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林清玄在他的文章里说:"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此话妙极,它道出了为文的真谛:真情出至文。没有真情,再高明的写作技巧也只是无水之舟。没有感情的文章就如同一具僵尸,有形而无神,是难以打动读者的。只有自己的真情之作,才能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写出真情实感是中考作文的重要评分标准之一,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  相似文献   

2.
"新课标"规定,作文教学应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写作感情要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与真切体验。那么,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怎样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呢?一、在生活中流露真情"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真情实感从何而来?从生活中来。因此,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是他们写实感、抒真情的基础,也是写作的基础。学生的生活范围比较狭窄,生活中大  相似文献   

3.
<正>《高考作文分等评分标准》将"感情真挚"列为基础等级中的最高一等(第一等)。"感情真挚",即感情真诚恳切。"真"即真诚,真切;"挚"即诚恳,恳挚。"感情真挚"要求学生在作文中自然地表达内心对社会、人生、生活的真实感受,不是人云亦云,也不是无病呻吟。"感情真挚"是在"感情真实"基础上的升华。"真情"是生活中的永恒主题,饱含真情的文章人人爱读。古有字字句句皆血泪的《陈情表》、睹物思人更可悲的《项脊轩  相似文献   

4.
正【成功要诀】情感的积累、孕育是基础,提炼、升华是关键,只要能把握住这些重要环节,我们就能写出"情感真挚"的文章来,让人读之如品香茗,芬芳四溢!【解读秘诀】好文章应该是有感情的文章。而能够拨动读者心弦、引起读者思绪万千的,惟有浓浓的真情。因此,我们要用心感悟生活,学会融情于文,只有这样的作文才会闪射出诱人的光彩。怎样才能文注真情、以情动人呢?以下方法供大家借鉴:走进生活,积累情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情感从生活中来,自然、社会、人生都是写作的沃土。我们  相似文献   

5.
丁能桃 《学周刊C版》2014,(10):159-159
林清玄在他的文章里说:"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此话妙极,它道出了为文的真谛:真情出至文。没有真情,再高明的写作技巧也只是无水之舟。没有感情的文章就如同一具僵尸,有形而无神,是难以打动读者的。只有自己的真情之作,才能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  相似文献   

6.
古人云:"文章不是无情物"。"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感情赋予作品生命和魅力,缺乏真情实感的文章是难以打动读者的。所以考场作文要想拿到高分,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写得感人,让动人的情感感染阅卷老师。可是在高考作文中,感情真挚之作并不多见。其实,生活中并不缺少真情,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去体验,坚持"以我手写我心",是不难写出好文章的。  相似文献   

7.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面对当前习作现状,我们教师当务之急是要"为学生找到源头活水",解决他们"没内容可写"的难题。"作文源于生活",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教师就得千方百计,利用各种渠  相似文献   

8.
[写作指引]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训练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本单元学习了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刘湛秋的《雨的四季》等文章,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写作导航] 生活是写作之源,只要留意生活,你就会发现:课堂学习乐趣无限,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家庭琐事温情脉脉,社会见闻五光十色……只要我们走进生活的深处,拥有一双慧眼,就会收获丰硕的"金穗",写起文章来自然就会得心应手,妙笔生花.我们如何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源头活水"呢?  相似文献   

9.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亲切体验。"张扬个性,写出"真"文,是作文教学的目标,只有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才会感人心。然而"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学生作文中的纯真感情是根植于生活土壤中的。欲想"真"文呼之欲出,关键是学生要认识生活,观察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客观事物,着眼细节,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浩瀚的生活之海中撷取"真"文之源。  相似文献   

10.
感情是文章的生命。《周易》语云"修辞立其诚",刘勰主张"为情而造文",白居易更是明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先哲的精辟论述告诉我们:文章唯有真情实感才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的体验。"为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我手写我心",中考把"是否表达真情实感"作为评分的重要依据。与此同时,那些情感造作、胡编乱造、情感空泛、有意拔高之作在中考评分上频亮"红灯"。那么,怎样做到真情抒发呢?  相似文献   

11.
"灰色"作文即是"凑、抄、套"式的作文,可是,"灰色"作文之风有增无减,原因之一,是学生手头题材匮乏,没有"真事"也缺乏"发现",就很难抒发真情;另外,没有亲身体验,真实地感受,又怎能有真情的流露呢?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小学生语文习作教学应向生活开放,才能改变习作教学自我封闭,与生活隔绝的状况,给习作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对小学作文的要求之一是"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下面就以写作"不得不说的事"来谈谈如何写作亲情类的文章。我们很容易知道:"不得不说的事",这一作文题旨在引领学生写真事抒真情,学生不仅可以将自己对近期发生的事情写上,也可以把记忆深处的事情挖掘出来,并写出自己的看法或者表达某种情感。一、贴紧生活说真话所写"不得不说"的事,大多来自身边。这些为"我"所熟悉、所  相似文献   

13.
"感情真挚",是作文特别是记叙类文章成功的关键因素。一篇感情真挚的作文,往往能触动心灵,使人产生情感共鸣。刘勰的《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意思是,只有用真实、饱满的情感直叩读者心扉,文章才具有内在的魅力和情感的张力。何谓"感情真挚"?即在文中自然地表达真实感受,流露真情,而非虚情假意。作文做到"感情真挚"并不难,只要用好以下"三招"。第一招:记述真事,抒发真情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即,作文一定要  相似文献   

14.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朱熹的《观书有感》中借景喻理的名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重视读书,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经验,所谓"文选烂,秀才半",言虽简单,  相似文献   

15.
思路爆破 显然,"此情"这里指的是亲情,就是亲人之间的感情,是母爱、父爱、手足之情、血脉之亲,以及长者对幼者的疼爱之情;"可待"是"岂待"的意思;"成追忆"暗示文章体裁应该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所以,选材上应注意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来写,可写自己与父母、兄弟、姐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及亲戚之间的或亲人之间的生活经历、动人故事或感人真情.  相似文献   

16.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昼夜不息。因而,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源头和生命力。语文课程标明确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  相似文献   

17.
和谐,文本解释为"配合得适当和匀称"。语文教育追求的和谐是一种"至真、至情、至善、至智"的教育境界:至真——师生之间坦诚率直,彼此都尽情地坦陈瞬间的感情和态度,释放对文本解读的真情;至情——唤起师生对生活的挚爱与热情,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至善——让学生感受到人性之善、  相似文献   

18.
<正>朱熹先生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源头活水就是生活,生活是作文的沉淀,是作文的升华,生活就像泉源,文章犹如溪水,只有泉源丰富不枯竭,溪水才会流个不停。作文,其实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反映方式,可是,目前有很多学生怕写作文,每次作文就会茫然无措,即使搜肠刮肚,也写不出个所以然,最后只能东扯葫芦西扯瓢,乱凑一篇了事,这样的作文,形式陈旧、内容空洞、情感造作。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从"生活"入手引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让生活成为作文的源头活水是一项  相似文献   

19.
写作文需要通过观察来积累生活素材,需要通过思考来整理生活素材,需要通过阅读来感悟生活素材。如果缺乏观察、思考、阅读,那么写作文当然就成了一件难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何为贴近学生实际?就是写作教学要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颇有哲理性,让我们感悟到要写出好文章,一定要从生活中去汲取素材。如果把学生的文章比作溪水,那么如何让文章"清澈美丽"呢?我决定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让学生汲生活之活水,荡思想之洪波,赏美文之涟漪。  相似文献   

2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习作要写自己想写的话",要"感情真挚"。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语文新课改中强调"三维一体"中就有"情感和价值观"。显然要求学生在习作中流露真情说真话。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习作训练中坦露自己的真情呢?一、习作内容要"打假"须与生活共进习作是学生生活的再现与人生体验的传达,是学生在生活的自我反思中审视人生、审视内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