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图腾"为印第安语译音,有"亲属"和"标记"的含义。人们把某种动植物或再他事物当作与自己的氏族、部落、民族有某种血缘联系,那么,这种事物就叫做"图腾"。人们把图腾作为神祗对待,并加以神化祭祀,被称为图腾信仰或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原始宗教信仰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世界原始民族中都曾普遍盛行。  相似文献   

2.
民间神话传说与崇狗意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崇狗意识最初起源于原始的图腾崇拜,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的图腾崇拜在人们的信仰体系中有所淡化,人们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在狗身上所表现出的尽职尽责、有情有义、机智勇敢等美好品性的赞颂,从而使这些传说故事具备了道德劝喻的教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壮族对狗的崇拜源自远古社会的图腾信仰,狗崇拜是其原始文化的组成部分。而石狗作为图腾信仰崇拜的衍生物,已融入到壮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中。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石狗经历了作为图腾的崇拜、灵石的崇拜、守护的崇拜等阶段,至今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壮族人民的生活,成为其独特的民俗风情。  相似文献   

4.
崇狗意识最初起源于原始的图腾崇拜,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的图腾崇拜在人们的信仰体系中有所淡化,人们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在狗身上所表现出的尽职尽责、有情有义、机智勇敢等美好品性的赞颂,从而使这些传说故事具备了道德劝喻的教化意义。  相似文献   

5.
解读图腾存在的生命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图腾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原始宗教形式。在一定的化图中,同一图腾信仰也就意味着同源共祖。图腾也是最早的社会组织的标志和象征,它对于氏族内部的团结和实行氏族以外的婚制具有重要意义。图腾演变的轨迹可从服饰等物品中迫寻,图腾崇拜的本质含义在于原始初民对其现世幸福生活的祈盼与向往,对自己传统部落势力的珍重与维护。  相似文献   

6.
图腾崇拜是最古老的宗教信仰形式之一,世界各地许多民族都曾经存在过图腾崇拜.直至现代,还有不少的民族保留着图腾崇拜的残迹,黎族人便是其中之一.黎族有"侾"、"杞"、"美孚"、"本地"等支系,因各支系所处的具体生活环境不同,所以信仰的图腾物也各异.但蛇图腾崇拜在黎族所有支系中都普遍地存在,人们视其为始祖或是祖先死后变生的灵魂.黎族这种蛇图腾崇拜的观念,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的材料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7.
《山海经》记载的内容与宗教有紧密的关系。图腾是原始宗教的一种形态。《山海经》中图腾崇拜材料,从日月图腾、动物图腾以至龙凤图腾,具有丰富的宗教学内涵。在现在重新弘扬龙文化,有助于形成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相似文献   

8.
大量的现代文化人类学研究资料表明,世界各民族在远古时代都曾实行过图腾崇拜制度,当时的人们大都虔诚地相信他们的氏族或部落与自然界的某些动物或自然物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并选定这种动物或自然物作为他们的标志,这就是图腾。那么,我国原始夏民族是否也经历过这样的图腾崇拜制阶段?其图腾崇拜对象是什么?这些问题曾有不少学者进行过热烈讨论,但是意见颇不一致,而且大都语焉不详,言犹未尽,这里笔者不揣浅陋,试作进  相似文献   

9.
龙,神奇、高贵、雄浑、威严。它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标识,起源於远古时代氏族社会各部族的图腾崇拜,是许多动物图腾的综合体,集蛇、鳄、虎、猪、马、狗、鹿、鱼等动物形象和特征于一体,并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加工,龙的形象更是日趋完善和复杂化,它浓缩着、沉积着原始社会晚期以来中华各族人民的强烈感情、思想、信仰和期望,表现出我国各民族雄豪矫健风格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乃至最后成为我们伟大民族的象征。  相似文献   

10.
植物图腾     
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中还保持着植物图腾崇拜,这些民族主要有苗族、白族、高山族等。苗族中有枫叶图腾崇拜,在黔东南《苗族古歌》中记载,人类的始祖是从枫叶树心里生长出来的,因此,这部分苗族人曾以枫木树作为图腾来崇拜。  相似文献   

11.
每个地方均存在一定的人们共同体。这些共同体均由不同的姓氏所构成。这些不同姓氏的人们往往用其姓氏标注地名,从而使特定地域的地名或多或少地体现出一定的族群姓氏文化意蕴。借助对黔江地名的深入考察,以期探讨黔江地名中所存留的姓氏文化。  相似文献   

12.
日本是个擅于学习但又擅于创新的民族,古代日本在学习吸收古代中华帝国的优秀经验发展起来。范围涉及了经济、政治及文化各个方面。姓氏制度亦是如此,中国的姓氏制度在春秋时期就形成姓氏合一,并沿用至今。而日本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制度,也创立了姓氏制度,到了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苗字”制度,并得以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3.
据《吉林通志》记载,清乾隆三十年十一月,时任三姓副都统舒通阿被内召回京,此前曾历任阿勒楚喀副都统和熊岳副都统,为正黄旗人。在内召七年之后,舒通阿再任三姓副都统,并于次年十二月调赴库尔喀喇(乌苏)。通过考证,于乾隆三十年内召回京的正黄旗舒通阿(以下简称"正黄旗舒通阿"),在任阿勒楚喀副都统之前,还曾先后出任广西庆远协副将和广西右江镇总兵,但与乾隆三十七年任三姓副都统及乾隆三十八年调赴库尔喀喇乌苏的舒通阿实为不同之二人,是为编纂者因重名混淆所致,当予以勘误。  相似文献   

14.
历史时期的汝南郡,因商周诸侯王国林立和汉代经济、文化繁荣,历史名人辈出,成为我国历史望族和姓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袁、周、许等20余姓均起源与汝南或和汝南有着密切关系。近两千年以来,这些家族迁居到世界各地仍不忘家族故园,自称郡望汝南、祠堂使用汝南堂的堂号表示纪念家族起源,使家族文化得以永恒传承,形成了独特的汝南姓氏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5.
北海疍家人对蛇有着特殊的敬意,蛇图腾是疍家先民对自然的原始认识,疍家人从敬畏蛇到一般崇拜再到图腾崇拜,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疍家人蛇崇拜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研究疍家人蛇图腾崇拜对了解疍家的历史、风俗以及人的文化心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汉民族的十四个原始姓是怎么产生的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的问题,以往较多的是从上古氏族部落的生存环境考虑,认为是因氏族部落所居环境而得姓;后来,在西方图腾学说引进中国后,人们又从汉民族上古时的图腾崇拜入手去解释,认为原始姓来源于氏族部落的图腾崇拜。但这两种观点都与原始姓用字的造字理据相矛盾。本文认为原始姓来源于汉民族上古时期女性祖先的称呼。  相似文献   

17.
哈尼族舞蹈《祭鼓》的民族文化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祭鼓》的剖析,从民族舞蹈的符号意义、民间文化的信仰以及图腾崇拜和哈尼族舞蹈的风格特点等方面,阐述了原生态舞蹈积淀与储存的具有生命与情感的“人”的形体运动.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姓氏简化有规律可循,大体上是将简化的单姓与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单姓(多为汉姓)相结合,改后的单姓与原有复姓之间或语音上、或语义上、或文字上总是存在种种联系,体现了改姓之初有利于民族融和的意旨。这可以从北朝碑刻中胡姓改化姓氏词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19.
善待自然:少数民族伦理的生态意蕴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云南的少数民族几乎都有一些与现代环保理念有关的生态伦理意识。这种伦理意识包容在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图腾崇拜、创世神话中。这是一种原始的、原生态的文化,它深刻体现了少数民族生存方式中的生态伦理智慧。特有的民族生存方式孕育着特有的民族生态意识,而这种特殊的生态意识又体现出民族对待自然特有的方式,在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生态危机的21世纪,少数民族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式无疑会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姓氏是人类血缘关系的标记,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在这一时期,各民族交错杂居,少数民族不断汉化。蒙古人冠汉姓现象,便是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