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龙门石窟中的擂鼓台中洞是武周时期的有关早期禅宗的洞窟,主尊像应是释迦佛,窟内的二十五祖师像及《付法藏因缘传》,是早期禅宗史祖师说的肇始。  相似文献   

2.
我国民间所信奉的神灵,很大一部分原先是普通的凡人,由于其所处的社会条件、自然环境及其本身的内在因素,使他们从凡人上升为民间所崇拜、祭祀的神灵。在由人到神的这一转变过程中,民间传说发挥了桥梁作用。从闽南地区的妈祖、吴真人和清水祖师等神化过程,可见民间传说故事的广泛流传与民间信仰的形成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清水祖师信仰在东南亚地区盛传不衰。通过对这种情况的研究,可以了解到:(1)清水祖师信仰与安溪华侨开始出国同时向海外传播;(2)清水祖师信仰在海外华侨华人社会有凝聚作用;(3)清水祖师信仰的传播范围已经越出了福建省籍界限,在华侨华人社会传播。目前继续在海外传播清水祖师信仰具有如下现代价值:(1)密切华侨华人与祖籍国的联系;(2)促进华侨华人融合于当地社会。  相似文献   

4.
赣西北万栽从事民间宗教活动的职业人员分佛、道二派.与道教信奉张天师相对应,从事民间祭祀活动的客家俗僧以禅宗高僧普庵为鼻祖.自称普祖门下.调查显示,万载客家俗僧是分坛活动的,不同客家分布区俗僧的坛号不同,其活动状况也有较大区别.共同的祖师崇拜与大致相同的法事昭示着他们属于同一的民间信仰教派,即普庵教派.  相似文献   

5.
敦煌发现的《传法宝记》写本是研究唐代禅宗难得而重要的历史资料,从其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杜朏应是北宗禅法的信徒.该文献所述印度与中国禅宗祖师的世系均与目前佛教界和学术界广泛接受的世系是不同的,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在修禅方法上,主张不立文字,反对执著文字和言语,主张禅修应自离心中的种种妄想,反对当时比较流行的静坐与念佛相结合的禅修方法,反映了唐代禅宗北宗的基本禅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制度化的宗教(如佛、道教)与非制度化的民间信仰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密切关系.通过梳理方志、笔记小说等福建地方文献,考察清水祖师等福建地区佛教俗神的崇拜情况,说明制度化宗教与民间信仰融合的三种形式:其一,僧人是神明的重要来源;其二,佛教俗神的功能世俗化;其三,僧人参与民间信仰活动.  相似文献   

7.
净众、保唐禅与杜甫晚年的禅宗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净众、保唐禅与杜甫晚年的禅宗信仰谢思炜有关杜甫的禅宗信仰,清代钱谦益及近人郭沫若、吕、陈允吉等续有考辨论证。杜甫在晚年所作《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审李宾客之芳一百韵》中说:“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明确表示了自己的信仰企向。由于当时禅宗南北宗之间的法...  相似文献   

8.
禅宗讲求“不立文字,不落言筌”,它经常拈提中国人常见的事物——牛来阐明事理,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反映了中国禅宗祖师应机说法的大智慧。禅宗中的以牛说法,散见于禅宗公案、禅宗偈颂和小说中。它不仅表现在许多禅师常以泥牛、牯牛、老母牛、铁牛等喻人或自喻,禅宗中有些禅师想做水牯牛,把心外觅法比作骑牛觅牛,把本来面目比作露地白牛,把心性的修证比作牧牛,以牛喻佛法大意的不可言说及描述形而上的道体,还涉及禅宗教义、禅宗的教育法和禅宗无情说法的思想。本文对禅宗以牛说法出现的原因、表现、对禅宗的影响以及研读这些案例时所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蛇信仰是包括闽都在内的整个闽文化圈的重要文化内容之一,从图腾信仰的两个标志来看,其性质显然是种族信仰。与此相联系,其文化内涵则主要包含了"创生"和"避灾、兴雨"两层意象,这些都是先民对蛇神化的自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唐代手工业者的宗教信仰生活丰富多彩,除了信仰礼敬佛教、道教诸神及民间俗神外,最主要的是信仰、尊崇其行业祖师神。他们的的宗教生活既是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一环,又是唐代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将有助于了解唐代下层民众的生活方式、信仰方式,因此对研究唐代社会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冰化神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冰,始见于《史记》,为其筑堰开渠都江堰事。1974年,都江堰出土汉末造作的三石人二躯。大躯体上刻有李冰名号,晋人说是李冰本人用以“与江神要”的神物。晋人还将秦国刻以诓蜀王的五石牛,说成李冰“以厌(压)水怪”的五神犀。晋朝开始出现的李冰化牛与龙同江神相斗传说,得宋朝范成大给予具体化,指称冰擒神锁镇于伏龙观。朱熹首先提说“冰有子二郎”;稍后,赵朴将李冰实事与神迹统归二郎名下。清朝年间,二郎更取代李冰.并有孽龙传说。李冰的神化,原属“祖先神”遗制,自民间宗教观念盛行之后,旋即被道教造作为道仙,以致她及二郎成为“人造神”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12.
被誉为"中国总集之祖"的梁昭明太子萧统,一直是史学界和文学界关注的对象。历史上,一些地方曾有昭明太子遗迹或因昭明太子而得名的祭祀场所、宗教或世俗建筑,昭明太子甚至成为江西、安徽贵池傩戏祭祀的神灵。一个萧梁时期的东宫太子之所以历时千年仍被后世奉祀,这不仅与其自身的道德修养及《文选》在文学史上地位的不断提升有关,也是佛教世俗化、国家、民间等各种力量的推崇与神化的结果。佛教在世俗化的过程中为吸引信众,将昭明太子吸纳到自己的神学体系中大加推崇;国家将其作为教化民众的工具;而民间则因其"神力"将他奉为地方保护神。  相似文献   

13.
皎然在禅宗书画美学思想史上,作出过重要贡献。他提出了绘画创作的"造境"说。要求画家既要做到"得意忘象",在绘画创作中表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创造出形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同时又要做到"神遇",即通过对物象的直观体验,达到对观照对象的内在生命与深层意蕴的领悟。他的"感神""合神"论,指出了杰出画家成功的奥秘之一,是能与审美对象的精神相感通,并在运笔用墨上达到神化之境。他还提出了"丹青变化不可寻,翻空作有移人心"即绘画的上乘之作,具有移人的情志的审美作用。在书法创作上,则提出"须臾变态皆自我,象形类物无不可"即在书法创作中,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的主张。  相似文献   

14.
作为禅宗的“宗经”,《坛经》是惠能禅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在中国佛教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当时的唐朝流传甚广,无论是帝王的示范,还是民间的信仰,抑或是佛学文化的其他领域,都形成了一股“禅意”的崇佛风气,逐渐高涨并渐渐传播开来。因此,本文特从《坛经》出发来探讨唐朝的一系列崇佛风气。  相似文献   

15.
湖南禅宗思想中,蕴涵着关爱自然、敬畏生命、追求和谐的生态美学智慧。其文化基因主要包括哲学、伦理和民俗三个方面。其哲学基础是佛教的“缘起论”与“无我论”。其伦理基础是佛教伦理中的善恶观与业报论。其民俗基因是南方巫文化。湖南禅宗不但在中国禅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湖湘文化(主要是湖湘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更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弘一大师在杭州出家后,住锡大量佛寺,大多集中在浙江、福建两省。早期大多居住浙江,以温州较为集中,后期14年主要住锡南闽,期间创作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弘一大师在律宗、净土宗、禅宗方面,无论是修行还是学术研究都有杰出的贡献。他重振了律宗,为佛法永驻在末法时期奠定了基础,因其杰出的贡献而被推为南山律第十一祖。弘一大师在禅宗方面也颇有修为,整理出版了禅宗的重要经典论著。他深受印光大师的影响,极力倡导净土宗,作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并身体力行,成功往生净土。除此之外,他还在艺术、文学方面为佛教的弘扬作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近现代佛教的复兴。  相似文献   

17.
谚语是民间口头流行的语言形式,谚语的通俗性特点与禅籍的口语化特征相一致。因此,谚语是禅籍中常见的一种语言形式。谚语是定型定义的特殊词汇成分,在动态运用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灵活性。在禅籍这种特殊的语境中,谚语的意义出现了多种变化。  相似文献   

18.
慧能是禅宗六祖,南宗的实际创始人,他发扬“止恶扬善”的戒律精神,提出无相戒、无相忏悔、无相三归依戒和自性四弘誓愿,立足于自性清净心,将戒体与戒相融为一体,把皈依三宝变成对自性的皈依,并在自性中忏悔恶业。这种将他律化为内心自律的戒律思想是佛教戒律发展史上的重大革新,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促使禅宗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宗派。时至今日,慧能的戒律思想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以及国家法律的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佛教文化尤其禅宗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对中国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著名武侠小说作家古龙的创作也深受禅宗思想的浸润,在他的作品中时时表现出与禅宗思想的关系,即悲天悯人的情怀,以人为本的精神,彻心见性的武功及独异的艺术氛围,而这些也都体现了古龙小说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