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本期话题湖北一考生观众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本期《历史纵横》节目又和您见面了。本期我们探讨的话题是“买镜”,你先别纳闷,让我们先看看以下几个短片,请看大屏幕:场景一:一位君主正端坐在龙椅上,两旁文武百官垂手侍立,阶下一男子正在高谈阔论,镜头拉近,好一美男子,浓密的眉毛,炯炯有神的眼睛,听他道:“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只见君主微笑着点头,下令曰:“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镜头转换:数月后,京城内外一片和平盛世的景象,君主龙颜…  相似文献   

2.
<正>广东省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17分)【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相似文献   

3.
《战国策·齐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是胜炙人口的名篇,中学语文课本和大学中文专业的古代文学、古代汉语教科书多把它选作教材。篇中有包含“美我”和“皆以美于徐公”这样两个语言结构的句子:‘请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高中语文第二册(199年10月第1版)注:“美我,以我为美。”“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注:“美我,…  相似文献   

4.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这样几句:“吾妻之美我,私我也;妾之美我,畏我也;客之美我,欲有求于我也。”三个“美我”之中,教材只对第一个提供了解释:“认为我美。”即把“美”看作形容词意动;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中相关的译是:“我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把三个“美我”都解释为“认为我漂亮”。  相似文献   

5.
在阅读中,要确切地理解语句的意义,除了根据文本本身提供的信息“以文解文”,有时还要根据事之常理,“以理解文”。这虽是一种参照的思路,但也有其重要的价值,下面举例来说。例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相似文献   

6.
一、理清思路学习文言文,首先要从整体上了解文意.因为只有从整体上了解了文意,才能品味语言,探究结构,把握文旨,鉴赏技巧.要从整体上了解文意,就要从理清文章思路入手.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在预习和质疑的基础上,我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妻、妾、客对邹忌与徐公谁美的问题各持什么态度?邹忌从中悟出什么道理?2.邹忌在进谏时说:“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中的“此”指的是什么?3.齐威王采纳了邹忌的意见,结果如何?妻、妾、客都认为邹忌比徐公美,而邹忌通过窥镜自视认为不如徐公,从中悟出他们是或私、或畏、或有求于自己,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往往被蒙蔽;由私事比国事,在“受蔽”这一点上有相似之处,所以邹忌讽谏齐威王要纳谏除蔽;齐威王采纳了邹忌的意见之后,齐  相似文献   

7.
辨“以”     
《战国策·齐策一》中有这么一句:“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徐公。”查现今选本、辩书、专著,发现绝大多数均将“皆以美于徐公”中的“以”作“以为”、“认为”解。当然,中学课本也不例外,即:“[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的后边省去宾语‘我’。”由此可见,这一说法是极为  相似文献   

8.
五、战国秦汉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形成西周的领主土地所有制虽然在名义上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保留着周天子的最高土地所有权,也可以说是“土地国有制”;但实际上,“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各级领主的权力也是很大的;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土地所有制的私有性也逐步加强。从格伯殷、卫盉、五祀卫鼎等青铜器铭文看来,在西周中后期已经出现了耕地的抵押、典当关系。《诗径·瞻卬》:“人有土田,汝反有之;人有民人,汝覆夺之”,也说明当时争夺土地劳动人手的剧烈。《左传》中有许多“赏田”、“夺田”、“争田”、“取田”的记载,说明春秋时期王室衰落,周天子对土地的控制权已经削弱。诸侯卿大夫的权力越来越大,“私邑”、“私田”、“私土”公然与“王田”、“公邑”、  相似文献   

9.
开学不久,有学生问我:“从自身角度讲,您认为教师成长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我这样回答:“要有所畏,才能有所为。”教书几年来,总结起来共有三畏:一畏时代发展,二畏圣人之言,三畏自身不足。有畏,才有读书的动力,才能让读书支撑我们的生命。读了《教师人文读本》(上、中、下三册)以后,我的这种感受更加强烈,也更为深刻。一读理论,把握事物变化的脉搏,主动迎接时代发展的机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Peter$enge谈到思想修炼时说:“我们不能每天消耗相当于我们体重200倍的地球资源(这是美国人的平均消耗量),而把其中的99%作为垃圾返还给地球。…  相似文献   

10.
韦昭《吴书》是吴国三次官修国史的结果,也是陈寿私撰《吴书》的基本依据。易代之后,吴人兴起私撰吴国史的热潮,主要是对陈寿《吴书》“正魏伪吴”立场的不满。在吴国史的官修私撰中,吴人不仅塑造了“三方之王”的新型正统观,而且通过不同立场、不同史源的叙述增强了事件的文学性,呈现了史家文学的新面貌。吴人史家还赓续了沉寂已久的文章不朽说,突出了史著不朽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11.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这样一句话:“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对于此句结构,梁宗奎、陈兆福主编的《古汉语修辞简论》中认为:“是三个假设复句的排比”。笔者不敢苟同,现作分析。我们知道,单复句的区分关键是看句子有几套主谓语,有一套的是  相似文献   

12.
在对事物的认识上,我们感情的亲疏远近往往左右着我们对其认知的正误深浅。换句话说,我们的感情亲疏远近为我们戴上一副有色眼镜,我们眼中的事物无不染上我们的主观色彩。所以,我们必须摘下“有色眼镜”,客观地对事物进行评价,那种“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的做法,是不足取的。《战国策》中有篇很出名的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邹忌从身边三人对自己的不同看法中悟出“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的原因,以此讽谏齐王,使齐国成为一代霸主。由此,不难看出感情亲疏在认识事物时所起的作用。倘若邹忌未能客观…  相似文献   

13.
开学不久,有学生问我:“从自身角度讲,您认为教师成长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我这样回答:“要有所畏,才能有所为。”教书几年来,总结起来共有三畏:一畏时代发展,二畏圣人之言,三畏自身不足。有畏,才有读书的动力,才能让读书支撑我们的生命。读了《教师人文读本》(上、中、下三册)以后,我的这种感受更加强烈,也更为深刻。  相似文献   

14.
我这个人     
《我这个人》、《我的童年》、我《长大了》、我的相册、我的《回忆》、我的充满书香味的家、《我的精神小星》——我的故事;《母亲的微笑》、《父亲的父亲》、《毛衣情愫》、《第三排第五张椅子》、《希望太阳从西边升起》——我身边的人和事。我和我的故事,那些人和那些事,组成了生活的多元色彩。人物和事件,永远是作文应当关注和无法回避的内容。人物的外貌特征、人物的语言行动、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我们描写人物的要素;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事件的起因和结局、事件的跌宕和起伏,是我们叙述事件的关键。我们可以写出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但我们不能违背作文的主旨:以文字表达真情实感。真实地记录我们的生活,真实地表达我们的情感,我们的生活因真实而美好,我们的作文因真实而感人。  相似文献   

15.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5题。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相似文献   

16.
赏诗三品     
赏花有三种境界:茗赏为上,谈赏次之,酒赏最下,故古人谓之“赏花三品”。实际上,对诗的欣赏,也有类似的层次高下之分,即:理解为下,玩味为中,体验为上。这种差别并不完全依赖读诗者自身的艺术修养。有一次,一个小朋友对我谈起那首只能算是雅致儿歌的诗《鹅》,居然很认真地指出:“‘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颜色太俗气了。”他  相似文献   

17.
《相鼠》诗共三章,每章四句。三章的基本意思是一致的,但各有侧重。三章的结构相同,均分为两个层次:前两句为一层次,后两句为一层次;前一层次是排比事实,后一层次是在事实排比的基础上评论抒发。 下边对诗中的部分词语做些肤浅的解释,请方家指教。 相。毛《传》:“视也。”《说文》:“相,省视也。”《尔雅》:“相,视也。”郭《注》:“察视也。” 省视、察视,都是细看。  相似文献   

18.
一.案例描述 我在教寓言名篇《愚公移山》时,对作品进行了又一次认真的解读,虽不到位,但作品的主题内涵还在我的预设之内,在解决了课文的疑难词句和文意后,我问学生《愚公移山》这篇课文通过“愚公移山”这一事件,向我们揭示了怎样一个主题?联系课后练习三说明理由:起初,学生的反应不是很热烈,只有寥寥几个人举手,  相似文献   

19.
《游褒禅山记》中的第三题要求从每组加点词中选出一个与其它几个词义不同的词。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在也。B.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C.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D.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本题加点词“求”的词义分别为:A.探求、探究;B.寻找、寻求;C.索求;D.乞求,请求。A、B词义之细微差别尚且不论,C、D词义显然有别。C、D之词义虽然同样有向对方的要求,但秦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优势,用空话“索求”和氏璧,显然是对赵王的“强求”;而D之“求”,显然是齐国臣民对齐王的“乞求”、“请求”。两者异义显而易见,因此本题没有切合题目要求之答案。  相似文献   

20.
离考试班.欢考什么卜【例11(2006全国卷I)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l)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_,受上赏; _,受中赏;_,闻寡人之过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_;数月之后,_;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试齐王纳谏》)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_,_”(葵珠《蛛恋花》);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_’(柳永《风栖格》);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_,那人却在,_”(辛弃疾《青玉案)).鱼堑(l)题目来自课本的规定背诵内容,难度不大·(2)通目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