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有关于《鸿门宴》的教辅资料中,一般认为项羽在这场斗争中刚愎自用,不听亚父之劝,犯了妇人之仁,大意放走敌手,留下后患。而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通过研究当时背景,重新探讨这个问题,提出了不同于传统观念的看法。比如学者张志坤在其文《鸿门宴楚汉得失之我见》中认为鸿门宴实际上是项羽兵不血刃,不费吹灰之力夺得关中,大获全胜。学者周骋在《刘项关系与〈鸿门宴〉结局识论》一文认为鸿门宴是因为当前的形势而导致项羽不得不安抚刘邦,就大局上,项杀刘毫无必要;就理智而言,项不杀刘,不为失策;就未来前景而言,项羽已有对策,不杀刘不能看作放虎归山。学者蔡伟更是高度评价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如果说刘备释刘璋为仁释、关羽释曹操为义释、孔明释孟获为智释,那么,项羽之释刘邦不但总其所有,更添一条——勇释。而在研读了这些论著与仔细研读了《史记》《汉书》中有关史料后,笔者觉得其实项羽之所以在鸿门宴时没杀刘邦,除了以上那些原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两位枭雄间的深厚友情。  相似文献   

2.
于志新 《教师》2011,(32):126-127
在现有关于《鸿门宴》的教辅资料中,一般认为项羽在这场斗争中刚愎自用,不听亚父之劝,犯了妇人之仁,大意放走敌手,留下后患。而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通过研究当时背景,重新探讨这个问题,提出了不同于传统观念的看法。比如学者张志坤在其文《鸿门宴楚汉得失之我见》中认为鸿门宴实际上是项羽兵不血刃,不费吹灰之力夺得关中,大获全胜。学者周骋在《刘项关系与(鸿门宴)结局识论》一文认为鸿门宴是因为当前的形势而导致项羽不得不安抚刘邦,就大局上,项杀刘毫无必要;就理智而言,项不杀刘,不为失策;就未来前景而言,项羽已有对策,不杀刘不能看作放虎归山。学者蔡伟更是高度评价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如果说刘备释刘璋为仁释、关羽释曹操为义释、孔明释孟获为智释,那么,项羽之释刘邦不但总其所有,更添一条——勇释。”而在研读了这些论著与仔细研读了《史记》《汉书》中有关史料后,笔者觉得其实项羽之所以在鸿门宴时没杀刘邦。除了以上那些原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两位枭雄间的深厚友情。  相似文献   

3.
《鸿门宴》是我国古代叙事散文中极负盛名的代表作,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人物描写栩栩如生,个性鲜明。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结局。性格决定命运,刘邦正是利用了项羽性格的弱点,才得以在鸿门宴上化险为夷,死里逃生。可以说,刘邦是借义逃席的。我们先谈谈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义在鸿门宴人物身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鸿门宴》是我国古代叙事散文中极负盛名的代表作。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人物描写栩栩如生,个性鲜明。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结局。性格决定命运,刘邦正是利用了项羽性格的弱点,才得以在鸿门宴上化险为夷,死里逃生。可以说,刘邦是借“义”逃席的。  相似文献   

5.
命运往往取决于性格,而典型形象通常具有典型性格。项羽这一历史典型人物,其丰富的性格特别是其政治品位,在鸿门宴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从项羽在《鸿门宴》中显见的政治品位之低,可以推断出其命运结  相似文献   

6.
李慧 《文教资料》2013,(24):1-2
“鸿门宴”是楚汉战争的缩影,它以生动而又惊奇、错综而又复杂、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的情节,再现了历史真实场景.其故事内容不仅是一场军事政治上的较量,更是人格力量上的较量,是项羽和刘邦两种截然不同性格人的殊死较量.通过赏析《鸿门宴》,人们认识到在人的一生中,性格才是决定命运的主要因素,因而《鸿门宴》在今天仍然有非常鲜明的教育意义与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7.
生命的智慧     
每个受过一定教育的人都有过读书的经历,读书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就一个作家而言,读书不仅是生活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工作的需要。每个人都会因为读书而或多或少地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命运。我想作家的命运首先是与读书联系在一起的。我读的第一本书现在已经记不清了,但印象深刻的一本书是记得的,那就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水浒传》。我读《水浒传》时小学还没有毕业,好像是小学四五年级的样子。当时毛主席对《水浒传》有过批示,对宋江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好像很不满,毛主席希望  相似文献   

8.
《鸿门宴》之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历来备受关注,“项不杀刘”则成一桩历史公案,学者讨论甚多,众说纷纭中未得出明确答案,甚至出现很多误读现象.本文旨在回归文本,通过文本研读、细节探析,重新审视鸿门宴上的不同人物表现,力求更确切地探明太史公所叙“鸿门宴”之始末原由,从而得见太史公叙事能力之高超.  相似文献   

9.
严景东 《学语文》2009,(1):16-16
现代的很多读者是从高中时代学习《鸿门宴》的语文课上接触、了解并熟悉项羽与刘邦这两个人物的。《鸿门宴》本身讲述的就是一个精彩的故事,而随后演绎和派生出的,是“鸿门宴”这个几乎人人皆知的典故。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对项羽作了如下的论断:“自矜攻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相似文献   

10.
中学教材《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选文之叙事,从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与项羽暗通款曲开始。对照《项羽本纪》,选文前尚有关涉“鸿门宴”背景的少许文字: 《楚军》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下称“引文”) 引文清楚地记载,鸿门宴前,刘邦派兵“守关”、项羽率军“击关”,双方曾有一场激烈的军事冲突。笔者认为,割断“函关之战”和“鸿门之宴”的内在联系,将引文一刀砍掉,既模糊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掐断了作者叙事的脉络。 应当看到,引文是交待刘邦鸿门“谢罪”原因的重要笔墨。  相似文献   

11.
走向辉煌的岁月张秉谦好像冥冥中有一条命运之绳在牵着,我和《山西教育》有剪不断的情缘。32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被一本杂志的内容和风格所吸引。心想,将来能到这个杂志去工作,那将是我一生之大幸。这本杂志就是《山西教育》。1965年,我从山大中文系毕业分...  相似文献   

12.
《鸿门宴》中有这样一句话:“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文下注释“之”指代“咸阳”。我认为不妥。郭锡良等人编的《古代汉语》选文《鸿门宴》,在讲到这个“之”字时,注释为指代“先破秦入咸阳者”。根据句意分析此句的“之”若指代“咸阳”就讲不过去。这个“之”应指代人较符合句意。  相似文献   

13.
《鸿门宴》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名篇,是司马迁《史记》中的经典,更是家喻户晓的绝唱。长期以来,《鸿门宴》中的人物性格一直是教育者研究的对象。从文学角度来说,《鸿门宴》这部经典,所呈现出的内容,代表着各个人物之间的性格碰撞。项羽的勇敢无畏、豪放果断;刘邦的机智冷静、狡猾多变;张良、范增的足智多谋、赤胆忠心;樊哙、项伯的侠肝义胆、忠诚护主。性格决定命运的信条下,每一个人物因性格差异,走向不同的结果。作者对《鸿门宴》的构思,用了极其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每一个人物不同的性格,各个人物性格,体现在文章一言一句中。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标实验教材》(必修一)收录的《鸿门宴》是《史记》中的名篇,也是高中语文课本的传统篇目。有人说鸿门宴是楚汉争夺天下的过程中最富有戏剧性的一幕,它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在此次宴会中,楚汉集团的将帅形象各有各的风貌,各有各的性格。樊哙闯帐  相似文献   

15.
《鸿门宴》中涉及到有关玉文化内涵的玉(?)、玉壁和玉斗三件玉器,是故事情节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在教学中不可忽视。"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 项王默然不应。"在鸿门宴上,范增多次看项羽,又举着所佩带的玉(?)向项羽多次示意,项羽却一直沉默不响应。范增举"玉(?)"有何文化内涵呢?研读《鸿门宴》全文可以知道,项羽设鸿门宴的目的是要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的。  相似文献   

16.
翻阅《语文教学之友》2011年第8期,一下子就被一个标题吸引住了,《千古<鸿门宴>,白璧说微瑕》(正文第30页)——居然有人敢在司马公头上动土!于是赶快翻到文本,一口气读完全文。待放下刊物,真的是感叹  相似文献   

17.
在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疏通文意和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评价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充分展开与项羽和司马迁的心灵对话,深入探究性格与命运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真正走进《鸿门宴》,真正把握项羽这一"悲剧英雄"的伟大形象,深切体会司马迁寄寓项羽的复杂感情和审美评价。  相似文献   

18.
李小静 《教师》2011,(31):110-110
命运往往取决于性格,而典型形象通常具有典型性格。项羽这一历史典型人物,其丰富的性格特别是其政治品位.在“鸿门宴”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从项羽在《鸿门宴》中显见的政治品位之低,可以推断出其命运结局。 其时,项羽与刘邦成为灭秦的两支主力军。他们的势力各自发展。争夺天下已不可避免,“你死我活”的结局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9.
《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它不仅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而且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鸿门宴》就是其中非常精彩的一个片断。  相似文献   

20.
谢鹏 《文教资料》2011,(34):81-82
《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主要讲述的是公元前206年项羽进入函谷关后与刘邦的一场政治斗争。《史记》具有极高的史学意义和文学价值。作者试图从事件逻辑、情节构成、人物塑造和场景描写四个方面阐释《鸿门宴》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