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安徽和县历阳镇东北隅(陋园内)有一陋室,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故居。“陋室”虽不起眼,但是那篇脍炙人口的《陋室铭》,使“陋室”蜚声遐迩,名传古今。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永贞元年(805)正月,唐顺宗即位,刘禹锡参加王伾、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活动,成为中坚人物。革新失败后,他连连遭贬。贬任和州通判时,按规定,通判可在衙门内居住一套三间三厦的房子。可是,和州知州是个势利小人,让他在城外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埋怨,挥毫写副对联贴于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仍然关心政治革新,还是那么个硬劲。接着,知州又让他由南门搬到  相似文献   

2.
"诗僧",指善诗的或以诗名世的出家僧侣,也即孙昌武先生所说的"披着袈裟的诗人"。"唐代缁流,能诗者众"。中唐以来,出现了一大批诗僧。刘禹锡说:"自近世而降,释子以诗名闻于世者相  相似文献   

3.
李益是中唐时期年寿既长成就又高的一位杰出诗人。通过考察李益与中唐时期重要诗人孟郊、杨巨源、柳宗元、刘禹锡、王建,特别是贾岛的交游情况以及这些诗人对他的推崇、敬仰之情怀,可以窥见他在诗坛所占有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凤毛一角的“麟”例:玉雕行业的这门手艺,传到如今,能熟练掌握的人已是凤毛鳞角了。凤毛麟角:是古代传说中的神鸟——凤凰身上的毛和神兽——麒麟头上的角。比喻为稀奇的珍宝。唐·刘禹锡《刘梦得集·袁州故广禅师碑》一文中引有:“犹凤毛成字,麟  相似文献   

5.
陈三立(1853-1937),字伯严,号散原老人,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为"同光体"的旗帜和领军人物、赣派诗人的代表.在清末与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号称清末"四公子",是清末"诗界革命"的八贤之一.他是具有改革思想、民族气节的爱国诗人.他是以国家安危、民族存亡来考虑自己的进退出处的,故能长期有官不居,宁愿助父变法,"以改革天下"为己任.  相似文献   

6.
微记录     
<正>@微尘:一名诗人在二十刚出头的某天,走进一家饭店,对老板说:"我给大家朗诵我的诗,能不能给我酒喝?"他觉得以诗换酒是对诗人的礼遇。"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别在这儿朗诵!",老板漠然地回答。对此,诗人的创作热情却丝毫不减。他名叫海子。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英国BBC连续推出关于中国文化的纪录片,包括《美丽中国》《中国春节》《中华的故事》等,从他者视角的社会认知建构着"中国文化"的影像形象,并且在国际范围内实现了跨文化交流.从人物形象、情感意象与空间影像三个维度分析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的跨文化交流,探讨中国诗人杜甫源自他者视角与西方语境建构过程中的微观意象与宏观架构,对于国内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跨文化表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佳句琐谈     
孙祥凯 《军事记者》2006,(11):62-62
佳句者,诗文中精练优美,意境深远,引人吟诵之句也。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无不追求佳句、羡慕佳句。唐人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刘禹锡“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诗名压倒九州人”的清代诗人袁枚,自称“平生爱诗如爱色,每读人一佳句,有如绝代佳人过目”。可以说,这些诗句、观点代表了作家、诗人的共同心声。有些伟大的作家、著名的诗人,随着岁月的流逝、历史的演进,其作品也会被后人淡忘,留在人们脑海的不过一二佳句而已。从一定意义上讲,有的作家、诗人因佳句而活在后人心中。王勃的名字是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  相似文献   

9.
母语情     
母语情陆原“乔木展旧国之思,行云有故山之恋”。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它虽是一千多年前的咏叹调,但也能抒发而今背乡离境的华侨、华人埋藏在心底的深情。当今采用炎黄子孙的母语来办广播电视,则是适应数以千万计的华侨、华人的心愿和企盼。加拿大温哥华的国秦电...  相似文献   

10.
宥蝮蛇文》在今本《柳宗元集》中属于卷第十八"骚"类文,古今学人都是将此文与其它写"恶禽臭物"的一组文章共同视为继承楚骚传统的文学作品。而笔者发现其中的思想底蕴并非楚骚所能完全解释,因为其中含有佛教的平等思想和慈悲观念。刘禹锡《救沈志》一文,乃是针对《宥蝮蛇文》而发,二文在佛教的慈悲观念与善恶问题的处理方式上有很大差异。这也足以印证《宥蝮蛇文》的思想内涵。二人思想之所以有如此不同,与柳宗元的"援释入儒"和刘禹锡"援儒入释"的思想方法有直接关系;而慈悲问题,在宋代朱熹那里得到系统讨论和思想上的澄清。  相似文献   

11.
随着微信的广泛使用,发朋友圈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选择,而展现自我精彩生活片段的"晒"逐渐为不同年龄阶段的网民所青睐。本文主要通过思辨研究方法,借助弗洛依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以及拉康的欲望和镜像理论对微信朋友圈中的"晒"行为进行解析。"晒"是在"他者"的凝视中"我"的主动选择,"我"欲望着"他者"的欲望,"晒"过程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促进人格的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十多年来,医学界对 "著名治癌专家"王振国 的质疑从未间断过。然而 人们更多看到的,是这位 "自学成才的杰出青年" 的事迹,不间断地出现在 中央和地方电视台及各大 主流媒体上。 王振国,按他自己所 说,用过他的药的癌症患 者超过300万,他主编的 书和他的网站上说,他发 明的抗癌药物临床有效率 高达80%以上--这远 远超过世界上任何医疗机 构所公布的抗癌有效率数 据(放、化疗对癌症有效 率为30%左右)。一位癌  相似文献   

13.
先来说说阿多尼斯(阿里·伊斯伯尔)的盛名吧。他被公推为当代最伟大的阿拉伯诗人——用爱德华·萨义德的话来说,即"当今最大胆、最引人注目的阿拉伯诗人"。阿多尼斯之于阿拉伯现代诗歌,恰如艾略特  相似文献   

14.
一行禅师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大师、当今社会最具宗教影响力的僧人之一,以禅师、诗人、人道主义者闻名。马丁·路德·金曾评价他:"我不知道还有谁比这位温良的越南僧人更堪当诺贝尔和平奖。"他的书关注人类的存在状况、心灵的苦难与疗救,加之他对佛法的深刻体验和深入浅出的诗意表达,其著作被翻译成30多个国家的文字,深受读者欢迎。  相似文献   

15.
之所以后世有"古风抒情诗时代"之称,显然是因为那个时候涌现过好些杰出抒情诗人,阿尔凯俄斯(Alkaios)、萨福都大名鼎鼎……然而,诗有气象大小。就气象而言,那个时代恐怕没谁比得上忒拜(Theben,旧译"底比斯")诗人品达(约公元518——442),在他之后,高古  相似文献   

16.
《清诗鉴赏辞典》(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选录了"同光体"代表陈三立(1853—1937)的诗作6首。令人遗憾的是,其中的《咏小松》被鉴定为陈三立的早年诗作。所附鉴赏文章称"诗人青年时期的精神状态和抱负也就在这首借小松自况的诗中体现出来,""他的胸怀与情操,从他早期所作这首《咏小松》中,也可看出"。事实上,《咏小松》共两首,《辞典》仅收录其一:"阶庭三尺小松树,待长龙麟岁月间。霰雪纷纷冰齿齿,一尊对汝气如山。"其二:"杜陵移植草堂中,配汝茫茫笑略同。莫为旁枝发桃李,仰天倔强拒春风。"两首诗均出自《散原精舍诗续集》卷  相似文献   

17.
书海撷采     
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唐诗鉴赏辞典》选收了唐代一百九十多位诗人的名篇佳作一千一百余首,逐篇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鉴赏、剖析。其中著名大诗人李白、杜甫、王维、自居易、李商隐、杜牧、刘禹锡的诗篇占有较大的比重,并个不同艺术流派的作品也兼收并蓄。  相似文献   

18.
清代诗人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长洲人(今吴县)。一生沉浮科场,补诸生后,历岁科试三十余次,乡试十七次,直至乾隆四年(1739年),始中进士,时已年近七十。清高宗称其为"老名士",召对历代诗歌源流及兴衰,大受奖掖,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历史上,很少有哪位诗人能象沈德潜那样备受皇帝恩宠,他刻印自己的诗集,高宗为之撰写序文,清高宗的御制诗,则总要沈德潜替他修改,据说清高宗的御  相似文献   

19.
文爱艺现象     
文爱艺的诗创作,在诗歌园地里是一种独特的现象。当前,人们都在感叹诗歌的衰落,诗,越来越不为读者所理解,也越来越被文坛所忽视,形成了诗刊以外的报刊发诗难,诗评少、承认诗人的地位荣誉者更少,诗人已难与其他作家一样有出入社  相似文献   

20.
吴宓(1894-1978),曾名玉衡,小名陀曼,字雨生(又作雨僧),别号藤影荷声馆主,陕西省泾阳县安吴堡人,是近代中国著名的诗人、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一生桃李满天下,被誉为"教授的教授",有"才子"、"诗人"之称,钱钟书、曹禺,李健吾、吕叔湘,张俊样、季羡林、李赋宁等都曾是他在清华大学外文系培养的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