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高考政治复习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理性认识、真理、科学理论”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外延不甚明了,在理解上存在一些误区,很难适应高考政治“思维角度多向化”的要求,现对此误区略谈浅见.误区之一:认为“理性认识都是真理”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片面和外部联系的反  相似文献   

2.
普通地理教育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所谓“地理知识”,是人对客观地理事物的认识,反映客观地理事物的特征、联系以及发展变化的规律。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理,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感性认识的存在形式是表象,理性认识的存在形式是概念。  相似文献   

3.
当前高考作文的趋势是理性化写作,而理性化写作毫无疑问应从理性化的命题开始.孙绍振先生在纵评2014年高考作文题时说:“作文命题如果不能提供考生理性思考的空间,可能养成学生片面性的思维定式.”①对材料型作文而言,“理性思考的空间”当指作文材料,如果作文材料弱化甚至不具有理性的品质,那么,学生的理性思维就会受到挤压甚至难以开启,而当一个学生不是借助“概括”“判断”“演绎”“归纳”等逻辑方式去体现对客观现实认识的深化,理性化写作也就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4.
李云芳 《广西教育》2011,(10):49-49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学生写作文就是对周边事物的再观察、再思考,进而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并形成认识,诉诸文字的过程。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起作用的不只是智力因素,还包括非智力因素。许多时候,智力水平相当的学生,作文水平可能比较悬殊,对于学生来说,在不同情绪时写出的作文也可能出入很大,甚至对待同一篇作文的态度不同,  相似文献   

5.
作文教学中最基础的是学生对生活的熟悉与感受。我们觉得教会学生观察生活,从身边的人和事物的点滴,到长期的连续观察,加之以思考,深入细致地观察生活,并且产生理性认识,使学生对生活积累大量感性材料和思想透视,这样就为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教学中的指导、评改尤为重要。目前,小学生作文存在无话可写,作文内容空洞,上作文课就头痛的现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要重视作文的指导。指导学生作文的过程,是提高小学生认识能力的过程。”“要重视批改和讲评  相似文献   

7.
(一) 思维,简单地说,就是动脑筋,进行思考,它是认识的理性阶段。每个人认识世界的活动不只限于认识世界的现象,而且要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经过感性认识而达于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真正任务,这就要经过思考的作用,要依靠思维来完成。一个学生如果不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话题作文的“个性” ?在“发展等级”中明确了四个大项 ,即深刻透彻、生动形象、有文采和有创新。为了更直观更明确地说明这个问题 ,为了便于评价作文 ,也为了今后的作文指导和训练准确到位 ,我们不妨将四个大项进行更加具体的分解。深刻透彻可以分解为以下八点 :①不泛泛而谈 ,不浅尝辄止 ,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见解深刻 ;②不只是例证 ,还能够论证、分析 ,富有理性的思考 ;③分析问题 ,能揭示其产生的原因 ,预示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 ,能层层深入地围绕中心展开论述 ;④对事物的认识不一般化 ,表达的内容富有生活哲理 ;⑤理论…  相似文献   

9.
<正>思维是人脑对外界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规律性。在认识过程中,思维实现着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使人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它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章来自于生活,文章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凡立言之要在于有物。”然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感到言之无物却正是中学生作文的普遍心态。
  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呢?一是在观察中要抓住事物的特征,从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发现不凡之处,从普通熟悉的事物中看到新奇的地方。二是在观察中要善于思考,展开想象和联想。生活中的事物是曲折而复杂的,观察的真正任务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就需要对观察所得的丰富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因此,观察离不开思考,离不开想象和联想。  相似文献   

11.
所谓思辨能力,指一个人对事物的思考辨析能力。目前学生审题能力不强,认识事物片面肤浅,而高考作文要求却有所提高。下面我想结合《考试大纲》写作部分中的三项要求——“符合题意”、“深刻”,“有创新”,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话题作文是一种以“学生”为本、体现“开放”为命题指向,以规定“话题”、强调“三自”为试题形式的命题形式。话题作文从1999年话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起,2000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1年的“诚信”,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到2003年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辩证地设置了话题,突出了对学生理性思维和认识水平的检测,切实体现了“立意自定”的写作要求,允许考生独抒己见,话题作文真正挣脱“主题”束缚,是话题作文第一次改良。2004年高考一下子涌现出十四道话题作文,绝大部分采用思辨多元型话题,体现话题作文命题的逐步成熟。2…  相似文献   

13.
“义教”小语大纲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课内和课外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由此可见,小学作文教学须以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为重要目的,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和作文教学规律,重视丰富生活,指导观察,扩展阅读,以开内容之源,拓思维之流,疏语言之渠,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善说。  相似文献   

14.
策划人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可见,以“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为核心的作文写“真”堂皇地步入了课标的视野。这是对以往几十年作文套化、成人化、政治化、公众化现象的自觉纠正,是作文回归儿童本位的切实到位的认识与行动。作文向儿童本位的回归,真话、实话、心里话的诉说,一个本真的儿童必将呈现在文本中。一些有悖道德规范,有别于“健康向上”“、积…  相似文献   

15.
[应考向导] 深刻是就文章的思想高度而言的。高考大纲对作文“深刻”的要求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这两个要求其实就是实现高考作文“深刻”的两个途径:前者是要求学生透过现象进行理性的思考,努力生成有价值的思想;后者是要求学生注重探究的过程,努力弄清事物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相似文献   

16.
作文是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反映事物三者的统一,即生活、思维、表达三者的统一。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纲要求:“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作文时,要让学生有内容可写,就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认真分析周围的事物。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用整体性原理来认识,作文教学的整体由认识事物能力和表达事物能力两个部分组成。小学作文教学过程的优化,应从这个基础考虑。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一篇作文的形成过程,往往是对某一事物的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过程,作文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因此,在作文训练中,教师必须注重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一、从观察入手,指导学生认识周围事物。人的认识过程是从感知开始的,而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知觉过程。是人对现实对象直接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儿童要写所见所闻,经历过的事,必须要对周围的事物有所认识,而要认识周围的事物,必须要从观察入手。在作文训练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三年级的一堂观察作文指导课,是写“一串红”,  相似文献   

19.
经历演绎推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严谨思考、学会辩证看待事物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反思“四边形的认识”一课为例,梳理教材和学情,在此基础上以图形的边角为切入点,带领学生经历“证据”提炼、论证及梳理的过程,使学生在触及本质的推理表达中,不断发展演绎推理能力,逐渐养成理性的思考方式,形成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  相似文献   

20.
感想是由接触外界事物而引起的思想反映。感想是认识客观事物的第一次抽象,也就是说进入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它是直观产生的理性认识,是较为纯净的认识。因此,这类的作文往往让人感受到一种无真。这节感想型作文,从内容训练上选用三组,一是生活中的感悟;一是读书的感想;一是对事物的联想。[写作技法指津]写生活中的感悟,首选要有生活。何其芳的诗中写道:生活多么广阔,生活是海洋,凡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选自《夜歌》)我们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去挖掘写作的“宝藏”。在生活中无论遇到大事或小事,都要用脑筋想一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