政权间联姻现象也很常见。安多藏族女性地位较高,很多上层社会女性受到宋王朝的册封。  相似文献   

17.
蒙元时期.中央王朝结束了分裂格局,在将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同时,也加强了对甘肃青海地区藏族的统治。凉州会晤是蒙元时期甘肃最具历史性的活动.萨班和阔端的友好会谈开创了蒙、藏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以蒙古贵族为首的封建专制政权通过宗王分封、设立行省、设置站赤、清查户口等举措对甘青藏区进行管理;甘青藏区作为西藏与内地联系的必经通道.其社会经济也得到了发展,甘青藏区的“茶马贸易”加深了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了汉、藏、回等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甘青藏区藏传佛教的发展,使得佛教建筑及绘画艺术在民族间的相互交流和传播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8.
青海地处我国西北边疆,是蒙、藏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民国时期,在中央政府的干预下,蒙、藏族的现代教育得以展开,客观上推进了青海地区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时期青海地方民族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辽代是公元10世纪由契丹贵族在北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在100多年的立国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法律刑罚原则。但其法律刑罚原则一方面由于受游牧民族习惯和君主至上之权的干涉,不断遭到破坏,另一方面,这也是契丹游牧文明和中原汉文明互相借鉴、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我国经济发展中最为困难的问题是“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是实现二元经济向现代城市的一元经济转化。这一转化的实现需要理论指导,扬弃和评析西方古典与新古典学派的二元经济理论是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二元经济转化理论的前提。文章对西方古典学派的二元经济转化模式——刘易斯模式、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式、托达罗模式和新古典学派的乔根森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模式做一评析,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二元经济理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