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江苏徐州北洞山西汉墓壁龛出土一批保存完好的彩绘仪卫俑,其所佩饰物的形制和色彩尤其清晰,是秦汉佩绶形象珍贵的图像材料,揭示出有关汉代佩绶制度的一些新问题。参照北洞山汉墓陶俑所见实例,可知过去文献常见的"印绶"连称,在实际佩戴过程中并不具备可操作性。北洞山汉墓陶俑以更直接的"印"、"绶"形象揭示出它们之间的间接联系方式,即以较细的丝织物"縌"作为系带从而使"印"、"绶"相关联,也第一次向世人展示出"绶"之构件"縌"的直观形象。此外,本文结合历史文献认为,这批陶俑之佩绶具有早期过渡期的特点,西汉初年的绶带形态尚不固定,朝廷虽已行印绶之制,对不同等级的官秩所佩绶色有简单规定,但尚未如东汉一样形成体系完备的规制,汉绶本身在两汉时期存在变化。在此基础上,秦汉时期的印绶制度的发展也存在一个逐渐完备的过程,"绶"作为一种佩饰名广泛使用应在两汉时期,而真正意义上"佩绶"成风也发生在汉代。  相似文献   

2.
绶为系官员印的带子,秦汉时期其颜色有绿、紫、青、黄、黑、(黄)赤等,印绶的颜色,是官员爵制尊卑的一种标识。笔者从汉画像石中所见的"绶"图出发,对秦汉时期绶形制,绶的佩戴与保管,绶的功能等结合传世文献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3.
绶为系官员印的带子,秦汉时期其颜色有绿、紫、青、黄、黑、(黄)赤等,印绶的颜色,是官员爵制尊卑的一种标识。笔者从汉画像石中所见的“绶”图出发,对秦汉时期绶形制,绶的佩戴与保管,绶的功能等结合传世文献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4.
"玉舞人"组佩是汉代玉器中独特的门类,盛行于西汉早、中期,佩带者都是女性贵族。目前全国经考古发掘的"玉舞人"组佩墓葬有20余座,分布在陕西、山东、河南、河北、江西、北京、广州、江苏等地,但可复原的组佩并不多。徐州西汉楚国王室墓中发现有7处陪葬"玉舞人"组佩,可复原的组佩有7组,是出土"玉舞人"组佩最多的地区。徐州出土的"玉舞人"组佩皆出自西汉楚国刘氏宗室的女性高级贵族墓葬中,不仅玉质精良、样式独特、雕刻精美,而且有明确的考古信息。这些重要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玉组佩的发展演变、汉代的组佩制度、"玉舞人"组佩的编排方式以及佩带者的身份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5.
"汉代击鼓说唱俑"是迄今为止,表现汉代说唱艺术最形象的陶俑作品,其着装纯朴、表情艺术夸张,极具汉代民俗特色,这件陶俑塑造形象逼真,让我们能够体味汉代说唱艺术民俗特点。  相似文献   

6.
上计制度是我国较早的一种财政管理制度,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备的体制,汉代颁布的《上计律》一直适用到明清时期。张仓凭借其多年的财政管理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上计制度,维护了中央集权统治秩序。  相似文献   

7.
第二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出版(公元前221年——公元581年)第四节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著作(二)史学、地理学两汉时期,史学取得了重要成就。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和东汉班固的《汉书》,就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两部名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原名《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大约东汉以后才有《史记》之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多字,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大部分,记  相似文献   

8.
选举史研究是古代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中国古代社会曾先后出现过贵族世卿世禄制、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等几种不同的选官制度。其中的察举制起源于西汉的文帝、景帝和武帝之时,终止于隋唐之际,前后实行长达800年之久,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察举制度的变迁史,对于研究秦汉帝国的官僚政治和行政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势力的兴衰以及隋唐科举制度的起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察举制度的研究,史学界已有许多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学界关于秦汉郎官制度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如严耕望《秦汉郎吏制度考》,黄留珠《秦汉仕进制度》等,这些著作对秦汉制度的研究都很深入,但同时这些研究中也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缺乏对东汉官制独特性的关注。目前学术界通常都将东汉官制附于西汉官制的研究,认为东汉官制相对西汉官制来  相似文献   

10.
两汉时期,私家藏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了较大的发展,私人藏书人数和规模扩大,藏书家的身份日益多元化。汉代私家藏书可分为三个阶段。私人藏书家的地域分布揭示了区域文化特征的演化历程。  相似文献   

11.
大英博物馆收藏有一组东汉六博釉陶俑,较少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本文以河南灵宝张湾东汉墓M3出土的六博釉陶俑作为标准器,将与其题材相同、形制近似的大英藏六博俑相对年代定在东汉中期,即公元2世纪上半叶。根据大英藏品所显示出的"弘农作风",推测其出土地点应在汉弘农郡范围内,即今陇海铁路三门峡至潼关段附近。这一组六博俑的出土时间,有可能在1913至1931年修筑洛潼铁路的时间段内。在此基础上,还对目前已发现的两汉博戏俑资料进行了梳理,分为博局俑与六博俑两种类型,前者见于西汉墓,后者大多出土于东汉墓,并对六博俑出现于东汉墓葬中的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大英藏六博俑具有学术和艺术双重价值,为研究汉代六博的形制演变、汉代社会生活史及雕塑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2.
兔儿墩墓地是一处汉代墓地,该墓地经过多次下葬、封土,在地表形成了高大的土墩。2007年9月至11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大邑县兔儿墩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了10座墓葬。通过此次发掘,基本了解了兔儿墩墓地形成过程及封土结构。其下层为西汉土坑墓,上层为东汉砖室墓,宋明时期又在汉墓封土上下葬。其中3座西汉土坑墓(M8-M10),均未被盗,出土了丰富的器物。陶器有罐、瓮、盆、豆、钵、釜、壶、盘、井、熏炉、鼎、盒等,铁器有釜、锸、削,铜器有带钩、环、车軎等,及200余枚半两、五铢钱。M8、M9时代大概为文景时期墓,属于西汉早期晚段;M10为武帝时期墓,属于西汉中期。兔儿墩墓地的发掘提供了一批西汉早期墓葬新资料,对于探讨汉代土墩墓在四川地区的传播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自先秦开始,在法律上就产生了"慎用死刑"的思想,汉代以后,这一思想被不断继承和发展。死刑复核制度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了唐代,这一制度更加完备,唐代死刑复核制度对后世死刑复核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辑考<汉书>疏议诏奏所引"<春秋>之义"48例,经统计排序,显示出<春秋>所代指各传在西汉朝政话语中的存在状况及其变化态势,表明<汉书>作者并未刻意窜乱所引疏议诏奏等史料而伪说"古学".同时,也反映出西汉不同时期内儒术语境的变化.<汉书>对"古学"的记述,正是作者在新的儒术语境中反观、解叙历史的结果,是时代学术风尚使然,亦不应认定为伪说"古学".  相似文献   

15.
两汉时期的女子长袖舞成为汉代舞蹈中最为引人瞩目的"亮点",且对后世舞蹈产生了深远影响。两汉时期的女子长袖舞在宫廷和民间均广为流行,在服饰、音乐、舞蹈动作方面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酣畅淋漓地表现了该时期人们的内心真挚情感状态。  相似文献   

16.
关于墓主的研究一直都是汉代诸侯王陵墓研究的重要课题。受限于材料,有关汉代长沙国王陵的墓主研究相对薄弱,墓主信息很难与传世文献相印证。以风盘岭汉墓为例,发掘者初步判断其墓主可能是西汉早中期长沙国某代国王或王后,结论略显宽泛。本文通过对风盘岭汉墓出土陶鼎、泥钱和铜镜进行比对分析,在发掘简报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断墓葬年代为文景之际至武帝前期。继而通过排除法对历史文献记载的同时期长沙国国王或王后展开分析,进一步判断风盘岭汉墓墓主以长沙戴王王后的可能性最大。本文还梳理了目前为止汉代长沙国王侯一级高等级墓葬在汉代临湘城周边的空间分布情况,初步认为吴氏长沙国王(后)陵主要围绕岳麓山周围分布,而刘氏长沙国王(后)陵主要围绕谷山周围分布。  相似文献   

17.
西汉以来,逐渐形成一套对周围邻国和部族赐印的制度。出土和传世汉晋赐印表明,在赐印中朝代名的有无,可以判断是否属于归附的国族;“归义”、“率众”、“率善”等语词的用法各有分别,且有严格的规定。赐印制度的研究,对于考察汉代以来的各个王朝对外关系和政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上林苑始建于战国秦时期,汉武帝时期对其进行了扩建,使其面积和功能达到最盛的规模。上林苑作为一处综合性的皇家机构,自有一套管理系统,它隶属中央少府,并设置有上林尉、上林三官等职能部门加以管理,其中上林三官铸造了数量颇多的铜器。国家博物馆藏有三件上林铜器,两件是出土于上林苑范围内的窖藏物,一件是自晚清就有著录的传世品,它们是研究汉代上林苑及其用器的珍贵资料。通过这三件铜器,可以看到上林苑铜器有着一套严密的生产与管理制度,而在具体使用中也存在异地调用的情况,包括调入和调出。本文旨在从国博藏上林苑铜器出发,系统整理出土、传世及仅见著录铭文的西汉上林苑铜器,并对器物制作、物勒工名、度量衡等问题加以讨论,这对于研究秦汉时期宫苑、汉代用器制度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两汉时期,私家藏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了较大的发展,私人藏书人数和规模扩大,藏书家的身份日益多元化。汉代私家藏书可分为三个阶段。私人藏书家的地域分布揭示了区域文化特征的演化历程。私家藏书活动对后世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上林苑始建于战国秦时期,汉武帝时期对其进行了扩建,使其面积和功能达到最盛的规模。上林苑作为一处综合性的皇家机构,自有一套管理系统,它隶属中央少府,并设置有上林尉、上林三官等职能部门加以管理,其中上林三官铸造了数量颇多的铜器。国家博物馆藏有三件上林铜器,两件是出土于上林苑范围内的窖藏物,一件是自晚清就有著录的传世品,它们是研究汉代上林苑及其用器的珍贵资料。通过这三件铜器,可以看到上林苑铜器有着一套严密的生产与管理制度,而在具体使用中也存在异地调用的情况,包括调入和调出。本文旨在从国博藏上林苑铜器出发,系统整理出土、传世及仅见著录铭文的西汉上林苑铜器,并对器物制作、物勒工名、度量衡等问题加以讨论,这对于研究秦汉时期宫苑、汉代用器制度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