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宝兰同志在《柳宗元世界观的实质问题》(载《哲学研究》一九七九年第二期)中,对于柳宗元世界观矛盾而复杂的现象加以探讨,并批判了“四人帮”把柳宗元看作“杰出的法家”的谬论,这是有意义的。但是,丁同志认为柳宗元世界观中的朴素唯物主义和反天命思想部分仅仅“居于被支配的、非主要方面的地位”,因而他的世界观的实质是唯心主义的,甚至说他没有“一星半点唯物主义战斗精神的气味”等等,这种观点,我们还不敢苟同。这不仅关系到对柳宗元这一唐代著名哲学家的评价问题,而且还涉及  相似文献   

2.
关于孟子哲学的性质问题,学术界大致有五种意见:第一,主观唯心论。这是解放以来最通行的一种意见。几本有影响的中国哲学史教科书,如冯友兰先生、任继愈先生、肖(?)夫先生等主编的教科书,都持这种意见。第二,“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也有客观唯心主义天命观的成分”(九所师范院校合编《中国哲学史稿》)。第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混合物”(吴琼《论孟轲哲学思想中性善论与天命论的矛盾》,载《中国哲学史研究》1981年8期)。第四,孟子“把‘仁政’的基础摆在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等现实主张上,无疑是唯物主义的”(严北溟《从评价孟子谈哲学的党性问题》、《再谈孟子评价与哲学党性问题》,载《哲学研究》1980年9期、1981年7期)。第五,基本倾向是客观唯心主义(乔长路《关于孟轲哲学思想的几个问题》,载《哲学研究》1981年12期)。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有一个从肯定哲学到否定哲学、从站在“哲学基地”上思考问题到离开“哲学基地”走向实证科学研究的转变。这一转变的意义在于:马克思以“反哲学”即实证科学的立场实现了哲学观的根本变革,从而终结了“全部哲学”。马克思“终结哲学”的真实含义是:反对把哲学看作是“凌驾于一切专门科学之上并把它们包罗在内的科学的科学”,仅仅赋予哲学以“世界观”的意义;反对从任何原则出发来解决对现实世界的认识问题和实践问题,主张从现实出发,通过对现实世界的实证科学的研究来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在左倾思潮影响下,我们在学习讲解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一书中,存在着许多简单化、绝对化的倾向:只讲列宁对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不敢大胆肯定某些唯心主义者曾作为一种借用力量在列宁同马赫主义论战中的积极作用;强调哲学上两条基本路线的对立,忽视哲学两大基本派别对某些问题论述上“相合”之处;只讲马赫主义“反动透顶”,不讲其中所含的某些“真理”;只讲历史上的唯心主义和修正主义哲学对唯物主义的“攻击”、“讨伐”,不敢提列宁吸收它们的某些思想资料丰富了唯物主义等等。这反映了对原著精神缺乏全面的理解,也不是对历史上唯心主义哲学应该采取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5.
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西方哲学着重强调一种认知关系,把人视为认知主体,把世界理解成认知活动的客体,并由此在精神与物质之间做出严格区分,形成主客两分的思维定势,从而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哲学则强调一种价值关系,自然不可能在精神与物质之间做出严格区分,相反却把人的需要及其合理性始终作为哲学基本问题。因此,与西方哲学相比,中国哲学基本问题应是情与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从综合理论的观点看,客观上存在着一门“管理科学”,“管理科学”是“综合科学”体系中的一个“科”;虽然客观上也存在着需要研究科学技术本身发展规律的问题,但作为一门所谓“科学的科学”,即“科学学”,却是主观人为的产物。这个问题,笔者在《综合理论初探》[《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八○年,第三期]中已经提到了,这里再谈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中,马克思恩格斯对“精神生产”的科学内涵、发展形态以及社会功能的解读,构成了“精神生产”的理论意涵。从认知结构来看,“物质生产”是“精神生产”的直接前提,“现实的人”是“精神生产”的主体力量,“异化劳动”“精神贫困”是“精神生产”的现实羁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精神生产”的最终归宿。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思想从实现“物质富裕”、培育文化自觉、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以及缩小文化的“空间差距”等方面为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着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8.
荣格的原型理论与柏拉图的理念论和受理念论影响的西方传统的宗教和哲学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在他将“原型”运用来解释集体无意识内容之前,“原型”大致涉及两种主要领域,即宗教神学与哲学,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就来源于柏拉图哲学中的理念论。荣格是基于分析心理学地基本假设是建立“自主精神原则基础上的心理理论”,荣格借用了传统的原型术语,也继续延用了柏拉图关于现象世界与理念世界关系的思维模式,但却有意地扭转柏拉图以来关于原型解释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何洋 《职大学报》2004,(1):15-18
在二十世纪《墨辩》研究过程中,存在一种既非常特殊又具有一般意义的文化现象——“墨辩现象”。“墨辩现象”关系到中国逻辑史研究和《墨辩》研究的方向问题,具有极大的危害。本文对该现象的社会历史根源、其所涉及的诸种问题、其实质和危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消除此现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何洋 《职大学报》2004,(3):15-17
在二十世纪《墨辩》研究过程中,存在一种既非常特殊又具有一般意义的文化现象——“墨辩现象”。“墨辩现象”关系到中国逻辑中研究和《墨辩》研究的方向问题,具有极大的危害。本文对该现象的社会历史根源、其所涉及的诸种问题、其实质和危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消除此现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王宝琪 《阅读》2011,(5):17-17
《特殊的葬礼》一文中,“从天而降”与“一泻千里”都是描写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塞特凯达斯瀑布枯竭前的壮观景象。不过瀑布根本不可能从天上降下来,  相似文献   

12.
邬焜先生“信息本体论”规定的“间接存在(信息=不实在)”,是和“直接存在(物质=实在)”相对的一个范畴,间接存在(如水中月)≠直接存在(如月亮);并将信息(间接存在)分为客观信息(事物本体在水中的影像,如水中月)和主观信息(精神),得出所谓“信息是标志间接存在的哲学范畴”的定义,其推理本身就是违背逻辑常识的.“信息哲学”定义“信息思维”是关于“不实在、间接存在(信息场、中介粒子场)”的“思维”;而“物质思维”仅是一个毫无存在价值的摆设,因为“物质=客观实在=实在=直接存在”,即物质本体是没有可被认知的信息的.然而,邬先生采用的古今中外的范例,都是与“信息思维”的定义背道而驰的,统统都是关于“物质思维”或关于“实在的思维”,而不是关于“不实在的思维”;是关于“直接存在(物质)”的思维,而不是关于“间接存在(中介物)”的思维!传统哲学物质范畴的地位,被所谓“客观信息”冒名顶替了.  相似文献   

13.
名言之域作为哲学论辩的重要对象 ,很早已进入中国哲学的论域。历史地看 ,中国哲学在从认识论之维考察名言与存在的关系的同时 ,也对其中涉及的语言与存在的关系 ,作了多方面的思与辨。语言作为人把握世界及“在”世的方式 ,既以人自身的存在为根据 ,又内在于人的存在过程。以独语、对话为形式 ,语言不仅在个体之维影响着自我的存在过程及精神世界的形成 ,而且在类的层面上构成了主体间交往和共在、实践过程及生活世界的建构所以可能的前提。中国哲学在上述方面的看法 ,对深入地把握语言与存在的关系 ,提供了历史的视域。  相似文献   

14.
国际田联对田径竞赛规则(以下简称“规则”)作不断的许多有意义的修改,旨在使田径比赛的合法化和制度化更趋完善和合理,也是提高和发展田径运动竞技水平的需要之一.《规则》不仅是裁判员、运动员、教练员和有关竞赛工作人员的执法依据,是为广大观众提供的评价竞赛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规则》的所有精神,集中到一点,在于尽可能地使运动员在机会均等条件下进行公平竞争,赛出水平,比个高低.“机会均等”是相对的,而不均等是绝对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如此.首先,笔者肯定并维护《规则》的合理性、权威性.在不断学习《规则》和裁判实践过程中,提出“弯道分道跑竞赛机会不均等”这一问题的探讨,以寻求竞赛机会的进一步均等.  相似文献   

15.
柏拉图在《美诺篇》中记载了诡辩学派提出的“研究何以可能”的诘难,表述如下:“一个人既不能研究他所知道的东西,也不能研究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因为如果他研究的是他所知道的东西,他就没有必要研究,而如果他研究的是他不知道的东西,他就不能去研究,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他研究什么”。(《古希腊罗马哲学》第190页)  相似文献   

16.
从《共产党宣言》谈到文化艺术的全球化与民族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全球化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早就作了理论阐发。在《共产党宣言》中 ,马、恩首先阐明的是物质文化即居于基础地位的经济的全球化 ,尔后 ,依据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 ,必然也推及精神生产 (精神文化 )的全球化。他们明确指出 :“物质生产如此 ,精神生产也是如此 ,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 ,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而在马、恩之前 ,歌德也强调“诗是人类的共同财产” ,“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由先辈得到启示 ,我们一方面要警惕多元化、价值共享、弥散性 ,现今世界上打着“全球化”旗号而实行经济沙文主义、政治霸权主义、文化霸权主义 ;另方面要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 ,以开放的心态欢迎和促进作为全球文化共享的真正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一年第一期《陕西师大学报》载陈俊民同志《论哲学史研究中的党性原则问题》一文,读后颇有启发,然稍假思索,亦不乏疑义。现将笔者不解之处,具列于后,并略陈己见,以就教于陈俊民同志。一、根本分歧何在?陈文的第一部分写道: “长期以来,在哲学和哲学史研究中,通行着一个相沿成习的说法,认为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哲学史,就一定要坚持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的斗争,即必须坚持所谓的‘党性原则’,否则,那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哲学史了。”陈文第四部分,又以《通常所谓的“党性原则”根源于“政治斗争”的需要》为题,专门论证了这个“所谓的  相似文献   

18.
大凡一件很坏的东西,在需要它的人看来,甚至会被视为“无价之宝”,王阳明的哲学之对于蒋介石就是一例。早在一九三三年,蒋介石就吹捧王阳明是“中国革命的导师”。把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说成是“很优美的哲学”,“中国学术史上最有价值的学派”,甚至说它是“东方文化精神”。蒋介石自称他“最初就很得益于王阳明知行合一哲学的心传”,王阳明的《传习录》是他“最喜欢读的书之一”,说这本书“阐明致良知的道理”,“奠定了”他“求学作事的根本”。在被中国人民赶到一群海岛上之后,蒋帮集团中还有人凄厉地呼叫。值此“存亡绝续的紧急关头,提倡王学实有其时代的需要与价值”。究竟为什么王阳明在蒋介石的眼里,有这么高的“价值”,为什么蒋介石要把王阳明的反动哲学作为自己的“根本”?那我们就得先看看王阳明乃何许人也!  相似文献   

19.
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卓越地体现了认识论、辩证法和逻辑学的一致,体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学习这本书,不仅要学习它的基本原理,还要学习它的科学方法,只有掌握了它的方法,才能更深刻地领会它的原理。关于《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方法论问题,列宁在最后“结论”中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线索。“结论”中的“四个观点”,实际上也是讲四种方法。这里首先谈谈比较的方法。列宁指出:评价经验批判主义,“首先必须把这种哲学的理论基础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加以比较。”(《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359页。以下简称《唯批》,引文只注页码。)《唯批》的前三章作了这种比较。第一章比较了它们在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  相似文献   

20.
17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语言是人类最古老的纪念碑。”可以说,语言与人类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它既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作为包容一切的最根本的存在,其魔力和作用,早在文明的摇篮时代就为人类所关注。《圣经》中的《约翰·福音》写到:“In the begining was theword,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and the Word was God.(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也就是说,世界始于语言,语言之前无世界,人是语言的存在,语言是世界的“大全”,拥有这个世界就是拥有语言,丧失语言就是丧失这个世界。《创世纪》第十一章中还提到:“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的。他们往东边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他们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