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去年,我采写的《人·狗·贼》、《当了父母,你就要多操心》和《你、我、他都有哪些责任》三篇社会新闻分别被《阿勒泰报》、《工人时报》、《新疆军垦报》采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反响。有人问我:对一些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小事,怎么样才能写得引人重视?我结合个人的实践谈点肤浅的体会。我觉得,要写社会新闻,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社会新闻不是生产动态、工作经验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人们普遍感兴趣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这就要求作者在采写实践中,既要重视新闻题  相似文献   

2.
选择与判断──记世界新闻摄影大师罗玛诺·卡格诺尼高世屹译罗玛诺·卡格诺尼,(RomanoCagnoni)1935年生于意大利,专门进行专题摄影采访,形成了独特的杂志风格。他的照片刊登在《观察家》、《巴黎竞赛报》、美国《时代》周刊、《生活》周刊、《新闻...  相似文献   

3.
鼓励与希望     
编辑同志: 我是一九八三年开始搞新闻报道的。过去,写东西抓不住中心。从去年开始订阅了《新闻与写作》,有了这位辅导老师,她教给了我许多新闻业务知识和新闻写作经验。其中,《通讯讲座》、《消息讲座》、《当好通讯员浅谈》等栏目,办得生动活泼,对我这个初搞通讯报道的生手帮助很大。一九八四年一年我的稿被地区电台用了十四篇、省级电台用了七篇、本团场广播站用了54篇。我取得的这些成绩都是同《新闻与写作》  相似文献   

4.
沂揖陈王王维达濒瑛马陆杨 第一期面向实际,反映实际,指导实际为培养新闻人才贡献力量笔谈打好基础着眼点在哪里按照新闻工作的规律培养学生一点希望从招聘编辑记者谈起论新闻漫谈新闻和新闻评论谈采访之道新闻采访学是一门独立的应用科学·新闻学讲座·一个被“遗漏”了的列宁思想 —列宁如何坚持“少宣传个人”的原则一张报纸是怎样诞生的传学浅谈什么是新闻陈名记者范长江是怎样采访的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徐中伟·新闻写作·新闻体裁杂议新闻评介.从“真”新闻说起原稿的题目就是《人》 —从高尔基的人物特写《列宁》说起西方新闻写作中的…  相似文献   

5.
我和《新闻知识》早年就结下了不解之缘。通过学习,我写了不少成功作品,可以说我的成功之作是与《新闻知识》的乳汁补养分不开的。今年以来,贵刊除在版面重新作了新的设计,又从七月份开始,不负读者的厚望,开设了“新闻业务讲座”,热心为专职通讯干事、业余通讯员和新闻工作爱好者服务,给他们多写稿、写好稿打下良好的基础。我认为这个讲座办得好,办得及时,办在我们的心坎上。为什么我这样说呢,从洪阁同志撰写的“谈谈新闻采访”这两讲来看,的确,它的最大特点突出了“实用性”。作者以新的新闻改革为红线、注意到了反映新闻业务改革上的新成果,有骨有肉,有理论,有事例”这样的讲座有学头。我想只要细读、收获非浅,定能在写作上出成果。我由衷希望《新闻知识》,将这个讲座办得更好。  相似文献   

6.
记者不应"说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力丹先生的文章《用事实说话 不是新闻写作规律》发表在2002年第4期《采·写·编》杂志上。我基本同意陈先生的观点。 我理解,陈力丹先生的基本主张是,新闻记者是不应该“说话”的,反对记者在采写新闻的时候用自己的文字或语言发表观点。很明显,所谓“用事实说话”,说话者并不是“事实”,而是人  相似文献   

7.
金眼奖     
世界新闻摄影荷兰基金会设立的年度奖。1956年,荷兰三位摄影家基斯·谢勒、本·范·米伦登克、布拉姆·威斯曼发起成立“世界新闻摄影荷兰基金会”。基金会的宗旨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和增强人们对新闻摄影的广  相似文献   

8.
“新闻特写”照片──《饥渴难忍》赏析张敬云摄影中的“特写照片”,首创于英国早期女摄影家朱莉娅·玛格丽特·卡梅伦夫人拍摄的《约翰·哈雪尔爵士》(1867年),即“大头特写”。这幅照片被认为是摄影史上最杰出的肖像作品。这位当时已是48岁的中年夫人,为了满...  相似文献   

9.
我是一名最基层的通讯员,虽说有10年的写作时间,但长期来不知有《新闻三昧》刊物,2000年我由宣传科调到团工会,主管通讯报道,才认识《新闻三昧》。通过一年来的接触,从中获得了不少知识,真有点相见恨晚之感。《采访生活》增长了我的采访技巧;《业务研究》帮助我克服了写作上的弊病,使我的业务素质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采写经验谈》的经验、《我们的同行》、《记者手记》等栏目的文章,我是每篇必读;《新闻夜大学·专题讲座》更是读了一遍又一遍;《新闻  相似文献   

10.
《新闻战线》第六期《读者·作者·编者》栏征询:《海明威“站着写”出典何处?》6月30日星期天,我们几乎用了一上午的时间,在家翻了几书柜的报章杂志,好容易在《译文》1956  相似文献   

11.
《新闻战线》第六期《读者·作者·编者》栏征询:《海明威“站着写”出典何处?》6月30日星期天,我们几乎用了一上午的时间,在家翻了几书柜的报章杂志,好容易在《译文》1956  相似文献   

12.
路易斯维尔《信使日报》和《时报》是大型的现代报纸,身兼这两报摄影部副主任的奥姆·斯特介绍了他们的新闻摄影业务情况。宗旨报纸的职责是为公众服务。这种服务采用许多形式,不断地向人们报道有关本地、国内和国际上发生的事情,使新闻鲜明与确切,同时提供人情味与娱乐。在发挥报纸的这些作用时,摄影记者起了重要的作用。在二十世纪初就从事摄影的刘易斯·海恩  相似文献   

13.
读了《采·写·编》1997年第3期王大猛、张晓军同志撰写的《记者的采访活动不应超出新闻活动范围》(以下简称《记》文)一文及编者关于开展讨论的按语,愿就笔者刚刚策划的一次小小活动,谈一点个  相似文献   

14.
人们不会指望什么人在给《每月评论》、《国民前卫》和《工人日报》写文章的同时,又为《华尔街日报》和《洛杉矶时报》写报道。然而我却这样作过。尤金·德布斯或许是我最最喜欢的美国人,卡尔·马克思是我最最喜欢的新闻记者。就是这样的人有十个年头他的雇主曾是《华尔街日报》,另外十个年头的雇主曾是《洛杉矶时报》。我总共用了24年9个月的时间在迅速发展的信息公司当一名待遇优厚并享有特权的工作人员,这个公司大量地制作新闻、传播官方声明、使信息和思想标准化、加强政府的观点、使统治价值合法化以及帮助稳住老百姓的顺从。  相似文献   

15.
2006年2月10日《,哥伦比亚人报》(El Colombiano)摄影记者亨利·阿古德洛(Henry Agudelo)的新闻摄影作品《麦德林的斗牛·公牛冲向牛仔》,获第49届世界新闻摄影大奖赛体育专题类单幅一等奖(参见本期封三图1)。《麦德林的斗牛》是一幅拍摄角度十分独特的作品。它采取了顶角拍摄方式(也有称之为俯角的),就是将摄影机镜头几乎垂直于地面、位于被摄体的正上方,自上而下地进行拍摄的角度。顶角拍摄常常被摄影者无意忽略或者有意回避。它不但画面拍摄难度大,而且有悖于人类的视觉习惯。在习惯了平视的人类来看,这样的角度在摄影表达上,既不便于…  相似文献   

16.
1979年第一期新闻工其与美帝国··········...········……《纽约时报》关于邓副总理访美的报道欢真理报》关于郊ulJ总理访美的报道…英国新彻衬一家全菌性冶报《明星报》美国《生活》画报复刊···············……纽约印刷土人罢土对报纸的影响···……〔奥国j如白特.席勒(1)··············……张隆株户材b)一二…….‘二傅显明(23)拜与出版人》周刊(30)美国《时代卒‘角刊一丈葱3)美自《纽约时报毖(36)新闻理论:公众通平的过程·新闻摄影:制度和效果(一) 〔美国〕雷·E.希伯特等丈,,乡美…  相似文献   

17.
通讯员书架     
王航  李永 《军事记者》2004,(4):64-64
1、中国军事报人金钥匙文库(长征出版社出版)■《版面·标题·导语·图片·把关·创新》牛明汉著这是一本成功实践者和一线研究者的文集,分为“版面篇”、“标题篇”、“导语篇”、“图片篇”、“把关篇”和“创新篇”6个部分,这些内容均为“新阅读时代”业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其中,关于报纸的工作流程、编稿的原则、组版的技巧、标题的艺术,关于导语的特征、新闻的境界、写作的心性修养、摄影的积累,关于新闻改革的思考、报纸差错的分析、传媒新概念的解读等,均有精当的论述和独到的见解,且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新闻典型论》朱金平著…  相似文献   

18.
我从1984年开始学习写稿,刚开始写稿.热情很高.写了许多稿件,竟未采用过一篇稿件。就在我灰心之时,县委宣传部的通讯干事送给我一本《新闻知识》,我看后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我感到杂志上的文章很对我的胃口,对我学习写稿很有帮助。从此以后,我便和《新闻知识》交上了朋友。每期杂志一到.当即仔细阅读起来.从中汲取养分,使我掌握了一定的新闻业务知识,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最喜欢读《得奖新闻采写谈》、《新闻业务讲座》、《视听天地》、《新闻采访知识》、《通讯员之友》等栏目。在《新闻知识)}的指导下,十余年来,…  相似文献   

19.
第37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简称“何赛”WPP)今年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举行,评选结果是: 加拿大摄影记者拉里·托厄尔1993年5月在加沙地带拍摄的黑白照片《加沙地带的儿童》被评为1993年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画面表现的是加沙几个儿童高举手枪对空射击的举动。这幅照片是获一般新闻系列照片奖的《加沙和东耶路撒冷》中的一张。此外拉里·托厄尔还获得了日常生活系列一等奖。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记者刘建涛)2006年5月25日,一部从音乐谈起,畅叙人生工作和生活阅历的图书——《音乐·艺术·人生》的首发式暨“音乐·艺术·人生”讲座,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隆重举行,来自首都各界的人士参加了首发式并听取了讲座。据出版者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相关人员介绍,该书是作者——李岚清同志继《李岚清教育访谈录》、《李岚清音乐笔谈》之后的又一力作。据悉,该书荟萃了作者40余场“音乐·艺术·人生”主题讲座内容的精华。作者在书中结合本人丰富的人生阅历、独特的工作生活经验、深厚的音乐艺术修养,通过深入浅出的理论阐述和古今中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