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一、创设悬念导入课题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有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例如,在讲授对数计算这节内容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将一粒芝麻的重量和太阳相比,似乎是一个毫无疑义的话  相似文献   

2.
一、用悬念创设导入情境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悬念情境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可先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几个任意的凸四边形,然后要求大家把各边中点顺次连接起来,观察构成什么图形.当学生看到不管是怎样的凸四边形,结果都构成平行四边形时,既兴奋又惊奇,为什么有这一规律呢?他们非常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这时教师再提出三  相似文献   

3.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正.在数学教学中,从新课导入到探索新知、精讲例题、课堂练习和归纳小结等环节都离不开悬念的设置.教师要依据教学的需要,在各个阶段中精心设置  相似文献   

4.
纪雪珍 《农村教育》2002,(10):64-64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知不满足而产生的,而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5.
<正>教学中的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渴望解决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巧设悬念的教学策略能给学生造成一种紧张的心理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使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如何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设悬念的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一、导入悬念,先声夺人激兴趣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因此,设置悬念,让学生从疑问开始进入学习状态,带着"探秘"的心情  相似文献   

6.
高中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开展还刚刚起步,许多问题尚需深入探讨.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针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式引课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创设悬念引入课题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对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有利于培养学  相似文献   

7.
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悬念”的设置山东省临沭县临沭镇第一小学刘桂云“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而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实践证明:学生在...  相似文献   

8.
赵绪昌 《教学月刊》2011,(10):22-24
中国古代的章回小说往往在读者最激动、最关注的地方来一个“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种卖关子、吊胃口的方法迫使读者非得读下去不可;许多讲评书的人,在听众正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的时候,戛然而止,逼着你非继续听下去不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悬念.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9.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的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而感到不满足产生的。在教学活动中适当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具有巨大的潜在能量,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丰富想像力,吸引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开拓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常可以表现数学的魅力和艺术感。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谈几种“悬念”设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而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具有巨大的潜在能量,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吸引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开拓思维.  相似文献   

11.
教学中的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渴望解决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相似文献   

12.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具有巨大的潜在能量,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  相似文献   

13.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能完成或者不满足而产生的。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从而对所要学习的内容发生兴趣。例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悬念:  相似文献   

14.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而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具有巨大的潜在能量,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吸引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开拓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的契机,常可以表现数学的魅力和艺术感。本文将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谈谈实际教学中悬念的设置方法。  相似文献   

15.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而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中,艺术地运用“翻开书”和“合上书”的手段是有意识地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和悬念心理而使用的一种较常规的教学手段。它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增加课堂活力,又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是一种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而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的契机常可以表现物理的魅力和艺术感。  相似文献   

18.
章回小说和编剧本惯用“欲知详情,且等下回分解”的手法,情节到了紧要关头,往往来个“急煞车”,引而不发,使读者或听众产生一种欲知不得、欲罢不能的心理,即悬念心理.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的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这种心理具有巨大的潜能,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积极感知学习对象,增强记忆力,丰富想象力,稳定注意力,深化思维.因此,数学教学中巧妙地寻找设置悬念的契机常常是教学魅力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9.
陆启威 《云南教育》2002,(28):37-38
所谓兴奋点,是指学生情感反应最激烈,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的心理活动。一般说来,当教学触及学生的兴奋点时,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应是敏感而强烈的。学生的意识处于异常“觉醒”和高度兴奋状态,便带着一种高涨的激情进行学习和思考,并将体验到创造的愉悦与激动。一、以“扣人心弦”的悬念捕捉兴奋点悬念指人们急切期待认识某事物的心理状态,它使兴趣不断向前延伸。研究表明:这种“悬念”将集中演化成一个悬而未决的“迷团”,引起学生高度注意和广泛参与,于平淡处起波澜,使学生进入“心求而未得”的境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教…  相似文献   

20.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指学生对所研究对象感到困惑不解而产生的一种“欲知不得,欲罢不能”的急切等待的心理状态,它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稳定注意力,增强记忆力,促使学生进入更为深层次的探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适时把握契机,精心设置悬念,以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那么,怎样设置悬念才合适有效呢?下面结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谈谈自己的体会。一、导入设疑一石激浪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在课的导入阶段进行悬念的设置,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触发其学习热情,起到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