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行高级中学物理课本下册第九章“光的衍射”一节,课文倒数第二段叙述“特别有趣的是图8乙,在不透明圆板的阴影中心,有一个亮斑,这就是著名的泊松亮斑…,当实验证明了圆板阴影的中心确实有一个亮斑时,光的波动理论就确切无疑地被证实了。”当师生读完这段叙述时,是多么希望能用实验来重现这一亮斑。但是教学大纲上并没有规定这个演示实验,教参书上也没有具体谈怎样演示泊松亮斑的衍射现象实验,中学物理课本中只有泊松亮斑的叙述和  相似文献   

2.
一、由“泊松亮斑”引出的课题用一束平行的单色光照射一片不透明的圆板 ,圆板后面会出现一个阴影。当圆板的直径缩小到一定程度时 ,阴影变成一圈圈明暗相间的条纹 ,这就是高中物理教材中论述的光的衍射现象 (圆板衍射 )。有趣的是不透明圆板阴影中心却是一个亮斑 ,这就是著名的泊松亮斑。1818年当法国物理学家菲涅耳提出光的波动理论时 ,著名数学家泊松根据菲涅耳的理论推算出在圆板阴影中心应该出现一个亮斑。由于当时人们从未看到过和听说过这种现象 ,而且在影子中央出现亮斑似乎是十分荒谬的 ,所以泊松兴高采烈地宣称他驳倒了菲涅耳的波…  相似文献   

3.
在学习《光的衍射》这节课时,很多学生对泊松亮斑的现象半信半疑,更有甚者反复追问老师,是不是在屏的中央有一小孔才能出现泊松亮斑。为了满足他们的求知愿望,使他们对泊松亮斑现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设计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先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然后安排学生做分组实验。  相似文献   

4.
在光的衍射的教学中,泊松亮斑是最有说服力的一个实验,也是19世纪初物理学史上为之激动的戏剧性的一幕。当时,泊松根据菲涅耳的波动理论推算出在圆板阴影中心应该出现亮斑,没有认识到这将是光的波动理论的铁证,反而兴高采烈地宣称他泊松本人驳倒了菲涅耳的波动理论。随后,当实验证实了确有这样一个亮斑时,即使泊松仅是一个数学家,也转而坚定地确信光的波动性理论。  相似文献   

5.
高一化学第四章第一节[实验4—3],钠跟水起反应一实验,演示时,要反复做二次,第一次是让学生观察:“浮”、“熔”、“串”、溶液变红色。第二次是观察气泡、气体的收集、检验。笔者认为这样演示此实验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①该实验二次,耗费时间多。②检验气体时,现象不明显。因此,现将此实验改进如下: 1.器材 250ml烧杯一个,20ml透明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观察泊松亮斑的实验方法。在简易的条件下,运用常见的工具和材料,低成本制作实验装置,进行观察实验和研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7.
1特点和用途①本演示器为全透明立式结构,制作简单,材料易寻,操作简便,现象明显,浮力产生过程清晰可见。演示器整体结构见图1。①透明饮料瓶储水器②大烧杯③进水口④细线⑤乒乓球⑥透明胶带卷心瓶口垫图1浮力产生原因演示器②本演示器采用两球对比实验,更能说明浮力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在高中物理中,有关光的衍射及干涉实验是证明光具有波动性的最重要实验。目前大部分学校实验室只能做两个传统的学生实验:一个是“用卡尺观察光的衍射现象”,另一个是在光具座上的遮光筒里“观察双缝干涉、单缝衍射现象”。这两个实验都只能作为学生实验,实验现象只能由学生本人观察到,不能作为课堂演示实验和教师解说介绍用。虽然在近年来出版的各类物理教学杂志中也介绍了诸如“泊松亮斑”之类的一些自制教具,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且大部分不能做为教师课堂演示实验讲解用。  相似文献   

9.
1 仪器装置图 (如图 1所示 )图 12 仪器特点及用途(1)特点 :①由于洗衣粉溶液产生的液膜层或泡泡是在大体密封着的饮料瓶中 ,湿度大 ,不易受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 ,不易蒸发 ,液膜层和泡泡存留时间较长 (可达 3至十几分钟 ) ,观察者可充分观察。②所用材料易得 ,制作简单。溶质 (洗衣粉 )和溶剂 (水 )配置比例不十分严格 ,都能产生液膜层或泡泡。操作使用方便 ,可见度大。③可让学生自己实验 ,激发兴趣 ,对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观察能力 ,进行素质教育大有好处。(2 )用途 :①薄膜干涉实验 ;②肥皂泡上的干涉实验 ;③“牛顿环”现象 ;…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②》中“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一节引入的实验的缺陷入手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案。引入了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  相似文献   

11.
高中物理教材(必修加选修)第二册学生实验《练习使用示波器》一节中,有关“观察扫描情况”的全文如下:“把X增益旋钮顺时针转到三分之一处,扫描微调旋钮反时针转到底,扫描范围旋钮置于最低挡。可以看到扫描的情形:亮斑从左向右移动,到右端后又很快回到左端。顺时针旋转扫描微调旋钮以增大扫描率,可以看到亮斑迅速移动成为一条亮线。调节X增益旋钮,  相似文献   

12.
初中化学沪教版上册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中,“观察与思考”(课本第6页)含硫火柴燃烧的实验,存在以下不足:①操作不是很方便,点燃火柴后两个烧杯要紧扣在一起并及时振荡,才会看到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现象。②需要燃烧多根火柴,才会看到有较明显的现象。火柴燃烧时生成的  相似文献   

13.
(1)特点 ①本实验教具系列易拆装和组合,拆装后能独立演示古代几种不同类型的水钟,组装后是一个较复杂的水钟。 ②本系列教具是集滴漏实验、泄水型计时器、受水型计时器和水钟4个实验装置于一体的多用实验演示器,实验现象明显,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相似文献   

14.
1 内能做功演示器现行初中物理教材第二册第三章“二、内能的利用” ,安排了如图 1a所示的演示实验 ,该实验虽然简单 ,但实验现象是瞬间的突发性 ,教师在演示过程会出现不安全感。为消除这一恐惧心理 ,使实验现象更可观察 ,笔者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 ,装置如图 1b所示。图 1(1)本实验装置的特点 :①变突发性的瞬间实验现象为持续性的缓慢实验现象 ,延长现象可观察时间 ,消除不安全因素 ,有利于学生观察。②实验现象与第一册第十四章“功的知识”扣合更紧 ,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与运用。③可演示机械能的转化。④制作材料普通易找 ,一般实验室都…  相似文献   

15.
1 尺子的刻度变密(1 )仪器 :装满水的透明玻璃杯一个 ,一把刻度尺。(2 )实验方法 :①将刻度尺竖直插入水中。②从玻璃杯上沿着尺子插入的方向向下看。(3 )实验现象 :①发现尺子在水面下的部分变短。②发现尺子在水下部分的刻度变密。图 1(4 )实验分析 (图1 ) :说明 :MM′为水面 ,AB为尺子与水面接触部分 ,AC为刻度尺 ,NN′为法线。步骤 :①先从A点发出一条光线AD ,由于光的折射 ,变为ED。②再由A点发出一条垂直于水面的光线AC。③第一条光线DE与第二条光线AC不相交。④反向延长折射光线ED和BC ,使ED的反向延长线…  相似文献   

16.
1背景引言《研究透镜》一课的预期学习目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光线从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处发生弯折,发现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特点和作用,培养学生研究科学的一些兴趣。2情境描述在学生将要探究凸透镜的聚光作用时,借着秋高气爽的天气,我让学生到操场上去每四人一组,每组一个放大镜,亲自做一下实验。在开始后的巡回观察中,我发现有的小组用放大镜把光聚在了白纸上,有的小组把光聚在了枯草上,有的小组把光聚在了带来的塑料小棒上……一会儿就传来了学生兴奋的声音:“干草烧起来了”、“老师,白纸被烧成…  相似文献   

17.
奴隶反抗的呼声不能抹杀——《伐檀》思想倾向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诗经》的研究上,有些同志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这些看法主要是对以《伐檀》为代表的“变诗”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有的人曾引《伐檀》一诗来说明“暴富小人”(按:指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剥削形式,认为此诗“站在井田制立场来攻击新兴的封建制剥削”①,也有人认为“其作者显然非劳动人民”,而是“士一类的中小奴隶主”②。有的甚至说:《伐檀》不仅不是奴隶反抗的呼声,反而是“奴隶主贵族借隶农口气而杜撰出来的反动诗歌”,是“奴隶主贵族士大夫在向新兴地主阶级进行阶级斗争时炮制出来的反对革新、力主倒退复辟的毒草”③。总之,这些同志都认为《伐檀》的思想倾向代表了奴隶主,有的则明确提出是攻击新兴地主阶级的,因之也就将它的创作权归之于奴隶主。我们认为,这些同志的意见是不符合作品的实际和历史的真实的。  相似文献   

18.
电石与水反应是“乙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的主要操作部分 ,该实验有两个问题长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①电石与水反应很剧烈 ,即使是用饱和的食盐水 ,反应也较为激烈 ,产生的乙炔气体在收集和性质实验之前不能有效利用而白白跑掉 :②反应试管内连续不断地产生大量螺旋状泡沫外逸 ,影响实验的进行。我们对该实验进行了认真的研究。1 实验研究(1)在电石上加少量的乙醇 ,让乙醇将电石浸湿 ,无明显现象。然后再逐滴加水 ,电石与水慢慢反应 ,产生乙炔气体 ,几乎没有泡沫产生。乙醇不与电石反应 ,乙醇有稀释水的作用 ,同时乙醇可以降低由氢氧化钙…  相似文献   

19.
中学物理教学中有关磁电系列演示实验历来都采用条形磁铁和蹄型磁铁为核心部件进行设计及演示,用以演绎和讲解有关电磁学的科学知识。传统的磁电系列演示实验方式虽然沿用了几十年,但缺点是明显的:①磁感强度B因磁铁外型固定而难以改变;②导线在磁场中的有效长度L不易单独调节;  相似文献   

20.
1 仪器装置图 (如图 1)①金属燃烧器 ②玻璃珠 ③试管支架 ④容器⑤底具支试管 ⑥电极 ⑦电极支架 ⑧底座⑨ 2 5V灯珠 ⑩乳胶管  接线柱图 12 仪器特点及用途(1)特点 :该装置设计原理科学 ,用料取材广泛 ,廉价易得 ,制作方法简单 ,操作方法简便 ,不易破损 ;反应速度快 ,可见度大 ,反应生成的氢气、氧气的体积比准确 ,点燃氢气时氢氧焰的焰色真切 ,稳定可靠 ,演示成功率高 ,解决了“水的组成”一节教学的难点。(2 )用途 :该装置适用于师范类大专院校化学专业“中化实验”课程教学及初中化学“水的组成”一节教学演示实验。3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