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宪政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是我国新民主主义宪政的伟大开拓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宪政进行了五次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就具有了雏形.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和实践有了初步模式--<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许多著作中深刻阐述了关于新民主主义宪政的思想,在实践中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制定了抗日民主政权的施政纲领.抗日战争胜利后一段时期,毛泽东与中共中央对和平宪政作了有益的探索.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已经成熟,突出标志就是<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和实施.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宪政学说,是中国宪政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宪政恩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改良立宪、新民主主义宪政到社会主义宪政的转变,在中国宪政思想理论和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对中国宪政的艰辛探索代表了中国政治法律思想转型的历史进程。研究毛泽东宪政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总结其经验教训,对当今中国宪政建设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宪政恩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改良立宪、新民主主义宪政到社会主义宪政的转变,在中国宪政思想理论和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对中国宪政的艰辛探索代表了中国政治法律思想转型的历史进程。研究毛泽东宪政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总结其经验教训,对当今中国宪政建设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宪政的论述,是对革命实践经验积累和理论探索的凝结和升华,是对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提升和超越,具有丰富的内涵。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蕴含社会主义宪政的“基因”,社会主义宪政是对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的完善和提升。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中国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原则,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理论基础.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中国革命中的运用和发展,同时也是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国体与政体思想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思想所折射出来的内在精神也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应是:首先,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国体与政体的设计着眼于寻求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国家主权的完整;其次,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国体与政体思想体现着一种民主宪政精神.代表着中国政治发展的方向;再次,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国体与政体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学说在中国的发展,具有一种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风格。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民意机关思想是其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的组成部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民意机关思想的基础包括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理论和目的与手段辩证统一理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民意机关思想蕴含了实行真正普遍平等选举产生民意机关、真正反映民意的民意机关、有权法律化民意的民意机关等具体内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民意机关思想具有民意机关坚持共产党领导特质、民意机关的技术属性特质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自1921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清末、民国宪政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从新民主主义宪政到社会主义宪政的发展道路.中国宪政建设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高级政权组织形式.人大监督的实质,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从制度上确保宪法和法律得到正确实施,确保公民基本权利得到尊重和保护.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宪政的首要目标,使中国宪政有了最高价值内涵.以人为本是中国语境下的人权观,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政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选择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唯一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教育工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和教育相结合,着力探求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毛泽东是新民主主义教育道路的开拓者,是社会教育道路的探索者。邓小平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开创的中国教育道路。  相似文献   

10.
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和过渡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和革命转变的理论 ,结合中国实际 ,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并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必然性和过渡性。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不断革命和革命转变的理论 ,结合中国的实际状况 ,论证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的必要性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经济、政治、文化和发展前途几个方面 ,论证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 ;并且总结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验教训 ,以更好地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民主宪政的一项基本原则.2004年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人宪法,是中国寻求实行宪政以来的首次,更是当代中国民主宪政和政治文明的最新突破和发展,它将为真正实现民主宪政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1939-1940年第一次宪政运动期间,中共对宪政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的宪政思想.中共的宪政思想,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理论依据,主张彻底修正<五五宪草>,从而坚持了民权主义原则.同时,它规定了中国宪政的发展方向,指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政道路.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宪政选择是伴随现代化追求成长起来的,经过近100年的宪政启蒙和探索,共产党人将中国国情同宪政相结合,领导人民经过长期艰苦的斗争,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宪政。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确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深入展开,保障人权和建立有限政府也就成为政治现代化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4.
张扩振  黄振 《唐山学院学报》2011,24(6):86-89,98
罗隆基的人权理念,是以生存权为基础的功利主义的人权观;罗隆基的政治理想,是实现以专家政治为基础的民主宪政;罗隆基的经济理想,是以国营和计划的方式促进民生的均足。以此观之,罗隆基是一位对社会民主主义宪政情有独钟的爱国人士。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单一、纯粹的状态,多元、差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稳定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们努力的结果,而不是自生自发的。民主宪政是现代制度文明的标志之一,是宪政主义与民主理论的结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确保宪法至上的权威。司法公正是民主宪政的基本追求,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保障。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追求目标。强调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宪政要求。共同富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6.
评价了乔治·华盛顿在美国独立、合众国宪法制定及共和联邦制建立中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从理论预设、核心价值、制度保障、最终目标四个角度对华盛顿宪政思想的基本内容加以解读,并评述了华盛顿宪政思想所具有的历史局限性,肯定了华盛顿宪政思想对美国的民主政治和世界宪政主义产生的深远影响,提出了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启示与思考。  相似文献   

17.
从辛亥革命到1927年国民党取得全国性政权,是百年报刊民主话语言说最充分也是其变数最大的时期.其政治诉求主要体现在捍卫共和、民主立宪、反对专制统治等焦点问题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党领导的报刊上,对政治的诉求,则表现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及对建立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的社会制度的向往,新民主主义现代化的思想在此时开始萌发.此时期报刊民主话语的思想启蒙诉求成就最为突出,对数千年封建文化的全面而深刻的批判,对现代思想价值理念的悉心的传播,构成此一时期报刊话语最为绚丽的特色.中国共产党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的武器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说,从而形成在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报刊民主话语思想启蒙诉求的一个崭新的话域.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建立立宪政体,是梁启超一生始终不渝的追求目标。但是,什么是理想的宪政国家,建立理想的宪政国家的途径是什么,梁启超在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思索。欧战是梁启超宪政思想转变的分水岭。欧战前.梁启超高倡国家主义,主张主权归属国家,励行积极干涉,实行开明专制。欧战后,梁启超的宪政思想有了重大转变.由国家主义的宪政思想转向自由民主的宪政思想。其表现为:反对国家至上,主张个性发挥,提倡市民政治。发生这一重大转变的原因:一是德国的战败;二是他对开明专制理想的幻灭;三是他把宪政的实现,由寄托于精英转向造就民主社会。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一个社会资本传统厚重的国家,要实现现代化的宪政文明逃不开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环境。有些社会资本可以促进现代宪政文明建设,有些却不可以,甚至会阻碍它,因此对社会资本传统既要继承,更要超越。以自由主义为思路的宪政设计路向不符合中国的社会资本形态,中国的宪政之路在于社会主义民主宪政,这种宪政的建设方案允许精英民主甚至威权成分的残留,当然这是一种过程性质的。中国民主宪政函数中的民主将从中国的“重民”和人们之间的互惠、信任、自治传统中生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