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打破思维定势,活跃学生思想,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看问题的能力,古文教学不失为一条重要途径。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就象一个多棱镜,人们从不同的侧面去看,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这也正如苏轼的诗句所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读者根据作品形象所体会到的思想意义,有时会超出作者的原意,甚至产生不同看法。这就叫做形象大于思想,即艺术形象所包含的意义,大于作者原来的思想。这种情况,在中学古文教学中,经常可以遇到。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多重主题。就是一篇作品,作者的立意是这样,而读者根据形象所体会到的却是那样,形成一篇作品两个以上多主题的现象。例如《愚公移山》这篇文章,作者原意是说愚公挖山不止的精  相似文献   

2.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作者通过作品流露情感。蕴合哲理,直抒胸臆,读者通过对作品的阅读,触模作者的灵魂与其发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鸣。同一部作品面对不同层次的读者的赏析所体出的情感是不同的。犹如看戏,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阅读作品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3.
鉴赏,是指读者阅读作品时的一种审美活动。作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或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美的享受,从而领略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4.
陈友明 《考试周刊》2014,(24):17-18
文学作品以具体形象表现生活,以热烈的生活情趣吸引读者。不同的作品以不同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融入了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在给学生解读文学作品时,要努力寻找个性美点,挖掘作品内涵,感悟作品情景,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运用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才能完成语文新课标所赋予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2002年高考开始不考现代诗歌鉴赏,但对古代诗歌鉴赏有了更高的要求:将它由第I卷调至第II卷,由客观性的选择题变为主观性的简答题,从而加强了对考生鉴赏能力的考查。古诗鉴赏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以及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四个方面。一、诗歌的形象诗歌的形象是诗人在创作时,将主观感情和客观物像以想像为中介融合而成的。我们在读诗时,应透过作者感情世界的窗口,借助联想、想像,涵咏意会,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在眼前再现诗中的形象,深入体味诗中要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如李白…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是一个由词章层、意象层、意蕴层构筑而成的艺术整体.从作者方面看,这三者是水乳交融、不可离析的;而对读者来说.三者则可以相对独立存在,他只有在读“通”词章、读“懂”意象之后,才能把握作品的意蕴,从而读“完”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作者写出来的作品还只是白纸上星星点点的黑色符号,是读者将它们构筑成了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整体.  相似文献   

7.
<正>钢是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而成的。结合这句话来纵观本文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一生,不难发现,作者给这部作品留下的是一个多么贴切的名字。书中保尔这一形象的塑造,以作者的经历为基础,再加以艺术的虚构而成。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不要把自己——本书的作者与保尔·柯察金捆绑在一起看,因为保尔的确源于作者曾经的经历,但是他的身上,却还带着千千万万布尔什维克人的身影——积极向上、无私  相似文献   

8.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从而获得耐入寻味的艺术效果。象征物所代表的对象在作品中一般不直接出现,它隐藏于象征物的后面。但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由于不同作者的写作目的,表达方式及创作背景不同,象征也往往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形式。  相似文献   

9.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达到教育的目的。形象是根据客观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画面。朗读是一种再创作的艺术活动,要求朗读者在朗读时通过语言、形体变化等手段再现作者创造出来的形象,寄植到听众心目之中,获得栩栩如生的生命形式。朗读者的形象感受,来源于作品中的词语概念对朗读者内心刺激而引起的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体会、思考,是“感之于外,受之于心”…  相似文献   

10.
陈培浩 《文教资料》2008,(21):23-25
卡尔维诺和王小波都喜欢以超现实的方式来建构小说,但他们的小说所建构的超现实形象能够指涉读者的生存经验,使得作品不但可以获得读者关于真实的认同,而且还会获得一种强烈的陌生化审美效果.卡尔维诺和王小波的艺术经验,值得二十一世纪的小说家珍视.  相似文献   

11.
散文的意境,就是散文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所描绘的客观物境、生活图景相交融而熔铸在作品中的能够把读者引入充分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即内情与外物、主观之“意”与客观之“境”的辩证统一。意境是散文美的灵魂,在各类文学样式中,散文最长于自如地抒写作者在观照生活时产生的各种感受和情思,并以抒情的笔触将这种体验、感受中的生活情境写入作品,使其在作品中获得再现,这就形成了散文创作中的艺术境界。作为主观思想情感与客观物境及生活图景相融会的意境,其主要审美功能是引发人们产生艺术想象或联想,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受到感染…  相似文献   

12.
作者形象理论属于文学修辞学的范畴。作者形象可分化为作者本人、叙述人及作品中即故事中的人物视角结构,而在作者形象与叙述者形象之间还有一类形象,即抒情人物形象。作者形象作为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决定和操纵着整部作品的结构和艺术风格,以及读者对作品和作家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文学以语言为媒介塑造形象。作者怎么把一行行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呢?这就需要想象。想象绝不能不根据经验,神鬼和天堂地狱虽然都是想象的,可也是根据人和现世想象出来的……”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会以作品中的语言描绘作指南,在自己的头脑中引起与之相应的形象,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兴趣爱好,通过想象赋予这些形象以活力、生命,从而使作品所描绘的形象活生生地呈现在自己心中。读者在阅读时通常会碰到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自己与作品所描写的对象曾有过相近或相同的经历、经验。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似乎不需想象就能…  相似文献   

14.
西方的接受美学特别强调读者在作品内容、意义生成中的参与作用,其中一个著名的观点就是,作品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作的。那意思就是说,作品的内容、意义在最初由作者赋予后,随着不同的时代、地域的读者的阅读,由于这些读者在各自的阅读中,将基于各自人生经历、阅读视角所获得的体验、认识填充进各自的阅读效果中,从而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丰富、扩充了作品的内容与意义。   接受美学这种注重读者、注重读者阅读对生成作品内容、意义的作用的观点,对改进我们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是极富启发意义的。现在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在讲授作…  相似文献   

15.
有位教师在讲《红楼梦》时,自己非常投入。他觉得这部作品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是一“部字字看来皆是血”的宏篇巨作,因此,抱着极大的热情给学生分析其中的人物、寓意,然而,学生却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少数女学生不自觉地进入作品的情境中,甚至有个女孩子还情不自禁地掉下眼泪。然而,更多的学生特别是男学生却毫无感觉,一脸的无奈和不解。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未能与作品、作者产生共鸣。在文学欣赏过程中,读者通过文学作品语言这一媒介,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在思想感情上引起强烈的反应,产生共鸣,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为黛玉葬花而落泪,为武松打虎而击节,为祥林嫂的不幸而同情,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而悲哀。从而在作品中获得审美的享受,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共鸣,一方面是文学作品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只有引起了读者共鸣,文学作品才能实现其预期的目的,另一方面,它是衡量读者进行文学欣赏是否成功的标志。那么,读者对文学作品产生共鸣,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首先,从客观条件上看,文学作品必须具备唤起读者情感的因素。人们内心产生感动,往往触发于某一点。法捷耶夫...  相似文献   

16.
描写是文章作品中最基本的表达手法之一,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使事物的形象和作者的想象得到再现,收到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通过描写,读者才能获得具体、鲜明的形象,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才有感染力。 但是,描写者观察了描写对象之后,并非把所感受到的一切都一一描写出来。描写文字的科学应用,有时是需要非把描写对象的一切不分巨细地一一表现出来不可。而一般的,是不能象照象机那样,按照事物的原来样子写。描写文字再现描写对象的原貌,不是把一切感受到的细节都写上,而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典型理论认为,典型形象是由作者在作品中独立塑造完成的。因此,对典型的研究往往在封闭的作品中进行,探讨的重点是作品中形象具有的个性、共性以及二者的关系等等。这种理论的最大弱点是把读者从完整的艺术活动中排斥了出去,使读者降到了典型形象旁观者的地位。笔者认为,在创造典型的整个艺术活动中,读者是不可缺少的一环,他不是典型的旁观者,而是创造典型的积极参与者。如果对读者参与创造典型不从狭隘的意义上机  相似文献   

18.
叙述分析评价感想谈文学评论和读后感的不同写法湖北仙桃中学胡振富析”的目的是来论证作者对作品的“评价”的。读后感的“分析”与文学评论的“分析”不同,它只牵涉到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一般不涉及作品的艺术成就,且其目的只是为了通过对作品内容的分析,从而引出或论...  相似文献   

19.
郑重声明     
《初中生辅导》2009,(33):48-48
近来本刊发现来稿中有抄袭、剽窃现象,本着对读者和作者负责的原则,本刊要求各位来稿作者在自己的作品内容上保持原创。若因作品所产生的一切法律后果,由作者自负。欢迎广大作  相似文献   

20.
读懂考点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评价"。欣赏形象,要求能把握形象的特点,分析形象的意义;赏析内涵,要求能分析作品的主旨、情感和审美取向,尤其是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领悟艺术魅力,要求能依据作品的具体内容,赏析作品运用的较突出的艺术手法,要注重体会作品艺术性与思想性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