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瑶 《文教资料》2010,(15):20-22
《黄色壁纸》是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创作的一篇典型的女性主义作品。本文从女性哥特主义的视角对该小说进行解读,即从女性哥特的元素:封闭空间。女性自我身份的寻求,以及女性疯癫三个方面,揭示在男权社会禁锢下,女性作家建构自己的声音,寻求女性身份意识的艰难道路。  相似文献   

2.
诺贝尔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将种族文化冲突中黑人女性的生活和独有的感触与哥特式文学相结合,创造出名作《宠儿》。本文从女性哥特的角度,通过女性复仇﹑封闭的情感世界和道德探索的自我定位三个方面来获得对母爱与女性题材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3.
《爱之屋的女主人》是英国作家安吉拉·卡特短篇故事集《血室及一些其他的故事》中的一则。故事虽短,但其女性哥特色彩浓重。笔者结合女性主义的视角对作品中的场景、人物及情节进行了分析,借以展现作者在女性哥特文学范畴所具有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4.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乔治·艾略特前期作品中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它继承了英国女性哥特小说的传统,蕴含了大量女性哥特小说的元素,集中体现在女性形象的矛盾性及其双重作用、女性与父权制度的矛盾关系和小说文本的矛盾性这三个方面。在女性哥特这一新的视角下考察这部小说,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乔治·艾略特女性意识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5.
19世纪20年代以后,哥特小说在美国迅速繁荣、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美国社会和文化中强大的清教主义传统。作家霍桑深受清教主义影响,创作明显继承了哥特传统。在他的笔下,哥特传统被注入到了心理深度。心理描写历来是霍桑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霍桑的作品“主要不是表现社会的风俗习惯,而是刻画人们的思想冲突和心理活动”^[1]。在其代表作《红字》中,霍桑大量采用了哥特手法,并将心理分析与哥特艺术完美结合起来,深入探讨了“善与恶”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女性文坛新秀斯蒂芬妮.梅尔创作了《暮光之城》吸血鬼系列小说。这部小说自面世以来就广受大众的追捧和推崇。但时至今日,国内外关于该作品的学术文章寥寥无几。本文试图从女性哥特小说的视角分析《暮光之城》系列小说在人物塑造、环境氛围描写及主题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具有明显女性哥特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西方哥特主义萌芽于18世纪晚期,在当代和现代作品中仍然盛行。哥特主义是西方浪漫主义的一个特殊分支,被评论家称作“黑色浪漫主义”。文章介绍了哥特小说的起源、背景、发展和影响。作为一种写作手法,哥特小说在18世纪晚期兴起,19世纪30年代衰落。尽管流行时间较短,哥特小说对19世纪和20世纪西方的许多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弗兰肯斯坦》是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创作的女性哥特小说。传统的女性哥特强调男女的二元对立,以及对父权社会的批判。而后女性主义哥特突破女性哥特对父权的批判,默认男女性别平等。笔者从后女性主义哥特的视角来探讨小说中的男女人物及两性关系。为两性关系的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同时赋予了这部经典的女性哥特小说全新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短篇小说《荒野小站》虽然取材于苏格兰移民在加拿大拓荒的历史,但作者艾丽丝·门罗有意对这段历史进行了改写,通过女性书写显示出男性对女性施加的威胁与暴力,将关注引向宏大历史叙事中往往被人们忽略的女性身体和女性体验。女性哥特主义元素的运用,是作品的突出特点,不仅增添了小说诡异恐怖的气氛,还凸显了女主人公从压抑到觉醒再到反抗的转变,展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挣扎求生的努力,对进一步丰富加拿大早期女性人物形象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浪漫主义时期的女性哥特小说是哥特小说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将古典与现代两种浪漫主义形式融合在一起,从女性视角巧妙地描写具有女性哥特特征的人物,让读者在阅读完作品后对人性产生更透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作家,她的作品总是代表着黑人女性并充满了悲剧色彩。在《宠儿》中,莫瑞森就讲述了一个生活在悲剧中但却始终不放弃信念的黑人女奴的悲惨故事;通过三代人不同的成长经历展现了处于弱势地位的黑人妇女在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艰难的心路历程。一方面,莫里森用她独特的视角讲述黑人妇女真实的处境,使人们可以强烈深刻地感受到黑人妇女的痛苦经历。另一方面,通过《宠儿》的悲剧故事,莫里森向人们展示了黑人妇女的力量与自我成长。尽管成长的过程充满荆棘,但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黑人女性最终成长起来,开始勇敢地面对现在和未来。  相似文献   

12.
夏伯乔 《文教资料》2010,(20):23-24
《黄墙纸》是女性哥特小说的代表作,也是美国女性主义作家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作者颠覆了传统的叙事方式和叙事技巧,与传统女性哥特小说中不管清醒与否都以叙事者口中他者身份出现的女性人物不同,吉尔曼塑造了一个被关在阁楼里的疯女人这样一种极具哥特特征的形象,并以这个疯癫叙事者的口吻,通过独特的叙事话语表达了作者反抗父权压迫的内心世界。小说还一反传统的书写形式上,有意地运用了日记体。所有这些都是在以独特的隐蔽性表达了女性反抗父权压迫的心声。  相似文献   

13.
玛丽·雪莱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作家,其代表作《弗兰肯斯坦》是哥特小说的代表作,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恐怖作品之一"。《弗兰肯斯坦》中人造怪人的女性隐喻,表达了玛丽·雪莱对当时主流道德伦理观的质疑与批判。  相似文献   

14.
《宠儿》是非裔美国女作家莫里森的一部力作,该作品探讨了黑人女主人公的主体性构成问题,指出塞丝是通过与他人的对话来认识自我、构建自己的主体性的。莫里森关于主体性构建的思想与巴赫金对话主义中主体的对话构成的观点不谋而合。莫里森通过《宠儿》表明了自己对黑人主体性构建的态度,认为对话可能是美国黑人构建自己主体性的一种策略和方式。  相似文献   

15.
托尼·英里森是当代美国著名的非裔女作家,曾在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宠儿》是英里森小说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是美国“多元文化主义”和新历史主义背景下的黑人女作家构建黑人种族历史的新尝试,将黑奴制给黑人带来的身体、心里创伤描写的刻骨铭心.本文尝试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对英里森的代表作《宠儿》进行研究和批评.  相似文献   

16.
女性文坛新秀斯蒂芬妮·梅尔创作了《暮光之城》吸血鬼系列小说。本文试图从女性哥特小说的视角分析《暮光之城》系列小说在环境描写及超自然因素的运用展现出独特的,具有明显女性哥特的特征,将恐怖悬念与女性的浪漫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托妮·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 ,其巨作《宠儿》奠定了其作为一位杰出的美国小说家的地位。在黑白文化冲突中 ,黑人 ,尤其是黑人女性遇到了身份危机。《宠儿》的发展史就是黑人族群 ,尤其是黑人女性的艰辛的身份求证之旅 ,最终 ,《宠儿》通过塞丝的自我求证和冤魂“宠儿”的讣证使黑人女性得以逃脱身份危机  相似文献   

18.
《雨里的猫》:女性境遇的一个重要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硬汉到男性沙主义猪猡,从女权主义到有同性恋倾向的作家,海明威在美国评论界不停地变换着“面孔”。这促使我们对海明威的作品进行重读。《雨里的猫》是海明威创作中以女性为主体、对女性表现得最为细腻最有感染力的一篇,其中隐含着海明威对女性的理解和态度。“雨里的猫”不仅是这篇作品中女性境遇的隐喻,而且是他初期作品中女性们的隐喻。  相似文献   

19.
作为劳伦斯写作成熟期的代表作,《虹》一直是批评家的宠儿。本文拟将从两性关系入手,认为《虹》是三代女性追寻自我意识的作品。这种自我的寻找过程经历了女性在男性视野里得到认可,在婚性关系中占主导,摆脱一切束缚回归人性自然状态的三个过程。  相似文献   

20.
黑人女性在种族压迫和性别歧视下,心灵世界逐渐被扭曲和异化。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作品《宠儿》中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对在此双重压迫下黑人女性的心灵世界进行描述,把她们内心世界的冲突、抗争、寻求解放的艰辛刻画得淋漓尽致。通过运用边缘人格结构的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等理论对《宠儿》中有关三位女主人公心灵世界的描写进行分析,揭示并阐述作者对重构黑人女性心灵世界这一主题的思考和探索,可以进一步挖掘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