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原 《青年记者》2008,(10):35-36
新闻舆论监督作为社会监督体系中的一种特殊而强大的监督形式,已经成为媒体制胜的有力武器。从《焦点访谈》树起舆论监督大旗到《南方周末》在舆论监督上的作为,媒体的舆论监督曾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近几年来,媒体的舆论监督却出现了集体撤退的现象。各类舆论监督栏目纷纷改版或者弱化,媒体的舆论监督进入了“后舆论监督时代”。  相似文献   

2.
4月15日,<北京青年报>刊登了长篇评论<"媒治"应成为法治的一部分>,评论中提到,媒体通过新闻曝光,舆论监督给有关部门施加压力,对于推动问题解决,敦促有关方面采取究责措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形成了"媒治".同时评论认为,社会可以期待的正常状态是,"媒治"作为社会治理和"权利监督权力"的形式,本身就是法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法制观念和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日益彰显出来,被党和政府列为匡正党风和社会风气的主要手段之一(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1998年10月,朱总理在视察中央电视台时,给<焦点访谈>题写了四句话:"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充分肯定了焦点访谈立足于领导关注、百姓关心、普遍存在的选题原则及其良好的社会效应.政府的倡导,社会的需求,特别是通过有效的舆论监督,一些老百姓的难题得到了迅速、公正的解决,使新闻舆论监督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发挥着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广州市委、市政府联合发布的<广州市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今年4月正式实施.其中在接受监督方面,明确规定党政领导干部不接受或不配合舆论监督属于问责范畴.作为-名媒体从业者,笔者看到这一消息,自然很高兴.与此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因为此办法实施后,新闻媒体的认真履责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给你一个"支点",能否"撬动"舆论监督,能否发挥出舆论监督的强大威力呢?  相似文献   

5.
舆论监督类电视新闻节目历来是传媒时代各级电视台的重头戏.从央视到地方各级电视台,均开办有大量内容鲜活、监督引导能力强的电视栏目,成为清廉政风、和谐社会的"预防针".作为"人微言轻"的地市级广播电视台,要办好自己的舆论监督节目,提升媒体影响力,有着诸多经验可资借鉴.一般需从节目定位、监督对象和观众基础等处着眼;在方法论上要坚持利用事实说话,依照原则监督;从而对社会矛盾予以梳理分析,监督化解,促进社会和谐,恪尽媒体职责.  相似文献   

6.
毛洲英 《新闻实践》2013,(12):70-71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广播作为传统媒体其舆论监督的强势地位正日益受到互联网和自媒体的挑战。如何强化与改进广播媒体的舆论监督水平,提高舆论监督的能力,使其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能够继续很好地发挥作用,已成为越来越多广播人思考的问题。一、三个坚持,确保广播媒体舆论监督有效实施广播媒体有效地实施舆论监督,有助于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化解社会矛盾。这些年来,宁波广播秉承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先后推出了《阳光热线》、《新闻1 10》、《记者在线》等舆论监督类栏目,并努力做到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青年记者》2010,(1):26-26
<青年记者>:请问您对媒体的民调实践有哪些忠告和建议? 夏学銮(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无冕之王"的媒体,在民意调查方面具有传统优势,在舆论监督和推进中国社会和政治文明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冯哲 《传媒》2010,(6):67-68
传媒对司法的监督作用和对公众的引导作用时时刻刻都在对司法工作产生着影响.尤其是在信息传播途径多样化的今天,传媒对司法的影响非常大,以致社会上有了"媒体审判"的说法.这也招致一些社会人士尤其法律界人士的批评.那么,传媒对司法的监督应控制在什么范围之内呢?司法对传媒的监督只是被动的承受,还是应该积极地回应呢?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司法公开的六项规定>以及<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第一次将传媒与司法的关系进行了界定.传媒与司法的关系问题再次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9.
卢和光 《东南传播》2021,(7):102-103
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体系中的一种特殊监督形式.广大受众可以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对一系列的行政手段、政策措施、社会动态进行评说、议论,是一种带有倾向性的传播活动.舆论监督作为新闻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近年来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受到政府部门和广大群众的高度关注.进入融媒体时代后,如何利用好新的传播载体,做好社会监督报道,更是成为传统媒体积极探索的新课题.本文将以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融媒体资讯中心制作的《你点我来检》《守护百姓的"救命钱"》两档节目为例,阐述如何利用好融媒体直播这一方式,放大执法检查的社会效果,推动传统节目更好地转型,适应融媒体时代的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10.
党内舆论监督被写入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之中.舆论监督还是<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一个重要监督制度.然而,党内舆论监督的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地方新闻媒体在党内舆论监督方面显得"痴呆",根源在于新闻媒体的管理体制问题.在现行体制下,地方新闻媒体要搞好党内舆论监督,可以借鉴"吕日周模式".  相似文献   

11.
舆论监督是媒体的核心功能之一,中国主流媒体在长期实践中对舆论监督形成较完整的理念与规范,然而互联网技术变革推动传统认知及实践发生重构.本研究对全国具有影响力的18家媒体调研发现,网络舆论监督作为舆论监督的新形态,其地位和价值均有所上升.舆论监督组织形态和运行机制越发适应新媒体传播环境,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始运用于监测舆情及媒体议程设置中.同时,不少主流媒体大胆进行机制创新,搭建网民互动渠道、尝试建设性舆论监督、形成"闭环"机制等.本研究建议为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合理松绑并鼓励进行国际舆论监督,引导全民成为舆论监督的重要力量,推动网络舆论监督形成主流媒体和网民多层级、去中心的泛众传播生态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舆论监督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监督,它是公众运用舆论手段对社会所实行的监督。而在舆论监督中,新闻舆论监督又是最主要、最常用、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媒体开展舆论监督不单纯是媒体的责任,更是百姓、社会、时代对媒体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林凌 《当代传播》2007,(5):12-14
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舆论监督在揭示事件真相、呼唤社会公正和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闻媒体正确处理舆论监督的原则是:不缺位,也不越位;恪守媒体角色,公正介入监督事件,在一些特殊领域遵从特殊的监督规律,讲究新闻舆论监督的时机和形式.  相似文献   

14.
媒体作为社会的眼睛,具有独特的监督力量。舆论监督使普通百姓对新闻媒体产生信任。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网络越来越显示出不可替代的力量,成为了新崛起的第四媒体。  相似文献   

15.
从3月份孙志刚事件(大学毕业在广州工作的孙志刚因没有携带证件上街,被送进广州收容遣送站,两天后"蹊跷"死亡,后经法医鉴定乃毒打致死)发生到4月份<南方都市报>率先报道,然后引起全国媒体连动报道,并形成强大舆论监督以促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深入调查并严厉查处"孙志刚案",可谓是在"非典"时期一次非常舆论监督事例.分析此次舆论监督传播事件,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次我国媒体监督互动及对舆论良好传播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6.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电视新闻媒体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与此同时,电视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以广州电视台<行风>节目为例来分析当下电视新闻舆论监督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正>提到舆论监督,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焦点访谈"。一个媒体受读者、观众欢迎的程度、收视率、阅读量大小,以至广告额度的多少,与这个媒体舆论监督的力度和监督稿件数量的多少有着密切的关系。搞好舆论监督,是党报吸引读者、走向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党报必不可少的一项办报内容。一、把握政策,坚持正确舆论监督导向舆论监督难,这在新闻界已成共识。在中国,舆论监督不是无止境的,必须在不违背国家  相似文献   

18.
地市党报直接承担着把党委和政府的声音传递到基层的任务,但搞好舆论监督也是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济源日报>在长期的舆论监督中,精心研究借鉴不同媒体的舆论监督方式,在<王屋晨风·家园版>推出了"行风对话".  相似文献   

19.
拓玲 《今传媒》2013,(1):35-36
开展舆论监督是每个新闻媒体的使命和责任,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现实生活的深刻变化,大众对媒体舆论监督越来越关注,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近年来,媒体舆论监督在大力弘扬正气、积极维护社会稳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不健全、不规范之处,从而出现了监督乏力、监督不畅和监督不能的情况。面对如此现状,如何建立一个科学、健康、法制的新闻舆论监督机制成为了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近期,部分媒体的舆论监督引发了"通缉记者"、"打垮报社"、"抽扣报纸"等一系列应对舆论监督的恶性事件,在网络上也形成一个个热议的话题.媒体的舆论监督由以前媒体方的"我打你倒"、"我打你不倒",变成了如今被监督方的"我倒打你",监督遭遇反监督,老媒体遇到新问题.对此,要从社会大环境和传媒业自身的发展等方面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