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学史上,有豪放派与婉约派之分,当提到豪放派时,我们会不由自主想到两个人苏轼与辛弃疾,他们是豪放派的大家,都满怀慷慨豪迈的情怀,奔放热烈的情感,开创并奠定了豪放词派,树立了他们在宋词历史上的地位,大大推动了宋词的发展,后人称他们二者为“苏辛”。二者作为豪放派的代表,都有着很高的造诣,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准,在词坛上独树一帜,生活在北宋时期的苏轼开创了豪放词派,生活在南宋时期的辛弃疾则奠定了豪放词派,宋词在前仆后继的推动之下达到顶峰,但是两位词人由于生活的时代背景,性格特点,人生经历等的不同,豪放词的风格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本文将主要探讨和分析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词风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苏轼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也是宋词豪放派的创始人,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虽然他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但是他的词中温婉含情的婉约词作的数量并不少于慷慨激昂的豪放词作的数量。对苏轼词的婉约词风前人已有论述,但是有过于片面化,通过对苏轼的几首代表性的婉约词的分析,从而展现出苏轼词风的婉约凄美的一面,从而使人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苏轼。  相似文献   

3.
柴铭姝 《文教资料》2007,(23):95-96
宋代伟大的词人苏东坡和辛弃疾,他们词的风格既有同,又存异。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辛弃疾则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他的词风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苏东坡、辛弃疾作为宋词豪放派  相似文献   

4.
自明人张綖论定苏词豪放始,《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即被视为苏轼豪放词之代表,几百年来似很少有人表示怀疑。近年吴世昌先生提出异议。他说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只能说是旷达,连慷慨都谈不到,何况豪放”(见吴世昌《宋词中的豪放派与婉约派》)。但赞同者寥寥。笔者在考查苏轼及其词作的过程中得到启发,认为吴先生的说法很有道理。本文欲围绕《赤壁怀古》词的写作背景、苏轼的创作心态以及和赤壁词创作于同一时期的其它作品的风格、《赤壁怀古》词本身所表现的风格等方面发表拙见,从而证明这首词不能算豪放词。  相似文献   

5.
苏轼在我国文坛上可以称为难得一见的奇才,是北宋时期成就最高的文学家之一。他在散文、诗歌、词方面皆有很高造诣,尤以词为胜。他结束了五代以来奢华的词风,独创豪放一派。《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派的典范佳作。这首词有着“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但其中也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怎么理解苏轼的“豪放”,又怎么理解词人的情感矛盾呢?面对高中的学生,不仅要让他们通过本词的学习了解苏轼豪放的词风,更要了解词人豪放的胸怀和旷达的人生态度。因此,我将本课的重点设置为:了解苏轼词“豪放”的风格。主要通过分析这首词来体会苏…  相似文献   

6.
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二人的豪放词存在着许多相似点。但是,他们的词风又有着明显的差异。从苏、辛豪放词中同题材词作的对比上,可见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在词的发展史上,苏轼、辛弃疾的词都以“豪放”为特征。作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苏轼奠定了基础,随后辛弃疾把豪放派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本文就艺术风格从三个方面作一略比。  相似文献   

8.
<正>在我国文学史上,苏轼开宋词豪放派先河,一改以前的清丽婉约之风。辛弃疾作为继承豪放风格之冠,使宋词的发展达到高峰。因此,人们把"苏辛"并列,称为豪放词的代表。但苏辛因为所处的时代和出身不同,他们的风格还是有很大差异的。下面笔者想就他们的词风作点肤浅的比较。首先,苏轼的词在豪放中有一种旷达超然,而辛弃疾的词在豪放中则表现出一种沉郁悲愤。黄庭坚云:"东坡词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  相似文献   

9.
苏轼的词气势豪放,有着极为广阔的题材内容,是豪放派的先河,对整个词坛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其豪放之风盛行,使得人们忽视了苏轼在婉约词方面的成就。其实苏轼的词作中,婉约词的数量要远远多于豪放词,其中既有晚唐婉约词的抒情写作,又有新的思想内容。苏轼的婉约词表面上好似温柳,但其富有深意,词中包含着作者的情操与理想。本文就苏轼婉约词作的艺术成就进行阐述分析。  相似文献   

10.
苏轼和辛弃疾同属于豪放派词人。他们的词境界雄阔,壮丽;情感豪迈奔放;语言明丽简达。然而苏轼词境界雄壮明丽,情感豪放豁达,语言简达直白。辛弃疾词境界雄壮阴寒,情感豪放郁结,语言简达隽永。  相似文献   

11.
今日的杏花村文化现象都与托名杜牧的《清明》诗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其实,杏花村意象是杏花意象在唐宋文学中的诗意延伸。据考察,"杏花村"词组在今存唐诗中出现过3次,在宋诗中出现过17次,在宋词中出现过4次;"杏村"在宋诗中出现过3次。这27个杏花村除了南宋方回诗中一个"杏村"是实指外,其余全是虚称,则《清明》之中的"杏花村"也当是虚指。学者从目录学、诗韵学、诗歌风格学等角度曾经怀疑过杜牧对《清明》诗的著作权,此外,若从诗意传承的角度去看,《清明》诗也不可能为杜牧所作,它只能产生于两宋之间。南宋以来的个别词选中录有一首署名北宋宋祁的已经化用了《清明》诗意的词《锦缠道·春游》,但至少有四点理由可以认为这是一个以讹传讹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姜夔是南宋词坛上的雅士,他的词注重练字造句,讲求音律,咏物词别有寄托。词境幽冷悲凉,独创一格,后人多以"清空"、"骚雅"等来概述他的词风。"清空"与"骚雅"内涵丰富,既包含言辞、又涉及意境,对后世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柳永、周邦彦和姜夔的词是宋代婉约词中最有影响的三大家,而三家词的不同则正好体现了宋代婉约词的发展轨迹。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三家词的差别,即词调、表现手法和语言。在词调方面:柳永词新调多而音乐通俗;周邦彦词新调次之但音乐高雅;姜夔词新调最少而音乐古朴却并不美听。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柳词平铺直叙,直白而坦露;周词变直叙为曲说,追求含蓄;姜词则化实为虚,力求隐蔽。在语言方面:柳词俚俗,格调软媚;周词求雅而不能尽归于雅,格调仍然偏软;姜词则归于骚雅,改以健笔写柔情。但三家词皆为“言情”所束,故均有局限。  相似文献   

14.
被誉为"北宋倚声家初祖"的晏殊,以诗闻名,以词行世,但历来褒贬俱存,或肯定其珠圆玉润、雍容华贵的艺术造诣,或否定其富贵闲愁、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就思想内容而论,晏殊诗词其风雅精神也并非完全缺席,其中"小园香径独徘徊"等言语极具张力,这种幽约的风雅表达源于其一生所奉行的以柔克刚、知足常乐的人生哲学,但这种圆融之中又充满着复杂的矛盾冲突,于是他在行动上就常表现为跋前踬后,在艺术上则仿佛风雅不作。  相似文献   

15.
辛弃疾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隐逸词,这些词蕴含了丰富的内容,具有非常强的艺术张力。在他的这些词里,我们看到一个英雄的辛弃疾和隐士的辛弃疾彼此交战力求超脱的形象,悲慨、苍凉底色下的超旷放达是他隐逸词的主体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6.
张先诗摭谈     
张先有诗名,但诗集久已亡佚,今钩稽所得凡25首、断句8。在宋仁宗统一繁荣的时代的大背景下,张先的淡泊名利、仕途平稳铸就了他心平气静、客观理性的创作态度,促成其诗歌作品题材与内容的变化,从而决定了其诗歌清丽平淡的基本艺术风格,显示出兼具唐宋诗风的过渡性特点。张先以词法为诗,诗似其词,这种经由细腻精微的心理感受而显现的近似自己深婉词风的诗的特色,正是他在诗艺方面开掘与刨新的最主要表现。另外,张先诗涌动在清新亮丽外在形式之下的理性精神对其词初步的诗化倾向产生了影响,或许也启迪了苏轼。  相似文献   

17.
北宋文人延续了花间词人“诗庄词媚”的词学观念,以婉约为正宗的主流创作思想在词学批评领域的集中反映便是诗词分体意识的逐步加强,和对传统词风的维护与坚守。虽然一代文豪苏轼力主词之诗化,开创豪放向上一派。但在当时并未得到广泛的理论认可。  相似文献   

18.
清代词论中存在大量"以骚评词"的现象,文章试图从明代学者李陈玉提到的"诠释"二字展开,从读者之悟与作者之意两个方面入手分析这一现象。其中涉及清代词人对温庭筠、姜白石等唐宋词人的批评以及清代张惠言、陈廷焯、冯煦等人以骚评词的实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针对宋初香而弱的词风,苏轼在诗祸日炽、诗的言志功能受到约束的环境下,提出词“自是一家”的革新主张,力图使词摆脱音律的束缚,改变“娱宾遣兴”的功能,其根本的目的是借词来承载诗的抒情言志功能。李清照则是在徽宗朝提倡音乐复雅的环境下,有感于词坛多种风格并存,试图通过“自是一家”的革新理论,来规范词的文体特征,对传统词风进行雅化,使词获得与诗同等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蔡伸是南渡时期著名词人,有词集《友古词》,其词深受清真词影响,笔致雄健,清新淡雅,有着自身独特的风格,是南渡词坛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蔡伸词也显露出较为成熟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