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马,作为一种生命和形象,与文学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马的形象代代相传,时有鲜明突出、表现时代精神之作,从《诗经·小雅·车攻》到杜甫的胡马诗、李贺的写马诗23首,从臧克家的《老马》到艾青的《雪里钻》,到白桦的《马蹄声》,这些写马诗都表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对汤显祖的名著《牡丹亭》的主人公——牡丽娘形象的分析研究。笔者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将杜丽娘的性格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从《训女》到《惊梦》为止的爱情的萌动时期:从《寻梦》到《闹殇》所显示的自我毁灭时期;以及从《旅寄》到《回生》的追求时期和从《婚走》到《圆驾》斗争时期,并通过对这四个阶段杜丽娘性格的变化发展来分析杜丽娘的形象及其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中包含了丰富多样的马形象,其中蕴涵着中国古代特殊的马文化。马的形象也具有极为重要的艺术作用,与人物性格刻画、情节构成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就从《三国演义》中马形象人手,探讨它的文化内蕴与艺术作用。  相似文献   

4.
山东博兴出土的骑马俑灯为中国古代俑灯里罕见的造型。该马为大宛马,该人俑为波斯(安息)人,其身份是百戏表演者,其行为为舞马表演。骑马俑灯罕见地表现了汉代舞马形象,丰富了汉代舞马的考古资料,罕见的灯具造型为中国古代灯具研究增添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也反映汉代人的崇马信仰与魂魄信仰。  相似文献   

5.
自古以来,各种文艺作品中存在丰富的李白形象书写,大多集中于李白傲岸、潇洒的个性和不可超越的才情。然而民族舞剧《李白》在塑造李白狂傲、洒脱等形象的同时,深入到李白内心,以诗、乐、舞相结合的形式,塑造了一位从“人”到“仙”转变的形象,表达了李白对于政治仕途的渴求和对自由的向往。  相似文献   

6.
在《诗经》中,战马、猎马、骏马、牧马等形象都出现了,马被赋予的文化内涵已很丰富了。盛唐时期,画马、咏马成为一时风气。骏马在唐代诗文中频繁出现。从题画诗中可以见出诗人不仅爱马的形态美更爱其神态美、气势美以及非凡独立、驰骋千里的内在精神美,更有以骏马比喻人才,寄托感慨,抒发怀抱的。  相似文献   

7.
冰心的《观舞记》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从多角度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蹈,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是当代散文中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来描写视觉形象的绝妙佳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运用,注  相似文献   

8.
蒙古族人民,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青海、宁夏、甘肃等省(区)。口头文学发达,民间演唱形式“好来宝”、著名舞蹈“安代舞”、“鄂尔多斯舞”,民歌《红旗歌》、《嘎达梅林》、《牧歌》、《挑好马》、《赞歌》、《小黄鹂鸟》等,流传极广。民歌特点是:歌词通俗易懂,  相似文献   

9.
在阅读的层面上,马伯乐的形象是可笑的又可恶的,然而马伯乐形象的基调底蕴是可辈的。 《马伯乐》是一部悲剧。因为围绕马伯乐的环境是真实的,悲剧性的,马伯乐形象是漂浮在时代大潮中取小利求小惠,“无心的以荀活为宗旨”的“蠢虫”的代表。《马伯乐》体现了作者对“五四”新文化启蒙运动下彻底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以张洁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从上世纪70年代末《爱,是不能忘记的》中完美的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男性,到80年代《方舟》中丑陋的现实生活中的男性,再到世纪末大彻大悟之后拥有社会历史积淀的复杂男性形象。挖掘出在作者成长、成熟的过程中,时塑造的男性形象经历了一个由美到丑的历程,在爱情与婚姻以及生活中男性的雌化和男性形象的凋谢。  相似文献   

11.
从舞蹈《大唐华章》与《仿唐乐舞》的比较剖析中,洞察到后者落伍的缘由,论证指出仿唐乐舞只有像舞剧《长恨歌》那样进行全方位的创新,着意面向公众,增强其娱乐性,才能重铸辉煌,永葆艺术之树常青。  相似文献   

12.
北朝乐府《折杨柳》是唐人《杨柳枝》的前身。作为乐府古曲的《折杨柳》,主要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唐代《杨柳枝》仍然是以哀怨的声情作为其底色的。《杨柳枝》之舞,主要是摹拟临风而舞的杨柳的姿态,似为软舞。至晚唐薛能,始成健舞。  相似文献   

13.
目前,关于“红舞”的研究非常欠缺,滞后于红色文化发展热潮,研究“红舞”的历史演进概况,发掘其不同时代的特性,在当前甚有必要。中国“红舞”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每个时期均有鲜明特色,体现在:1919--1949年,以“革命救亡”为本色和主题的“红舞”启蒙和发展;1950--1965年,以“生产建设”为内涵和主流的“红舞”演进和突破;1966—1978年,强调“政治斗争”、“个人崇拜”的“红舞”样板化和异化;1979年至今,“复古”与“创新”冲荡交织的“红舞”新生和兴盛,把握“红舞”的发展概况和不同时代的美学特性,能为今天的“红舞”编创提供学理依据和思想创意。  相似文献   

14.
在唐代笔记和传奇婚恋故事中分别出现了"妒妇"和"贱妇"两类女性形象,她们因其社会地位的迥然之别尤其是有无士族的支持而有着不同的婚恋遭遇,产生了不同的心态与反抗方式。唐笔记中的妒妇与唐传奇中的贱妇在时间上以中唐为承接点,这恰是士族于唐代进一步衰亡的转捩点,文学作品中女性从"妒"到"贱",反映着唐代士族的渐衰。  相似文献   

15.
"诗乐舞结合"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一个优秀传统。词(诗)作为一种表演艺术,与音乐之间有着复杂交织的离合关系。当代人对唐宋词的欣赏是一种仅仅从文字层面分析,而脱离了以歌舞表演为主的现场感的欣赏,这与唐宋人欣赏方式存在巨大差异。苏轼词作为词史革新的代表,实际上具有表演的艺术特质。苏词从表演者性别、表演乐器、表演姿势及表演内容等诸方面作了很大的改革。苏词实际上改变了词——这种盛极于唐宋的艺术表演方式,这是对我们理解苏词在中国词史上革新的不可或缺的艺术审美之弥补。  相似文献   

16.
在中晚唐时期,我国古代小说开始发端。古文运动提倡的“文章合为时而作”的现实主义精神逐渐影响到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加之借古讽今的手法在小说中的应用,形成了饶有特色的中晚唐历史小说。在中晚唐历史小说和唐代咏史诗中,主人公的感慨通常是作者自己思想感情的流露,唐朝诗人对安史之乱的体会尤其深刻,这在中晚唐的历史小说中也有所反映,朝廷的腐败以及劳动人民所受到的创伤是小说和诗歌作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因此使得中晚唐历史小说同咏史诗能够融为一体,并且有唐一代,诗词盛行,小说从中汲取营养也非常合乎时宜。  相似文献   

17.
"国书"一词常见于古代典籍中,《辞源》和《汉语大词典》关于此词的释义不全面。与史籍相关的"国书"一词在南北朝隋唐时指本国国史或前代某国、某朝的国史。在宋代范围扩大,具体包括日历、实录、会要、勅令、御集、宝训、玉牒、时政记、起居注,亦有国史(多指正史)义。元明含义与南北朝隋唐相近,清代多指满族文字。不清楚各个时代"国书"的含义会造成误读古籍的错误。此外,"国书"是春秋齐国一卿士名,当于辞典中立此义项。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曹植、李白诗中的"侠客"意象进行分析比较。"侠客"一词一直存在于中国古代文学中,并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被赋予新意。曹植、李白分别是三国和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们才华横溢,却壮志难酬,便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白马篇》是两位诗人描写侠客的代表作,虽同名,但两人的社会环境和身份地位不同,表达的思想也各有千秋,通过分析两人《白马篇》中侠客形象的异同点,探索其存在的原因及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严羽《沧浪诗话》所言学诗"妙悟"的途径是"熟参",即对历代诗歌作品反复地"吟咏"或"讽咏",由此获得对汉魏晋盛唐诗歌"高古本色"的感性认识,而其"高古本色"内涵主要在于情感性(兴趣)和音乐性(音节)的统一。严羽关于诗歌"吟咏情性"的定义,即隐含"感动激发人意"的趣味和"一唱三叹之音"的音韵两方面。严羽《沧浪集》中大量拟古的作品为《沧浪诗话》的诗学旨趣提供了强有力的旁证。而在严羽诗学影响下的明代前后七子,其复古思潮也明显表现出恢复诗歌音乐性的倾向。  相似文献   

20.
《唐人万首绝句选》是清康熙年间“诗坛圭臬”王士祺(号王渔洋)编纂的最后一部唐诗选本(以下简称为“渔洋选本”)。该选本是对赵宦光、黄习远本《万首唐人绝句》(以下简称为“赵黄选本”)进行的删纂,对于清代诗学尤其是绝句领域的研究极有价值,故有必要通过对《唐人万首绝句选》的研读,弄清该选本的选诗特征与诗学思想。渔洋选本基本符合唐诗当时发展实情、以诗人诗作本身的造诣选诗。该选本虽选“四唐”之诗,以选录中晚唐诗人诗作偏多,但通过该选本对赵黄选本的删纂仍可窥见该选“略重盛唐”的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