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该是在很久以前就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那也应该是我很早接触到的关于班主任的教育故事。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深深地把我吸引,读了又读,品了又品。兴许书本现在已经泛黄了,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思想却深深地影响了我。原来教育就是富有爱心、充满童心、付出真心;原来教育就是要保持一颗童心,保持满腔的热情;原来教育就是那么有意思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陈志弘 《班主任》2010,(9):13-13
第一次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如获至宝。于是,亦步亦趋地学习李老师的“招数”,我的工作小有成绩:所带班级基本做到纪律严明,成绩优秀,学生听话,家长满意,领导放心……这一切让我以为有了“爱心”班主任工作便会一帆风顺。然而,两年前发生的一件事却使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我的“爱心教育”。  相似文献   

3.
<正>著名教育家李镇西在他的专著《爱心与教育》中谈道:"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一个受学生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才能唤醒爱心,只有爱心才能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将无从谈起。"让爱永驻"生"田,既是教育的前提,又是教育的保障。教师要给孩子的心灵插上爱的翅膀,教师要用爱的雨露滋润孩  相似文献   

4.
正前不久,我参加了全国知名的班主任、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从教30年的座谈会,深有感触。我认为,李镇西之所以成为李镇西,就在于他的童心、爱心和用心。首先看他的童心。李镇西曾经写过一篇《保持童心》的文章。他认为,人不可能永远处于儿童时代,但却可以永远拥有一颗童心。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人民的善良之心,就是保持对邪恶的愤  相似文献   

5.
杨文华 《教书育人》2014,(10):10-11
李镇西老师曾说过有这样一句话:“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把爱心和童心当作一个支点去撬动孩子爱的情感,让他们从小有一颗感恩爱人的心。  相似文献   

6.
朱永新 《班主任》2012,(6):9-13
正三十年前,包括李镇西在内的七七、七八级大学生毕业,正式走进了大中小学的校园,开始了他们的教师生涯。今年是李镇西从教三十年,也是我从事教育三十年,《班主任》杂志组织召开的"李镇西从教三十年教育思想研讨会",我把它视为对我们那一代人从教三十年的纪念,视为对那个时代的敬意和怀念。——题记李镇西是我的学生,在本世纪初叶,他曾经跟随我读博士。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但我是先做了他的学生,却是许多人都不知道的事实。1999年,我们共同的朋友,当时在张家港高级中学担任校长的高万祥先生告诉我,四川成都有一位中学老师,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班主任,写了一本很有影响的著作《爱心与教育》,让许多老师  相似文献   

7.
一位23岁的青年告诉别人,他最大的遗憾是求学期间没有碰到一个好老师。他说,当别人谈起让自己受益匪浅的老师时,他就像单亲家庭的孩子听人家讲家庭如何幸福一样,心里特别难受。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讲,老师无疑是生活中除父母之外的最重要的人物。那么,何谓“好老师”?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爱心与教育》的作者李镇西老师回答:“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相似文献   

8.
重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再一次被感动。朴实的语言告诉我们: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  相似文献   

9.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每一位老师都希望建立息息相通的师生关系,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继全的人格,成为一个令面发展的和谐的人;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适应社会变化。李镇西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情感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因此,走进学生心灵,  相似文献   

10.
中央电视台中有这样一个电视广告:李宁,一切皆有可能。读了全国特级教师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后,我想改用一下广告词——“能爱,一切皆有可能”,以此来形容李老师的成功教育。因为书中那一个又一个的爱心故事是那么真实而又强烈地拨动着我情感的心弦,震撼着我的思想,让我一次次地反思自己与孩子们一起走过的日子,也一次次清晰地认识到,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心是教育的本源,爱是教育的真谛。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师生关系是关键的问题。教育作为一种师生互动的过程,它包含着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学生对教师的期望。期望影响着行动,行动的结果又改变着期望。只要教师对学生寄予殷切的期望,并付诸行之有效的行为,且将期望信息传递给学生,引起共鸣,就能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期望。学生一旦形成某种期望,同时为了实现教师对  相似文献   

11.
你来信问我:“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赞同《爱心与教育》作李镇西的回答——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相似文献   

12.
用爱话教育     
每当夜深人静时,忙碌了一天的我,不管有多疲惫,临睡之前必做的一件事,就是读李镇西教授的《爱心与教育》.每一次拜阅都是一次心灵的激荡.  相似文献   

13.
于瑶 《成才之路》2011,(3):77-77
记得我在大学时读过《爱的教育》这本书,感触颇多。该书主要以一个三年级小学生的语气,以日记的形式写出了他的父母、他的老师如何用他们的关爱来教育下一代孩子,让孩子们也学会关爱他人。曾经我对一名极少与老师说话的学生说了一句“再见”,他脸红了。自那以后,他甚至要绕过好几个同学来向我问好。所以,我认为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教师真诚地对待每位学生,通过细心与爱心,以情感入手,和每一位学生建立起交流的平台,因为爱可以在师生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相似文献   

14.
前些时,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颇有感触.作为一名教师不光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老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老师的爱,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自然就会奋发向上,这样,作为老师的我们就会感到更加快乐.  相似文献   

15.
用爱话教育     
每当夜深人静时,忙碌了一天的我,不管有多疲惫,临睡之前必做的一件事,就是读李镇西教授的《爱心与教育》。每一次拜阅都是一次心灵的激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书架人文     
《教育》2011,(4):61-61
家心与教育 书评: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句话来自于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编写的《爱心与教育》一书。阅读这本书源自于2009年4月的一天,笔者有幸聆听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专题讲座。在那一天的讲座中,李镇西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很多感人的教育故事,这些教育故事深深地震撼了笔者的内心,让笔者对教育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到目前为止,班主任管理领域至少推出了三个有影响的个案:一个是魏书生老师,他的代表作是《班主任工作漫谈》;一个是李镇西老师,他的代表作是《爱心与教育》;一个是万玮老师,他的代表作是《班主任兵法》。  相似文献   

18.
小君: 你来信问我:“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赞同《爱心与教育》作者李镇西的回答——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是的,人都是有感情的。当学生通过观察、体验,从内心深处感到教师是真心爱护他,为他操心时,是不会无动于衷的。一方面,他们会把自己的爱回报给老师,从感情上缩短师生的距离。另一方面,师爱又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桥梁。学生越能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就越加信任老师,老师的教育也就越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19.
日子在窗帘的反复拉开又拉拢中悠悠地往前奔去,我的从教生涯又多了一年的“过去”。回想起自身教育水平的一步步提高,我将一切都归于对书籍的感悟和对工作的反思。从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朱永新老师的《读书与教师长成》,到报纸杂志名言警句,我总是用最美丽的心情去捧读,任由自己沉浸在对教育的思考和自我教育中.  相似文献   

20.
《今日教育》2011,(7):81-81
到目前为止.班主任管理领域至少推出了三个有影响的“个案”:一个是魏书生老师.他的代表作是《班主任工作漫谈》;一个是李镇西老师,他的代表作是《爱心与教育》;一个是万玮老师,他的代表作是《班主任兵法》。魏书生老师管理经验的关键词是“自我管理”与“制度管理”.魏书生老师本人称之为民主和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