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前蜀文人群体自王建开国至王衍入洛二十余年自成段落,他们在当时的政权文坛之中非常活跃。前蜀文人群体在僻处一隅苟安自足的王氏小朝廷中,面临着多样化的仕途进退和行藏出处,其生成聚合的流变态势既与前蜀二主的执政方略紧密相关,又与当时的社会政局变动息息相连。前蜀文人群体身处特定的王氏政权背景之中,沐浴着西蜀地区特定的地域文化气息,其群体文人的生成态势和聚合方式自具特色。  相似文献   

2.
在<三国志>的阅读过程中,我们会发现魏书部分记载了大量的文人士子及他们的诗赋丈学作品,而蜀书与吴书部分则记载了众多知识分子对史学著作的推崇与研习,曹魏对文学的鼓励与蜀吴对史学的重视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方面与统治阶级的个人喜好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现实政冶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蜀党是北宋中后期出现的政治集团,它以苏轼、苏辙为领袖,以包括黄庭坚、秦观、张耒在内的苏门六君子等人为其成员。蜀党的政治活动,贯穿了从仁宗嘉祐到北宋后期,并亲身经历了期间大大小小的政治纷争。苏氏蜀学是其立党思想,苏门则是日后蜀党的主要组成力量。同时,蜀党代表了中后期文坛的最高成就,使这一群体成为文人参政的典型而受到瞩目。  相似文献   

4.
作者从利禄的诱惑、专制的压迫、心理的沉积和境界的升华四个方面,探求文人士子沉溺于儒家经典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认为中国古代儒家学说的兴盛与文人士子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唐末五代之际,干戈扰攘、国土分裂,素有"乱世"之称。在武夫称兵、悍将嗜杀的混乱时代,许多文人士人为了躲避战火摧残纷纷选择避地南迁,这些南迁士人以迁入江淮和巴蜀地区居多。唐末之际的巴蜀文坛主要以中原地区播迁而来的移民文人群体为主,这些身处特定时空地域和历史背景下的文人士子在流寓和侨居巴蜀地区的过程中,呈现出了卓立挺出、特色鲜明的生成聚合态势和人格思想心态。  相似文献   

6.
晚明小品文是中国散文发展长河中的一条支流,由于它承载着晚明性灵文人的文学革新思想和多姿多态的文人情怀,所以有了超越文体的特征和内涵。复杂多样的文人情怀寓于小品文中,真实而形象,独特而有趣,不仅增添了小品文的文化内涵,也极大地丰富了晚明士子文人的人格形象。探究晚明士子文人情怀产生的原因,追寻晚明士子文人情怀对推动文学发展、带动社会进步和拉动经济增长诸方面影响,对于鉴赏晚明小品文思想艺术成就,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千山祖越寺、龙泉寺西阁,清时已经有文人士子在其中读书。本文分别对丈人士子在祖越寺和龙泉寺西阁读书情况进行考述,大致梳理出从清乾隆年间至光绪年间文人士子在两寺的读书讲学情况。同时,从书院的角度对祖越寺和龙泉寺西阁读书讲学之所进行了考辨。  相似文献   

8.
唐末季世中的西蜀文人群体,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浸染与熏陶,他们具有强烈的“复古情结”和“崇雅心态”。这些文人士子出于补救时弊和端正文风的良好初衷,自觉秉承了传统儒家“温柔敦厚”、“中正和平”的诗教观,他们在诗文创作上出没二雅、独标高格,提出了“清丽”、“雅正”的诗文创作主张,其文学思想和审美意趣与当时文坛上“斥浮崇雅”的思想潮流同鸣共奏,与昭宗一朝推尊盛唐梦寐中兴的美好期望应节合拍,在唐末众芳竞艳的文学思潮百花园中芬芳四溢、自成一格。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元杂剧中文人与娼优的爱情杂剧入手,阐述了元代文人的社会地位与心态.文章试图从文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多舛与杂剧中理想境界里的顺遂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元代文人创作这一类士子与娼优爱情杂剧的社会根源与深层心理,从而把握元代的社会特征及其元代文人的心理和追求.  相似文献   

10.
元杂剧中的一系列士子与倡优的爱情戏,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元代文人的爱情婚姻观,深刻体现了元代社会生活的内涵.通过分析元代士妓爱情戏,来阐述文人形象、倡妓形象和商人形象所蕴含的社会内容.  相似文献   

11.
作为晚清文坛的开端,嘉道时期的文人结社逐渐增多,成为文坛重要的文学现象。道光时期文社数量是嘉庆时期的两倍多,反映了随着时代风云的突变而文学群体运动的加快。嘉道文人结社主要分布在江浙、京师、广东、福建,为晚清文坛的地域板块建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晚清文坛整体地域格局的形成与嘉道时期文人结社的地理分布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2.
文人结社现象贯穿有明以来近三百年历史,晚明文人结社的数量和规模均为史前所罕见,构成士子人生、文学、政治生活、社会实践的重要部分。本文拟就晚明文人社团经费来源进行研究,其中以复社为代表进行集中探讨。  相似文献   

13.
晚明小品文是中国散文发展长河中的一条支流,它承载了晚明性灵文人的文学思想和独特的文人情怀,所以有了超越文体的特征和内涵。独特的文人情怀寓于小品文中,真实而形象,独特而有趣,不仅增添了小品文的文化内涵,也丰富了晚明士子文人的人格形象。其所反映出来的文人情怀也绰约多姿,包括对自我性情的表达与张扬,对文艺创作的实践与探讨,对佳山秀水的留念与向往等。这种高扬的文人情怀因此也具有了其独特的社会意义和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草”意象是一个有深厚意蕴的审美创造物。它以《诗经》《楚辞》为源头,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更嬗积淀而成的。它见证着中国文学与社会的流变及文人士子的心态、生活方式、精神需求,具有广泛的文化意义和深刻的审美内涵。“草”意象的背后有诗人们浓浓的生命意识。借此也可以让我们一探古代文人士子们整体上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方式及他们无意识中深藏着的精神原型。  相似文献   

15.
“步虚词”的创作源远流长、流播广远,至李唐王朝汪洋恣肆、蔚为大观.唐代文人创作大量“步虚词”,作品流露出了作者丰富多元化的情感意趣和文学创作的审美情怀.唐代“步虚词”创作,与当时文人士子的生命感悟意识和佞仙批判精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南园诗社活动于元末明初,诗社成员除王佐等十二人外,还有高彬、李夷白等地方文人;南园诗社诸人通过教书授徒等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岭南文学的发展;南园诗社对岭南文学而言,不仅是一个文人社团。更是一种文化精神与行为方式,对南粤士子文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的成熟。唐代的文人士子们在相对宽松、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取材于现实生活,进行唐传奇的创作,展现唐代的社会生活。本文通过对唐传奇作品的分析来探讨唐代士子的婚姻爱情观。  相似文献   

18.
杜鹃鸟     
杜鹃鸟,灰黑色的毛羽并不美,可是文人对它的礼遇和尊重,恐怕任何鸟也不及。单凭它的身世,就显赫不凡。相传它是望帝杜宇的化身。在《蜀志》中这样记载:望帝称王于蜀,得荆州人鳖灵,便立以为相",后  相似文献   

19.
在元杂剧爱情剧中,贯穿着元代文人士子浓稠不化的"知己"情结,他们将在现实中屡求不得的人生理想借助剧作中失意文人与红颜知己的相敬相知来实现。作家的人生价值理想也自然寄寓在这种知己情结之中,从而使其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感染力。《玉壶春》便可作其代表。  相似文献   

20.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名川大山,古往今来一直备受许多士子文人的追求与向往.从观山看水到图画山川,中国传统山水面更多地赐予描绘对象以主观意向和人生旨趣,可谓是一种富有哲理和人格化的绘画艺术.历史上文人、画家,送别戚友时诗画咏叹不绝,曾经留下不少的逸闻轶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