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更新教学观念。教师应认识到语文教学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方面而决不是死记硬背,要努力纠正对“智育”内涵理解上的片面性和残缺性。尤其应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情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这就要求教师的注意力一定要从死盯学生的分数转移到全面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上来。另外,还要正确把握“教师为主导”的精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和帮助学生,如当教师提出某一个问题时,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创造条件让其“七嘴八舌”回答。  相似文献   

2.
从目前课堂教学情况看,存在着“教”就意味着提问题,“学”就意味着回答教师的问题之现象,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提问,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并拾测教学效果,这无疑是对的。但我更主张让学生多问并会问“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些至理名言都说明:人们要想在学业上有所成就,科学上有所发现制造,就必须以质疑问题开始,因此就应该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掌握质疑的方法,真正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现就数学实践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供同经磋商。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问题教学”是以教师提问为主的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注重如何设计高质量的问题,提出假设,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验证假设。尽管教师的教学方式由串讲式演变为问答式,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多了一些,但这种问题教学的主动权仍然掌握在教师手里,学生的学习仍然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4.
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教学都是以教课本为目的,缺乏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被动学习的现象比较较及,本文拟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观念阐述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性问题,提出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对探究性教与学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学习的本质是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这就体现了学生的中心地位。那么,在教学中就要按学生的思路来进行教学。教学中要重视的是真正来自于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是“提出问题”。如果提出的问题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需要,那就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就仍然是教师的问题,而不是学生的问题。如在《燃烧》一课中,教师点燃沾了汽油的棉球,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继而问:“你有什么问题?”教师再提出问题:“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学生提出的问题体现了学生的想法,实现了教学目标向学生需求的转变。学生在…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应该是最有魅力的课。为什么长期以来不受学生欢迎呢?教师讲风过盛,照本宣科,千篇一律,是不容回避的问题。新大纲在“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部分明确要求教师要“努力形成教学个性”。现在,我们有理由期待语文教学“百花齐放”局面的到来。  相似文献   

7.
《清朝政局的变动》阅读课的实践证明 ,认真组织和实施阅读课教学对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 ,阅读课的要求迫使教师必须改变陈腐的教学理念 ,既不能搞“满堂灌” ,也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我的基本做法是 ,在备课中全面挖掘教材 ,多渠道查阅和整理相关资料 ,总揽教材全局 ,精心设计问题和预测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在教学中 ,一是明确提出学生自学的目标 ,营造适当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有效自学 ,激发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是师生互相答疑解惑 ,“互相答疑”就是根据学生自学后提出问题的…  相似文献   

8.
《宁夏教育》2005,(6):71-72
设疑——诱学生“尽心”进入创造情境。学习“有疑”,这就产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造教育的一个根本出发点。教师在教学中要能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精心创设具体、生动的创造情境,精心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积极状态下带着“疑问”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情境中去,从而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9.
陈川帆 《江西教育》2002,(11):23-23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语文教学更是如此。张志公早就指出:“语文教学的教学艺术问题,也是迫切需要研究的。”怎样创造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呢?根据语文教改理论,结合语文教学实际,笔者提出如下几点。一、掌握学生心理和创设教学情境结合从青少年神经系统发育的角度看,他们大脑神经活动机能的主要特点是兴奋度较高,兴奋过程相对强于抑制过程,兴奋与抑制的转化较快,表现在他们难于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他们容易激动,容易走极端。如果教师教育方法不妥,对学生不甚了解,批评尺度不当,学生就会对教师失去信任感。…  相似文献   

10.
赵汝明 《学苑教育》2012,(21):79-79
自我教育是以被教育者为中心,充分调动其内在的因素,去认识事物、探究规律、自我调节、总结积累的教育。 “差教师是把真理送给学生,好教师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我们不能满足于把知识教对,更不能搞填鸭式,让学生死记硬背、机械重复。而要改变教育观念,从根本上摆正教师的位置,改变学生观,实施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