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韵 《图书馆论坛》1999,(3):21-22,12
广州话及其代表的粤方言是现代汉语各方言中和普通话差别较大的一种方言。除了语音之外,词汇方面和语法方面,尤其是语法方面还有着一些和普通话明显不同的地方。广州话及其代表的粤方言流行的广东地区又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也是当今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  相似文献   

2.
粤方言是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的我国广播电视媒体可以使用的少数方言之一。以粤方言为载体的播音主持工作,在增强传播效果、彰显岭南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对粤方言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背景、语言行为、规范意识三方面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力求为规范粤方言播出语言、管理职业行为、进一步提升粤方言播音主持的地位提供真实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黄小娅  林英  唐晓阳 《图书馆论坛》2003,23(3):59-61,53
我国最早的一部粤方言词典《广东省土话字汇》,是19世纪初第一位来华的基督新教传教士Robert Morrison编纂的。这是研究两百多年前广州方言的珍贵历史资料。根据这部词典的体例特点以及研究者研究的要求与目的,我们设计了《粤方言词典语料库》系统的数据结构,并实现了词汇检索、词汇统计等系统功能,使这本珍贵的粤方言词典得以数字化。同时这也是我们对古籍工具书保护研究的一个尝试。  相似文献   

4.
凌越 《视听纵横》2005,(6):104-104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活。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语。它有抑扬顿挫、和谐有致的音韵之美无须细说,它还有善于吸收其它方言精华、包容开放度大的优点.粤方言、吴方言等各地方言都是它吸收养分的对象和源泉。  相似文献   

5.
方言,是一定地域内人们的通用语言。按区域可分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粤方言等。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一种象征和载体。近几年,方言类节目在荧屏上风生水起,大放异彩,不仅拉动收视率、收听率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也赢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像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  相似文献   

6.
吴美贤 《新闻窗》2011,(3):12-1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一个语种的死亡和消失,等于永远失去我们对人类思想的认知和理解的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当普通话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语之时,全国各地的方言却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其中,粤方言的生存危机更是最为明显。粤方言被排除在正规的教育领域之外,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本文将从粤方言的生存状态及媒体对策上做分析。  相似文献   

7.
何竞平 《青年记者》2016,(17):16-17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就是方言,它是人们家乡记忆的烙印、情感联系的纽带,因此,也成为广告中频频使用的一种语言.闽南语通行于闽南和台湾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地方方言语种之一,被学术界称为“语言的活化石”.在大陆和台湾地区,都出现过不少使用闽南语的广告.本文盘点两岸与闽南语相关的现行语言政策与规范,并结合近年来两岸使用闽南语的广告案例,对闽南语在两岸广告中的使用状况进行总结、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8.
普通话和方言是主体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在全国范围内通行;方言是汉语的地域分支,只在特定地区内通行。国家推广普通话主要是为了规范社会公共交际中的语言使用,消除方言隔阂,以利社会交际,并不是要消灭方言。推广普通话与使用方言是不矛盾的,但是在电视新闻节目中使用方言,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9.
四川的客家人和客家方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方言又称客家话、新民话、麻介话、(亻厓)话,是我国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习惯上又把使用客家话的人称为客家人。客家人是古代中原地区南迁的移民。据史籍记载,西晋永嘉之乱以后,由于胡人入侵,战争频仍,灾荒连年,中原地区的人民迫于生计,大规模地向南方迁移,成为占籍南方的移民。现在的客家人主要居住在东南沿海一带,客家话也以广东梅县为中心,通行于客家人居住的区域,如广东东、北部,广西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然而在远隔东南数千公里之遥的四川却也有客家人,客家话也在四川的一些地区通行。四川的客家人通常被称作“土广东”,客家话称作“土广东话”,以示与“真广东”相区别,大概表示是土著广东人的意思。这部分土广东人就是东南客家人移民的后裔,虽然离开本土已经几百年,但是他们大多仍然保持着祖辈的文化传统,有着独特的方言体系,与西南官话(普通话的西南方言)迥然有异,形成了一个个特殊的文化群体。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一项特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语言的载体,粤剧、木鱼歌、咸水歌等口头艺术将成为无水之源;语言同时也是身份认同的载体和建造物。大湾区内形形色色的语言文字,在不同的地域、以不同的形态和程度“混杂”在一起,表达、彰显、建构着立体多元的文化身份。从历史到现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粤方言、普通话、英语、葡语、其他汉语方言、其他语言等多种语言文字之间的接触、渗透与杂糅现象,折射出粤港澳三地居民文化认同不断变化的轨迹。其中,粤方言的口语和书面语在香港社会的继承与发展,是文化接触中语言与多元文化认同之间复杂关系的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11.
程源源 《视听界》2005,(4):56-57
方言电视新闻绝不仅仅意味着“用方言播报新闻”,方言不是吸引眼球的花哨“包装纸”,而是一张意蕴丰富的地域“文化牌”。打造方言电视新闻的精品就应当在其各个组成环节都体现本土化特色。  相似文献   

12.
吴侬软语话苏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变体,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成为独立的地域性语言,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宁愿听苏州人吵架,也不听宁波人说话”这句俗话,足以形容苏州方言的悦耳动听。苏州话历来被称为“吴依软语”,是吴方言的代表,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软”、“柔”、“甜”、“温”、“糯”。  相似文献   

13.
《兰台世界》2017,(14):8-8
“侨批”,“侨”指海外华侨,“批”是闽粤方言对书信的称呼,是一种“信款合一”的家书。侨批档案实际就是海外华人通过民间渠道及相关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的家书及汇款的历史凭证。  相似文献   

14.
肖玉清 《青年记者》2010,(16):35-36
何谓方言?这个概念早在周代就出现了,即“殊方异语”。国内的《辞海(语言文字分册)》中对“方言”也这样定义:“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各有特点,是语言分化的结果。”在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的背景下,方言的存在有着社会普遍性。  相似文献   

15.
吴洁  马睿哲 《东南传播》2021,(11):33-36
漳州一带主要通行的方言,在近现代对外移民、迁徙、海外贸易交流史上影响深广,是重要的闽南次方言.漳州向台湾地区迁徙时间长,规模大,漳州方言现已成为台湾闽南方言的主体之一.通过梳理漳州方言在台湾播迁脉络,比较漳腔方言在海峡两岸的使用现状,聚焦闽南方言未来的发展,以期达到运用闽南方言优势增强两岸人民的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感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以来,方言电视节目在各地蓬勃发展,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分析了方言节目得以兴起的原因:从观众角度来讲,区域性“文化认同”是其接受的基础;从媒体角度来讲,“分众传播”的策略使其获得了市场优势。然而,方言电视节目也表现出它的局限性:就同区域观众而言,它是桥梁;就跨区域观众而言,它是隔墙。笔者认为,方言节目终究只能是普通话节目的一个调剂和补充.而不能取而代之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17.
海南岛是个多语言和多方言的地区。岛上通行的语言有汉语、黎语、临高语、村语、勉语、回辉话、壮语。汉语除普通话之外还有海南话、儋州话、迈话、军话、客家话、广州话、富马(附马)话等方言。加在一起共有14种彼此不能通话的语言和方言(黎语分五个方言,临高语分两个方言均未计算在内)。可以说海南是语言和汉语方言最多的省份之一。  相似文献   

18.
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可以更加贴近群众,更加适应本地居民生活的语言表达,但是随着各大电视台收视率竞争的进一步提升以及国家政策的实施开展,这种方言广播电视节目,逐渐呈现低俗化、小众化、地域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对于方言的运用是桥还是墙,得到了众多媒体专家和学者的注意与研究。本文首先探究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出现的动因,继而分析方言类广播电视节目的特征,再具体的分析方言电视节目存在的“桥”的作用,以及其存在的“墙”的作用,从而对如何改革方言广播电视节目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中”这个词在河南方言里是个核心词,它的使用频率极高,河南人时时刻刻都在用它,犹如“贼”是东北话的标志一样,它显然成为了河南方言的标志。与普通话里的“中”相比,河南方言里“中”意义比较复杂,而且语法功能和语用功能也非常特殊。本文旨在对河南方言里“中”的特殊用法做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我”的辩证观韩泽主持人方式和播音方式之间,明显的区别之—是说话人身份不同。在主持人方式里,“我”字的出现频率很高,因为是“我”在叙述和评说;在播音方式里很少听到“我”,因为说者只是转述。许多年中,我国通行的是播音方式。其范式大致如下:稿件(一般不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